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饮食及其他疗法

饮食及其他疗法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必须在遵循饮食原则的基础上进行食疗。因此,食疗中坚守辨证用药才能实现康复机体的目的。反之,不经辨证,随意用膳,不仅于康复无益,反有害于机体。另外,阳盛体质宜慎用温热,阴盛之人宜慎用寒凉,肥胖之人忌用滋腻,否则难取良效,甚至加重病情,影响机体康复。药物攻逐病邪,食疗康复机体,但不可长期过量使用。所以,食疗过程中,应注意掌握既要康复机体,又不过用成害的原则,适量使用药膳。

一、食  疗

食疗是通过进食天然食物或食物与中药相配合经烹调加工而制成的食品(又称药膳),达到防病治病、调养心神、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食疗用品主要有汤、饮、汁、煎、羹、粥、饼、面、酒、糖、蜜饯、罐头、菜肴等制型。虽不同于中药之膏、丹、丸、散,但可获异曲同工之效。其食之味美,能于享乐之中求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但必须在遵循饮食原则的基础上进行食疗。其原则为:①膳食中的热能一定满足身体需要,营养素要够。②合理安排好餐饮,一日三餐做到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③烹调方法要得当,摄入的食物要利于吸收,且能促进食欲。④注意饮食卫生,摒弃有害物质。

(一)药膳的炮制方法

药膳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炖、焖、煨、蒸、煮、熬、炒、卤、烧、煮粥等。

1.炖 将药物和食物同时下锅,武火烧沸去浮沫,再用文火烧至酥烂。

2.焖 锅内加菜油适量,烧热,将药物和食物同时放入,炒为半成品后,再加生姜、生葱、花椒、食盐、调味品和少量汤汁,盖紧锅盖,文火焖熟。

3.煨 将药物与食物用湿纸包好,外涂湿泥或面块,置文火旁烘烤或放入余热的柴草灰内,煨制熟透。

4.蒸 将药物与食物用调料拌好装入碗内,置蒸笼内,用蒸汽蒸熟的方法。分为粉蒸、包蒸、封蒸、扣蒸、清蒸等。

粉蒸:用米粉将拌有调料的药物与食物包好放入碗内,置蒸笼内蒸熟。

包蒸:用菜叶或荷叶将拌好调料的药物和食物包牢,放碗内,置蒸笼内蒸熟。

封蒸:将拌好调料的药物和食物装入容器,用湿棉纸封好容器的口,置蒸笼内蒸熟。

扣蒸:将拌有调料的药物与食物排放在特制的容器内,置蒸笼内蒸熟拣去调料扣入碗内即成。

清蒸:将药物和食物放在盒中或碗中,加入调料和少许白汤,置蒸笼内蒸熟。

5.煮 将药物与食物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烧熟。

6.熬 将药物与食物初步加工后,倒入锅内,武火烧沸,文火烧烂。

7.炒 将药物与食物备好,锅烧热,下菜油,用油滑锅,依次下药和食物,用手勺或锅铲翻拌,动作要敏捷,武火炒至断生即成。

8.卤 将药物与食物加工后,按一定的方式配好,放入卤汁中,用中火逐步加热,使其渗透卤汁直至成熟。

9.炸 将药物与食物备好,在锅内放入大量菜油,待油热,入锅炸。武火烹制,有爆炸声,炸熟即起锅,防止过热烧焦。

10.烧 将食物经煸、煎等处理后,进行调味调色,然后加入药物和汤(或清水),用武火滚,文火焖,烧至卤汁稠浓即成。

11.煮粥 将药物和食物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改文火熬至浓稠即成。

12.药酒 将药物备好,加白酒适量,浸泡一定时间即成。

13.配制饮料 先将配制饮料所用药物经过炮制加工,放入锅内,加清水,文火煮熟取汁,然后倒入一定比例的溶剂中,冷却即成。

(二)配伍禁忌

食疗所用之药膳,无论古代和现代都有比较严格的配伍禁忌,而且要注意营养及摄入的平衡膳食,主要包括:①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合苍术食令人动风;合荞麦食,令人毛发落,患风病;合鸽肉、鲫鱼、黄豆食,令人滞气。②猪血:同荞麦、豆酱食,令人发痼疾;合鲤鱼肠子食,令人伤神;合鱼肉食,令人生痈疽。③羊肉:反半夏、石菖蒲;忌铜、丹砂和醋。④狗肉:反商陆,忌杏仁。⑤鲫鱼:反厚朴;忌麦冬、芥菜、猪肝。⑥鲤鱼:忌朱砂、狗肉。⑦龟肉:忌酒、苋菜。⑧鳝鱼:忌狗肉、狗血。⑨鸭蛋:忌李子、桑葚子。⑩鳖肉:忌猪肉、兔肉、鸭肉、苋菜、鸡蛋。

(三)辨证用膳

食疗是中医康复治疗的方法之一,食疗中所用药膳的配伍和药物治疗的方剂配伍一样都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古今常用之药膳,也都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相应的药物和食物配伍烹制而成。例如,病人出现精神困倦,四肢软弱,短气懒言,头昏自汗,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舌苔白,脉缓无力等证,为脾虚气弱,应选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品和药物配制进行食疗。常用药膳有:参枣米饭、山药汤圆、茯苓包子、益脾饼等。再如对肾虚腰痛、阳痿、早泄之证,常食用鹿鞭壮阳汤等。因此,食疗中坚守辨证用药才能实现康复机体的目的。反之,不经辨证,随意用膳,不仅于康复无益,反有害于机体。

