自发现第一种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以来,抗真菌药物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有各种抗真菌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这些药物对真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疗效、安全性、耐药性等问题的出现,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仍有待新的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问世。从目前来看,较有前途的是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与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的两大类药物。此外,像两性霉素B等抗菌活性强但不良反应严重的老药也在不断得到改进。
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可分为: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如唑类、丙烯胺类和吗啉类)以及损害细胞膜脂质结构及其功能的药物;影响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如卡泊芬净);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如氟胞嘧啶,灰黄霉素);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的药物(如碘化钾等)。
按抗真菌药物的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唑类(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如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等);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等);吗啉类(阿莫罗芬等);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其他类(灰黄霉素、氟胞嘧啶、碘化钾、环吡酮胺)。
41.氟康唑 Fluconazole
【药理作用】 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有抑制真菌和杀灭真菌的作用。
【用途】 用于治疗皮肤真菌、甲癣和胃肠道念珠菌感染。
【制剂及规格】 片剂,50mg,100mg,200mg。胶囊剂,同片剂。注射剂,0.2g/瓶(100ml)。
【用法及用量】 成人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每日50~100mg,口服。全身性真菌感染者,每日100~200mg,静脉滴注。严重感染者,首次给予400mg,以后改为每日200~400mg,分2次给药。小儿根据病情可按体重3~12mg/kg给予,一日最高剂量不超过600mg。
【不良反应】 可见恶心、腹痛、腹泻、ALT升高。
【注意事项】 过敏者禁用,孕妇、儿童慎用。本品与磺胺类合用可出现低血糖,与双香豆素合用可延长凝血酶原时间。
42.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
【药理作用】 为三唑类广谱口服抗真菌药。对浅部及深部真菌均有效,对某些细菌及原虫亦有效。
【用途】 用于皮肤癣、口腔和阴道念珠菌感染及全身性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感染。
【制剂及规格】 胶囊剂,100mg。
【用法及用量】 用于浅表真菌感染,每日100mg,口服;花斑癣、阴道念珠菌病等每日200mg;全身性真菌感染,每日200~400mg,分1~2次服。儿童:剂量为每日3~5mg/kg(体重)。
【不良反应】 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厌食、发热、皮疹、皮肤瘙痒;少数患者用药后有头痛、头晕、肝肾功能异常、男性乳房增大和低血钾等。
【注意事项】 进餐时用药。儿童慎用,肝功能异常者慎用。不能与特非那定或阿司咪唑合用;与利福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合用时会降低血药浓度。
43.制霉菌素 Nystatin
【药理作用】 本品为多烯类抗真菌药,具广谱抗真菌作用,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真菌细胞内容物漏失而死亡。本品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高,新型隐球菌、曲菌、毛霉菌、小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及皮肤癣菌通常对本品亦敏感。
【用途】 口服用于治疗食管和肠道念珠菌病。局部用于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阴道和皮肤念珠菌病。
【制剂及规格】 片剂,10万U,25万U,50万U。混悬液,10万U/ml。阴道栓,每粒含10万U。软膏和霜剂,1g:10万U,1g:20万U。
【用法及用量】 ①口服,每次50万~100万U,每日3次;②口腔念珠菌病,制霉菌素混悬液每次40万~60万U含漱,然后吞服,每日4次;③皮肤念珠菌病,用霜剂或软膏涂患处,每日2次;④阴道念珠菌病,阴道栓每日1次,每次2粒。
【不良反应】 口服较大剂量时可发生腹泻、恶心、呕吐和上腹疼痛等消化道反应,减量或停药后迅速消失。
【注意事项】 本品对全身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