(四)因时用膳

由于不同的季节对人体生理、病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用于康复的药膳,在其使用过程中也必须随季节的变化进行选择。药膳学中有四季五补之说,即春天,气候温和,万物生长向上,五脏中肝气当令,以肝主疏泄为主,需要补肝,称为升补,适宜食用首乌肝片,妙香舌片等药膳;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喜凉,五脏中心气当令,需要清补,适宜食用西瓜盅、荷叶风脯等药膳;秋季,气候凉爽,五脏中肺气当令,需要平补,适宜食用菊花肉片,参麦团鱼,玉竹心子等药膳;冬季,气候寒冷,阳气深藏,五脏中肾气当令,寒邪易伤肾阳,需要滋补,适宜食归芪鸡、龙马童子鸡等药膳。另外,还有一些四季皆宜的药膳,如茯苓包子、银耳羹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即为药膳食疗和药物治疗的使用原则,总之,食疗应根据季节寒凉温热的变化,选择适宜的药膳。

(五)因人择膳

人的体质千差万别,《内经》认为使人体质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一是先天禀赋,正如《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二是后天调摄,如饮食、环境、生活习惯、职业、情绪、运动以及疾病等。不同体质,对药膳有不同要求和不同反应,因此,在食疗过程中,要全面考虑食疗对象的体质因素合理用膳。如老年人体质虚弱,适当选用温补之膳,久食之。而少壮之人,气血方盛,纵有不足,病之过也,故宜慎用补益之膳而忌久食。再如,男子易精亏,女子易血虚,所以,食疗中选用药、食组膳亦应各有侧重。另外,阳盛体质宜慎用温热,阴盛之人宜慎用寒凉,肥胖之人忌用滋腻,否则难取良效,甚至加重病情,影响机体康复。因此进行食疗应全面考虑食疗对象的体质因素,因人而异,合理用膳,也是应当遵循的原则之一。

(六)适量用膳

《内经》对食疗中药膳的用量也有明确的论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药物攻逐病邪,食疗康复机体,但不可长期过量使用。实践证明,脱离病情,过量过久服食药膳,不仅不利于机体的康复,还会造成机体生理功能失调,产生新的病证。所以,食疗过程中,应注意掌握既要康复机体,又不过用成害的原则,适量使用药膳。

(七)不可偏食

中医药学认为,凡食皆具性味,长期偏食,亦伤脾胃,甚至化热、化火,煎灼津液,酿成疾患。《灵枢·五味论》所说:“五味入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愧心。”

二、针灸康复

针灸康复,是运用针刺或艾灸来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康复身心疾病的方法,包括传统的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皮肤针疗法、三棱针疗法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电针、水针、耳针、头针等疗法。

(一)体针疗法

1.针刺 是以毫针直接刺入身体的某个或某些穴位以康复治疗疾病的技术。针刺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和调节作用发挥疗效,故针刺疗病以“得气”为要。

针刺补泻的手法甚多,影响补泻效应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有病残者的届时功能状态,所取俞穴的治疗特异性能,补泻手法的恰当实施。一般地说,病残者的功能偏衰时,应施行补法,病残者的功能偏盛时,应施行泻法。针刺的作用重在通经活络,行气导滞,调和阴阳。各种需要康复的病证,不论虚实,皆可在明辨虚实的基础上,以针刺补虚泻实之法使之康复。

2.皮肤针叩刺 皮肤针,又名梅花针、七星针。皮肤针叩刺是一种以多针沿经络或穴位叩打皮肤的浅刺技术,源于《灵枢·官针》中的“毛刺”“扬刺”“半刺”。其操作特点是直入直出,浅纳而疾发针,无伤肌肉,如拔毛状。由于十二皮部与十二经脉、脏腑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应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疏通经络脏腑之气,从而起到调整机体的功能,促使疾病康复的作用。

操作方法:针具和施术部位常规消毒,用右手握针柄,以环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中二指夹持针柄,示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然后用腕力进行弹打,使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弹起,反复进行。叩刺分轻、中、重三种刺激法。

轻刺激:叩刺时用力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越短越好,使被叩刺部位的皮肤呈潮红、充血状即可。此为补法,用于虚证。

中刺激:叩刺时用力介于轻刺激与重刺激之间,以被叩刺部位的皮肤呈潮红,但不出血为

宜。

重刺激:叩刺时用力较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稍长,以被叩刺部位的皮肤微出血为度。此为泻法,用于实证。

叩刺部位:皮肤针的叩刺部位较广泛,施术亦因部位不同而各具特点。一般选择背部脊柱两侧,并按不同疾病配用其相应的经穴或特定部位,施术时于脊柱两侧各自上而下叩打三行,并点刺所配用的经穴和部位。若在病区局部或其四周有关穴位施术,可围绕病区做环形叩刺或点刺。若脊柱两侧有异常反应点(敏感点、结节、条索状物等),可对此进行反复叩刺。在四肢部施术,可循三阴、三阳经脉进行叩刺。

皮肤针叩刺可单独应用,也可与拔罐、艾灸、敷贴并用。此术主要用于慢性头痛、失眠、眩晕、顽癣、斑秃、高血压、面神经麻痹及某些脾胃病的康复治疗。

3.三棱针刺络放血 三棱针古称“锋针”,是一种针柄粗而圆,针体呈三棱形,针尖锋利的针具。刺络放血,是根据病情用三棱针刺破某个特定穴位或浅表血管,放出少量血液以康复疾病的技术,古代称为“刺血络”或“刺络”,现代称为“放血疗法”。若先刺络再吸拔火罐,就称为“刺络拔罐”。

三棱针刺络放血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缓刺:用橡皮带在应刺穴位上端束扎,医者用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或静脉怒起处,刺入1~2分(1分为1/10同身寸,下同)。然后将针退出,待黑色血出尽变为赤色,可将橡皮带解开,消毒针孔。常用于肘窝、腘窝静脉放血。

(2)速刺:用左手拇指、示指和中指捏紧应刺的部位或腧穴,右手持三棱针迅速刺入1~2分,立即退针,然后用手挤压局部,使血流出。用于四肢末端穴位或表浅静脉浅刺放血。

(3)挑刺: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挑破,深入皮内,将针身倾斜并轻轻地提起,挑断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挑刺背部腧穴可治疗痔疮、痤疮、颈椎病等。

(4)围刺:又称散刺。在病变周围,用三棱针由外向内点刺数针,然后用两手轻轻挤压或用火罐拔吸,使恶血出尽,以消肿止痛。用于治疗痈肿、痹证、瘟毒等。

三棱针刺络放血疗法具有醒神开窍、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热证、实证、瘀血证、各种痛证及高血压病的康复治疗。

4.电针 是针刺与电刺激并用的一种治疗技术。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把电针机输出线的正负两极分别接在两根毫针的针柄上,通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低频脉冲电流,以加大刺激,提高对某些疾病的康复效果。

电刺激的波形据病情而定,一般说来,密波用于功能状态处于亢盛者;疏波或断续波用于功能状态处于低下者;疏密波用于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炎性水肿及扭挫伤等。电流的强度因病情轻重而异,一般以病人感到麻刺感,但能耐受为度。通电时间一般为15~30min。

电针主要用于各种痹证、痿证、瘫证,脏器功能失调或下垂,及各种精神病的康复治疗。

5.水针 是针刺与肌内注射药物并用的一种治疗技术,又称“穴位注射”。操作时用注射器抽取所用药液,于所选消毒过的穴位上,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注入。注入速度应根据病情而定,急性病宜速,慢性病宜缓。出针后轻按针孔数分钟,以防药液外溢。

水针的选穴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选取相应的腧穴或反应点。一般选取四肢、腰、臀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作为注射部位。注射药物的选择应与病情相应。注射剂量可根据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浓度来确定。对成年病人,中药制剂、维生素类每次每穴可注射1~2ml,但总用量不得超过常规治疗量。头、面、耳等部皮肉较薄处,每次每穴的注射量不得超过0.5ml。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应用,10次为1个疗程。注射1个疗程后,可休息5~7d,再做下疗程的治疗。

水针疗法,把针刺、药液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与穴位、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能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上主要用于痹、痿、瘫及神经官能症的康复治疗。

6.温针 又称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并用的一种治疗技术。操作时先将毫针刺入所需深度,并施行手法得气,然后留针不动,用1cm长的艾条段,套在针尾上点燃;或用艾绒一撮,搓紧附着在针柄上,点火燃烧。此种治疗技术综合了针刺与艾灸两方面的治疗作用,具有较强的通阳散寒、温经通络的功效,临床多用于寒湿痹痛,麻木不仁,脾胃虚寒等证的康复治疗。

(二)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是针刺头皮一定区域以康复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传统针刺与西医关于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主要用于脑源性疾病的康复。

头针的针刺部位称为刺激区,它是根据大脑皮质在头皮的相应投影而确定的。针刺这些特定的刺激区,可调整大脑皮质的某些功能,从而促进由大脑皮质受损而引起的感觉运动障碍的康复。

头针治病,须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刺激区。一般地说,单侧肢体病,选择对侧的刺激区;双侧肢体病,选择双侧刺激区。刺激区选定后暴露头皮,用75%的乙醇消毒,然后用1~1.5寸长的毫针,依一定方向沿头皮下缓慢捻转进针达到一定深度,切忌提插。随后快速(每分钟200次以上)大幅度(大于180°)捻转。针感产生后,再持续捻转3~4min,留针5~10min,重复2~3次,然后出针。出针后,针孔应以干棉球压迫1~2min,以防出血。实践证明,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热、麻、抽等针感反应时疗效较好。在捻针或留针时,让病人家属帮助活动患肢,可提高疗效。

(三)耳针疗法

耳针是在耳郭上施行针刺、埋针、埋豆等以治疗、康复某些病证的方法。

耳穴,又叫反应点、压痛点、刺激点、良导点或敏感点。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恰似子宫内一个倒置的婴儿,头部向下,臀部向上。某个穴位出现压痛、变色、丘疹或电阻变化等,常表示其相应脏腑、器官发生了病变,而在这个穴位上施以针刺、埋豆等,则能对相应脏腑、器官产生治疗作用。常用耳针疗法如下:

针刺:选好穴位,用75%乙醇消毒后,毫针快速刺入,约0.33cm深,至软骨组织为度,捻转得气后,留针10~20min,并间歇捻针。每日1次。

埋针:选好穴位,常规消毒后,以皮内针刺入,并用胶布固定。一般可埋3~5d。埋针期间,嘱病人每天按压数次,以加强刺激。

埋豆:又称耳穴贴压,或贴敷。此法与埋针法大致相同,只是以王不留行子代替皮内针置于耳穴上,并用胶布固定。一般可贴3~5d。贴压期间,令病人每天按压数次,以加强刺激。此法痛苦小,老少病人皆乐于接受。

(四)艾灸疗法

艾灸,是一种以艾火熏烤人体的某些穴位,以康复治疗疾病的技术。灸术的起源早于砭术,是随着火的发明而诞生的。古老的灸术是以艾火直接熏灼皮肤,称为“攻”或“火攻”,现称为直接灸。以后历代医家对此又有发展,发明了隔蒜灸、隔盐灸、隔豆豉灸、隔黄土灸、隔附子饼灸等间接灸术,还发明了用艾条及药艾条熏烤皮肤的艾条灸等。

艾灸具有温阳补虚和清热祛邪的双重调整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病者届时的功能状态,所选腧穴的治疗特异性及恰当的操作方法。故对虚寒证,应选取具有强壮补益作用的穴位,并在操作时,任点燃的艾绒自燃自灭,使火力温和,刺激时间较长,灸毕急按其穴,以防正气外泄;对于实热证、瘀血证,应选取具有疏通、祛除病邪作用的腧穴,在操作时,艾绒点燃后,助艾火迅速燃烧使火力集中,刺激时间较短,并使其速灭,灸完规定的刺激量后,不按其穴,以引邪外出。

由于艾灸具有补虚和泻实的双重调节作用,故需要康复的病证,不论寒热虚实,皆可以艾灸使之康复。艾灸既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针刺或药物配合应用,使疗效相得益彰。

三、按摩康复

按摩康复是医生或病人自己用手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施以不同的手法按摩,以促进身心疾病康复的一种方法。

按摩之所以能促进身心疾病的康复,主要是因为它有畅通气血、扶正复元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按摩人体的局部或穴位,能通经络、行气血,因而具有行滞、消瘀、散肿、止痛的作用,还能通过畅达气血来改善患部的营养,防止肌肉萎缩并促进损伤的修复。按摩又能调补气血、振奋精神、扶正固本,对慢性虚损病人确有增强体质、消除疲劳、恢复元气、怡畅情志、聪耳明目之功。由于按摩既能通郁,又能补虚;既能复形,又能康神,故可用于多种病残的康复治疗。外可用于经脉、筋肉、骨骼、关节之损伤以及痹痛、麻木、痿瘫诸证;内可用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引起的多种病证,如腹胀、腹痛、泄泻、便秘、眩晕、失眠等。

按摩治病,也要辨证。郁者通之,虚者补之,是为常法。一般说来,手法较重、刺激较强者为泻,用于实证和较重的痛症;手法轻柔,刺激较弱者为补,用于虚证。

(一)常用按摩手法

1.按法 即以手指或手掌在选定的经脉、穴位上施行按压。可配合呼吸使按压力量有所增减,亦可屏气按而留之。

动作要领:按力深透,达肌肉深部,稳妥持续,勿要滑移,用力勿猛,呼吸自然,屏气有节。病人只有酸胀感而无痛感。

功能主治:本法能调气活血,宣闭开塞,可用于腰背痹痛、胸闷腹胀、头痛、牙痛,以及闪挫扭伤等。若循经脉间断按压,还可疏通经络,治诸瘫、诸痿。

2.摩法 即以手指指腹或手掌不同的部位,于选定部位上做灵活轻巧的环旋滑摩。

动作要领:指、掌、腕缓和协调,用力均匀,环旋连贯,速度适宜,并应配用介质(如滑石粉之类)。

功能主治:本法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舒筋活血、通痹止痛的作用,可用于头痛、失眠、腹痛、泄泻、跌打瘀肿、肢体麻木以及痹痛、瘫痿诸证。

3.推法 即以手指、掌、拳等不同手势,着力于患者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直线前推。

动作要领:姿势端正,着力深透(重力摩法),轻重适宜,速度均匀,必须直推,不可斜推,不可斜曲,配合呼吸,间歇有序。

功能主治:本法能清利头目、开胸利膈、消食导滞,还能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既可用于头痛、眩晕、胸闷、腹胀、嗳气、呃逆,又可用于风湿痹痛、筋肉拘挛、损伤瘀肿。

4.拿法 即用拇指指腹与其他指腹或全手,叩捏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收拢如钳,以对合之力提拿。

动作要领:力量应贯注于指腹,用力适宜,忌用指甲。重拿时,力量应深达骨面,强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拿后轻松舒适。

功能主治:本法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通经止痛之功,可用于伤风感冒、落枕、肩周炎、半身不遂;腰腿疼痛、肢体扭伤等病证。

5.揉法 即以手指指腹或手掌紧贴于应取部位或穴位,做圆旋回环和游移性操作。

动作要领:柔和深透,带动肌肉,轻重适宜,不可滑离皮肤。

功能主治:本法是一种柔和的按摩手法,有行气活血、缓解痉挛、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可用于全身各部的一般疼痛、麻木不仁以及筋肉劳损、痉挛拘急等。

6.捏法 即以手指挤捏皮肤、肌肉、筋膜。

动作要领:腕、指轻巧敏捷,连续移动,力量应贯注于指端,柔和深透。软捏时指着皮肤,硬捏时指着肌筋。捏后轻揉患处,以缓和痛感及不适。

功能主治:本法能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舒筋利节,可用于头、颈、腰、四肢痹痛、活动不利,以及跌打损伤、伤筋错节等病证。

7.点法 即以拇、示指夹住中指,扶持中指挺立,用中指端作用于所取部位或穴位上。

动作要领:屏住呼吸,运气于指,点穴准确,着力得当,勿戳破皮肤。

功能主治:本法有舒筋活血、散寒祛湿、通络止痛、生肌利节及调理脏腑阴阳等作用,可治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瘫痪以及肌肉萎缩、关节不利、风寒湿痹等。

8.擦法 即以手掌、指面贴于皮肤,轻轻疾速往返擦之。

动作要领:屏住呼吸,运气于掌指,动作轻速,不带动肌肉,务产生热感,但不伤皮肤。

功能主治:本法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开窍明目、培补元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落枕、口眼斜,腹痛泄泻,视物不清,风湿痹痛等病证。

9.理法 即以手指将患者肢体或指、趾夹持捋理之。理指(或趾)是用手示、中指夹持患者手指(或足趾)从根部向指尖捋扯;理肢体则一手握住患者手部,一手沿经络循行路线捋理之。

动作要领:手指屈曲呈弧形,灵活飒利,用力对称均匀,速度宜快。

功能主治:本法具有通经活络、降气平逆之功,可用于治疗头目昏眩,虚火上炎,充血性头痛以及肢体麻痹疼痛、腿足无力等病证。

10.叩法 即以指峰,或与大小鱼际、掌根配合,于施术部位行有节律地敲打。

动作要领:精神放松,手腕灵巧,动作轻快,富有弹性。

功能主治:本法有聪耳明目、安神定志、宽胸豁痰、通痹利节之功,可用于治疗头痛、目眩、耳鸣、失眠、胸腹满闷、呃逆、痰喘以及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活动不利等病证。

(二)自我按摩法

自我按摩是病人在自身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按摩,以强身防病、康复身心的一种传统康复方法。常用且行之有效的自我按摩法有以下几种。

1.益脑振神按摩法

梳发:两手自然屈曲,拇指分置于两侧太阳穴处,其余四指放眉弓上,两手用力向上推,手指微分开,梳入发后,两拇指抵双风池穴,双示指推擦至风府、大椎穴,其他手指至项部。

擦耳抹目:继上双手转腕,以小指为领,其余四指及大鱼际部相随,自风池穴起,折擦外耳,横抹眼球。中指抵睛明穴,环指和小指达鼻上,示指位于眼部,拇指按于颧髎穴处。

抹鼻浴面:接上动作,以中指用力,余指相随,沿鼻两侧向下擦抹,掌贴面擦经口唇、下颌部结束。

以上三步骤组成一套连续动作,如此往返数次或数十次即可。按摩时要求精神专一,按摩后应闭目稍息。常练本法能益脑提神,可用于防治偏、正头痛,眩晕,多梦,失眠,脱发等。对高血压、面神经麻痹也有一定康复作用。

2.明目按摩法

揉目:两拇指背面相互摩擦生热后,上节略屈曲,以凸起的关节布于两目之睛明穴,闭眼,由内向外各揉14次,暗转眼球8~10次。

按眶:用按法揉按上眶角(左右眉下)1~3min。

按揉太阳穴:用两拇指按揉两侧太阳穴各10~20min。

捏鼻根部:用拇指与示指于两目内眦外缘捏鼻根部,边捏边揉。

本法能明目提神,对视力减退、近视、远视均有良好的康复作用。

3.聪耳按摩法 本法由扫擦外耳、拔耳及鸣天鼓三法组成。

扫擦外耳:两手伸直,两掌四指贴耳,拇指端抵耳垂部,前后摆腕带掌如扫,四指由耳前擦至耳后,再折耳壳扫擦由后至前,往返多次,出现热感即可。

拔耳:两示指伸直,分别插入两耳孔,旋转180°,往复3次后,立即拔出,耳中“叭叭”鸣响。一般拔3~6次。

鸣天鼓:两掌分别紧贴于耳部,掌心盖严耳孔,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余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错叩击头后枕骨部,即脑户、风府、哑门穴处,耳中“咚咚”鸣响,如击鼓声。

本法能增强听力,对耳鸣、耳聋、眩晕等有一定康复作用。

4.固齿利舌吞津按摩法

固齿: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咬牙,即上、下牙齿紧贴不舍,从后槽牙用力咬住,渐转至门牙;二是叩齿,即上下齿对齐或交错叩击,“咔咔”鸣响而有节律。两法皆以牙齿麻胀、津液增多为度。

利舌:亦有两种方法。一是动舌,即舌贴内、外齿龈做往复环形舐动,又称“赤龙搅海”,以舌麻腮胀、津液满口为度;二是静音,即舌抵上腭,平心静气,意守丹田,以津液满口为度。

吞津:以上法所生满口津液分3次用力吞下,或频频咽下,意送丹田。

本法有固齿、利舌、润燥之功,可用于防治牙齿松动脱落、牙龈萎缩肿痛、口干少津、舌歪麻痹、心烦口疮、大便干燥等病症。

5.强腰益肾按摩法

擦搓腰眼:两手掌或拳背抵腰两侧,以肾腧穴为中心,上至12肋下,下到臀部,往返擦搓,至发热或微汗为佳。

叩拍腰骶:以拳背或掌根沿腰椎、骶椎往返交错叩击或拍打数下,以出现酸麻胀感为度。

六方动腰:自然端正,做前俯、后仰、左、右侧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练腰运动。要求腿、臀固定不动,可配合呼吸节律练习,幅度要大,速度要缓,根据需要,确定次数。

本法有强腰健肾、固本培元、祛风除湿之功,对腰痛腿软、腰部扭伤、腰肌劳损萎缩、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康复效果。

6.壮阳固精按摩法

运揉会阴:左手按扶丹田部,右手中指揉会阴穴,正反旋运36下,以出现胀热略麻木感为度。要求意念集中,轻揉缓摩,并尽可能有节奏地配合提肛。

托兜阴囊:中指点按近会阴部的阴囊根部,然后托兜睾丸、阴茎上擦,使其紧贴小腹,双手交替进行,百余次即可。操作可渐加力加速。

捏搓阴器:两手合捧睾丸,以拇指与示指着力分别捏揉睾丸,以能忍受为度。再由阴茎根部向外捻捏,以胀痛、微有勃起即可。最后以两手掌挟持睾丸及阴茎,由下向上搓移。根据病情,酌定次数。

本法能壮阳固精、补肾健脑,可用于阳痿早泄、遗精滑精、肾虚腰痛、慢性前列腺炎以及健忘失眠等病症的康复。

四、环境康复

环境康复,是指利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条件,来促进人体身心疾病康复的方法。它借助于泉水、日光、空气、香花、泥土、森林等大自然资源的某些治疗作用,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此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没有副作用。

(一)泉水疗法

泉水疗法,是饮用或外浴泉水,以促进人体身心疾病康复的方法。现代研究表明,泉水外浴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泉水的温度、浮力、压力及所含化学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饮用泉水则充分综合利用了泉水的各种特性,如水本身的作用、水的渗透压、pH、温度、所含气体和矿物质等。因而泉水疗法应用甚广,对许多疾病的康复都有积极作用。

1.泉水浴法 根据身体浸浴的部位和使用方法可分为全身浴法、半身浴法、局部浴法和淋浴法。根据泉水温度可分为冷泉浴、温泉浴和热泉浴。

全身浴法:是让病人仰卧浸泡在浴盆或泉水中,水面不超过乳头平面(相当于心脏水平),以免影响呼吸和心脏功能。此法最为常用,适用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及强身保健。

半身浴法:病人取半坐位,仅下半身浸泡在水中,使水面平脐。适用于老年患者,下半身疾患及神志异常者。

局部浴法:将身体某一局部区域浸泡于泉水中,如坐浴、手臂浴、足浴等,适用于局部病证。

淋浴法:本法具有强壮和清洁作用,故可用于健身和清洁皮肤。

冷泉浴:水温33~36℃,每次浸浴8~10min,有解热强壮的作用,适用于夏季暑热,强身健体。

温泉浴:水温37~38℃,每次浸浴15~20min,有镇静催眠、活血通脉的作用,适用于失眠、健忘、痹证、心悸、消渴等的康复以及健身防病。

热泉浴:水温39~42℃,每次浸浴5~10min,老年体弱及心血管功能不全者慎用此法,以防发生意外。此法具有发汗、解毒、活血、温通等作用,适用于皮肤疥癣疮疹诸疾、寒痹、痿症及跌打损伤后遗症等。

2.饮泉水法 所饮之泉水皆为冷泉,且以性平味甘、清澈洁净、饮之甘美爽口、无特殊气味为宜。其方法有直接饮用新汲冷泉水的冷饮法,有将泉水煮沸后饮用的热饮法和将冷水作日常煮茶、食用、煎药用的煮食法。

冷饮法最为常用,一般每次饮100~300ml,每日3~4次,最好在空腹或饭后饮用,有强壮、滋阴、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消渴病、肥胖症、心肝火旺、慢性便秘、眩晕、淋证及药物中毒等;热饮法有温中补虚的作用,适用于中焦虚寒诸证;煮食法可滋补强壮,应用于健身补养。此外,有一类令人致病的泉水,甚至“毒泉”则不可饮用。

(二)日光疗法

日光疗法,是利用太阳的辐射作用防治疾病、促进康复的方法。古称“晒疗”。其主要方式是日光浴。

太阳辐射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能对机体产生良好的作用。中医学对此早有认识,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论及养生长寿的方法时指出“无厌于日,必待日光”。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载有“几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领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之中……不见风则软脆不堪风寒也”,与现代医学对小儿长期不见日光而患佝偻病的认识一致。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火部》认为:“太阳,真火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自生”。这些都阐明了阳光对人体的作用。

现代科学证实,太阳光谱中的各种光线作用于机体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治疗作用。如紫外线具有杀菌、调整钙磷代谢抗佝偻病、加速伤口和溃疡面的愈合、刺激血液再生、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红外线的温热作用可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及细胞增生等作用;可见光通过视觉分析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改善机体的一般感觉,使心情舒畅,从而提高情绪和劳动效率。

日光疗法应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污染较少处进行,如海滨湖畔、江河岸边、山区林间等,在城市中可选择空气流通、干燥向阳的空旷地方。照射时间春夏秋三季以上午8~10时,下午3~5时为好;冬季以中午11~13时为宜。日光太强烈时,可在荫凉处接受散射光浴。照射剂量应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并结合个人体质、病情、季节而定,一般可由数十分钟增加到1~2h。另外,为防止日光直射发生头晕、眼睛损伤,可戴遮阳帽和太阳镜。炎热夏季日光浴时应多饮温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消耗的盐类和水分。在照射过程中,若出现皮肤显著变红、疼痛,或出现头晕、心慌、眼花、恶心等现象,均表明照射过量,应停止治疗。

本法适用于阳虚体弱、禀赋不足、寒湿为患所引起的各种病证,如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老年阳虚畏寒、风寒湿痹、肾亏腰痛、跌打损伤、健忘失眠、阴疽脓毒久不收口、疾病恢复期以及小儿佝偻、鸡胸、囟门迟闭、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此外对于老年人的养生长寿,一般人的健体也有一定作用。

(三)森林疗法

森林疗法,是指利用森林环境的影响,促进康复的方法。

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给人以宁静幽雅的感觉,能帮助人消除疲劳,平静心绪,陶冶情操。大量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了空气中的氧含量,新鲜的空气使人头脑清新,睛目清明,对于增强体质、促进康复有极大好处。森林中空气湿润,凉爽宜人。炎热夏季,身处其中,可防止津液阳气的耗散。森林不断散发出芳香的挥发性物质不但可杀死多种致病微生物,而且可对人体产生镇静安神、强身健体的功能。另外,林中的鸟语、蜂鸣、潺潺的流水等也使人心旷神怡,乐而忘忧,这对于调整机体,治神养性同样大有裨益。故明代龚廷贤就有“山林逸兴,可以延年”之说。

进行森林疗法最理想的季节是夏秋二季,即5~10月,因为此时太阳辐射强,树木的光合作用好,林中的气温、湿度也十分适宜人体的生理要求。其间可留居森林,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帮助下,结合病人的病情、体力与爱好,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个合理的康复方案,有计划、按程序进行适宜的康复活动。一般情况下,晨起后到林间散步、慢跑、做早操,或练太极拳、五禽戏,多做深呼吸;上午接受其他治疗;中午闭目静卧,专心倾听鸟语、松涛、流水声等,下午依个人喜好,进行琴棋书画等各种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等,是一日之内从事森林疗法的较好选择。对于不具备留居森林条件的病人,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采用每天定时或定期到森林中进行适宜康复活动的方法。

森林疗法适用于多种因情志刺激、劳倦过度引起的病证,以及伤、病后的恢复和慢性病,如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偏瘫、糖尿病、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贫血症等的康复治疗。

(四)香花疗法

香花疗法,即利用正在生长、开放的鲜花的颜色、形态和自然香气,及其对环境的美化、净化作用,以促进人体身心疾病康复的方法。

香花疗法,一是通过香花的色、气、形、时改善人的神情,调节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平衡。二是通过某些香花的特殊作用净化空气,利于身心的康复。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鲜花可悦目爽情,给人以美的享受,芬芳馨香的气味又有清神醒脑的作用。如艳丽的玫瑰、牡丹,使人兴奋、欢快;素雅的兰花、茉莉,使人沉静、安宁;水仙的香气使人温顺;紫罗兰的香气使人愉快;丁香的香气使人冷静;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给人以纯洁高尚之感;傲雪斗霜的梅花,给人以坚强勇敢之志。徜徉于花海之中,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信心无疑将会倍增。现代研究证实,某些花卉,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有毒气体并释放氧气的作用,因而对净化空气,减少发病,促进患者康复都有益处。在具体应用此疗法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宜的鲜花,或摆放于室内,或去花园内观赏,以达到康复目的。

此法适应证甚广,除某些对花粉有过敏史者外,皆可应用。

(五)空气疗法

空气疗法,是充分利用自然界新鲜空气,促进身心疾病康复的方法。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之一。人通过呼吸,吐故纳新,排浊摄清。常在空气中淋浴锻炼,布于肌表的卫气就会得以加强,使肌肉固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反之,见天稍寒即封闭密室,或常闭户深藏者,则多身体羸弱。

空气疗法应选择空气清新的地方,在清晨进行,因为此时的空气相对来说较清洁,且人体阳气开始升发,病气衰退,神清智爽。主要方法有深呼吸和空气浴两种。

1.深呼吸 一般主张鼻吸口呼,具体做法是:直立,两腿分开如肩宽,两臂自然下垂,吸气由浅逐渐加深,两臂伸直徐徐向前向上,过头后徐徐外展,这样胸廓逐渐扩大,使吸气达最大限度。接下来在双臂缓缓放下的过程中,胸廓逐渐缩小,呼气由浅而深,尽力呼出。如此呼吸1次为1息,连续7息为1次深呼吸。

现代研究表明,空气中含有许多营养物质,吸入后对人体各系统均有良好的作用,这也证明了古人提出的清气入则五脏得养,“呼吸清和”可以延年的观点。

2.空气浴 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及气候冷暖的具体情况,让体表裸露或部分裸露于大自然之中,以充分利用大气中的物理和化学成分对人体的综合作用。在行空气浴时,可配合一些轻度体育活动,如小跑、练太极拳、散步等,以微发热而不出汗为度。每次的时间为30~60min。

空气浴,若能持之以恒,会逐渐增强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和机体免疫力,提高人类抵御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能力,所以古人认为它是外练卫气的最好方法。另外,因皮肤呼吸活动加强,可改善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活动,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空气疗法适应范围广,常人用之可健体防病,多数慢性病患者用之利于康复,尤其适用于卫虚易感外邪、对气候变化适应力差者。

(六)泥土疗法

泥土疗法,即指利用天然泥土做外用或内服以达康复治疗目的的方法。所用泥土,不经加工,或仅加水、醋,或通过加热后使用。

1.内服法

调服法:针对病情选用相应的治疗泥3~10g,以开水或泉水调匀内服,每日1~2次,常用的有白垩,适用于下元虚冷、久泻久痢、经闭漏下等证;甘土适用于菌毒、药毒;黄土适用于卒心痛,赤土适用于皮肤瘙痒;灶心土适用于癫狂、反胃、吐血便血等证。

冲浆法:多用黄土。取地下1m深处的黄土一块,置碗内加沸水搅拌后澄清,服上清液。此法能和胃止呕,解酒毒、肉毒。

水煮法:取治疗泥加水煮沸5min后,静置澄清,服上清液。黄土泥的上清液,用于治疗泄痢下血;白垩泥的上清液,用于下元虚冷诸证;陈壁土的上清液,用于肿胀、胀满诸证。

2.外用法

热敷法:以水和黄土为泥饼加温,先于治疗部位涂一层适温泥土作保护,然后将加热泥土敷于上面,厚3~10cm,外用敷料包之,厚棉被裹之以保温。待泥土无温热感时,将之除去,用温水洗静,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寒湿痹痛、痿证、跌打损伤等。

热熨法:将黄土炒熟,用布包之,熨敷于治疗部位,其作用同上。

热浴法:以黄土煮水行泥浴,泥温控制在34~37℃。其适应证同“热敷法”,但治疗面积更广。

热灸法:将土水调和做成厚薄适宜的泥饼丁,上穿数个小孔,放于治疗部位,上置艾炷灸之。常用黄土灸,适用于耳聋、冻疮及局部寒湿痹痛。

冷敷法:将土与凉水或醋调和后敷贴于穴位或患处,每次30~60min。用醋调黄土或赤土治烫伤、烧伤,用水调灶心土治腋臭、肿痛,用水调燕窝土治头疮、湿疮,用水调蚯蚓治小儿阴囊肿痛、小便不通。

冷浴法:在黄土水中洗浴,泥温控制在20℃左右,洗毕以清水净之。其适应证与“冷敷法”相同,但治疗面积更广。

土嗅法:将新鲜黄土或田中泥,置鼻边嗅之。前者适用于咳嗽吐逆,后者适用于蚂蟥钻入耳中,闻泥土自出。

土扑法:将黄土研成极细末扑于局部。用于阴囊湿疹、小儿尿疹等。

(七)热沙疗法

热沙疗法,是指利用天然热沙外用以促进人体某些疾病康复的方法。此法广泛用于海滨和有沙地条件的地区。热沙外用,对人体产生的温热和机械刺激,具有热疗和局部按摩作用,能够活血通络、祛寒除湿。

热沙疗法,所用沙质应纯净,不含泥土,颗粒均匀,温度在40~50℃。若在海滨、河岸、沙漠地带进行,以夏季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时为宜,若在特设的温泉沙疗坑内进行,则四季皆可。有全身疗法和局部疗法两种。

全身疗法:病人躺在热沙上,然后用旁边的热沙覆盖除头面、颈部、胸部以外的全身各部,其厚度一般是四肢为10~20cm,腹部为6~8cm。为防止发生意外,头部应有遮光设备;并在心前区和头部做冷敷。治疗时间,开始为20min,以后可逐渐延长至60~90min。治疗结束后,用温开水冲洗。一般隔日1次,15~20次为1个疗程。

局部疗法:病人裸体坐于热沙上,然后用热沙覆盖腰以下部位。另外将热沙装入布袋中,放于身体患处也属局部疗法。

热沙疗法适用于风寒湿痹、瘫痪、痿证、慢性腰腿痛、皮肤病、跌打损伤后遗症、神经痛、关节炎等。

五、刮痧康复

“刮痧康复法”是根据中医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理论,施以活血行气方法,使坏死之细胞活化,全身血液通畅,行正本清源之道的一种物理康复法。

“刮痧”是中华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民间流传甚广,一般都是用来治疗中暑和感冒的,以前是用铜钱或银元沾上麻油,或用汤匙沾酒、水及油脂,或用老姜在人体皮肤表面刮拭,使之出现红色瘀血的现象,使病症得以解除。其方法简单独特,功效宏大,属于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自然疗法。

刮痧亦离不开中医经脉、腧穴的理论,故大体言之,针灸、指压、点穴、按摩可以治疗的病症,刮痧都可以治疗,而且刮痧的效果不仅仅止于“点”和“线”的部位,更能达到人体外层皮肤的“面”,并能将疾病的形态呈现出来,以判断是何种病症及病情轻重。因此若应用在“诊断病情”上,“痧”会忠实地反映出来。

一般常见的病痛如:五十肩、腰酸背痛、手足麻痹、风湿性关节炎、气喘、肠胃病、神经痛、骨刺、月经不调、扭挫伤、血管疾病、鼻病、头痛、项强直、落枕、支气管炎、心脏病、性功能减退等,施以刮痧法治疗,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步骤

1.将刮痧用药液涂抹在患部(酸痛)或穴位范围的经脉线上。

2.用刮痧器具按血液循环方向(由上而下,由内而外)顺次刮拭,以舒筋活血(双手、双足由上而下,面部、胸部由内而外,头部、背部由上而下)。

3.治疗数分钟,凡有病原之处,其表皮出现微红、红花朵点,重则成累块,甚至青黑块疱,较严重之青黑紫块刮拭时,则会有痛感,如无病痛,则无反应,亦不觉痛感。

4.第2次刮痧需等患处无痛感时再实施(为3~7d,因人而异),直至患处清平无累块,则病症自然痊愈。

5.根据不同病情选择相应的药液,如颈、肩、腰腿痛者用刮痧活血剂;肝病患者可用门冬氨酸钾镁液等。

(二)手法

轻取刮痧器具以45°斜度,平面朝下,在骨骼、关节部位,用刮痧器具的棱角刮拭。刮拭面尽量拉长(胸部、腹部、肩部由内而外,其他部位则由上而下)。

(三)刮痧注意事项

1.任何病症宜先刮拭颈椎,再刮其他患处。

2.用力要均匀、适中,在同一经脉上必须刮拭至斑点(痧)出现后再刮拭其他部位。3.一般刮拭后2~3d患处会有疼痛现象,多属正常反应。

4.刮拭后饮一大杯水帮助新陈代谢。

5.即使刮拭部位不正确,或手法不当亦无副作用,可安心操作。

六、拔罐康复

拔罐,是一种借热力或其他方法排出罐中的空气,使其吸附于腧穴或特定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并造成局部皮肤充血或轻度瘀血,以康复治疗疾病的技术。因古代以牛角制罐,故称“角法”;以后改用竹筒,故又称“吸筒法”;现一般用玻璃罐、陶罐及抽气罐。

(一)操作方法

拔罐术有火罐术、水罐术、抽气罐术之分。其中火罐吸技术为临床常用,故此处主要介绍火罐的几种吸拔方法。

1.投火法 将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罐罩在施术部位上。

2.闪火法 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环绕1圈即退,然后速将罐罩在施术部位上。

3.贴棉法 用一小块95%乙醇浸过的脱脂棉,贴于罐壁中段,用火柴点燃,罩在施术部位上。

4.架火法 用易燃的软布裹小硬币一枚,将布的四角折转向上约1寸许放于选定部位然后将布角点燃,迅速将罐罩上。罐吸附于皮肤一定部位上,视病情需要决定留罐与否。留罐时间一般以5~15min为宜。

(二)适应范围

拔罐疗法有温经通络、逐寒祛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临床多用于:

1.风湿痹痛 如肩痛、背痛、腰腿痛、落枕等。可在痛处拔罐。

2.胃肠疾病 如胃痛、腹痛、呕吐、腹泻等。可在腹部及背部拔罐。

3.肺部疾病 如哮喘、咳嗽等病。可在背部拔罐。

4.刺络拔罐 适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部分皮肤疾病如丹毒、神经性皮炎等。

(三)注意事项

1.患者要取舒适体位,根据不同病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罐,注意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防止火罐脱落。

2.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部位,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3.常有自发性出血和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用拔罐法。

4.起罐时手法要轻巧而缓慢,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空气滑入,罐子即可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5.如出现烫伤、水疱,小的水疱可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常规消毒后用消毒针具刺破水疱,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后涂以甲紫,并以纱布包敷,防止感染。

(王 莹 黄淑娟 李湘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