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枕骨位于颅骨前面是否正确

枕骨位于颅骨前面是否正确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脑脊液循环受阻,还可形成阻塞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甚至因小脑扁桃体疝而死亡。病情轻者可有颈部及后枕部疼痛、活动受限、颈项缩短及后发际低,重者多于成年后方出现症状。齿状突高出此线3mm以上即可诊断。齿状突尖超过此线即可诊断。3.MRI检查 是本病最好的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颅骨X线摄片、CT、MRI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病因】

1.原发性 与遗传因素有关(常见)。

2.继发性 因畸形性骨炎(Paget病)、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不全、类风湿关节炎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原因而致病。

【病理】 以枕骨大孔为中心,颅底组织内陷,寰椎向颅内陷入,枢椎齿突向前、向上突出进入枕骨大孔,枕骨大孔前后径缩短,颅后窝腔变狭小。随年龄增大、头部活动增多、轻微头颈外伤等可使枕骨大孔区域的筋膜、韧带、硬脑膜、蛛网膜等增厚、粘连,使延髓、小脑、后组脑神经、颈神经及高位颈髓等受到压迫或牵拉,影响椎动脉的血液供应,构成上颈段脊髓、延髓、小脑的功能障碍而产生症状。若脑脊液循环受阻,还可形成阻塞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甚至因小脑扁桃体疝而死亡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进展缓慢,常进行性加重。病情轻者可有颈部及后枕部疼痛、活动受限、颈项缩短及后发际低,重者多于成年后方出现症状。

1.后组脑神经损害 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舌肌萎缩、言语不清等。

2.延髓和(或)高位颈髓损害 四肢乏力或瘫痪、锥体束征阳性、感觉障碍、吞咽及呼吸困难等。

3.小脑损害 眼球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4.颈神经根损害 颈项疼痛、上肢麻木无力、肌萎缩、腱反射减低或消失等。

5.椎动脉供血不足 头晕、视物旋转、呕吐等。

6.脑脊液循环障碍 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

【影像检查】

1.X线摄片 为本病最重要的诊断依据。可见枕骨大孔边缘内翻、枢椎齿状突上移。常用测量方法如下。

(1)硬腭-枕骨大孔线(Chamberlain线):颅骨侧位片上,由硬腭后缘至枕骨大孔后缘连线。齿状突高出此线3mm以上即可诊断。

(2)硬腭-枕骨线(Mc Gregor线,又称基底线):颅骨侧位片上,由硬腭后缘至枕骨最低点连线。齿状突高出此线6mm以上即可诊断。

(3)二腹肌线(Fischgold digastric线):颅骨正位片上,两侧二腹肌沟之间连线。齿状突尖与此线距离<10cm即可诊断。

(4)乳突尖线:(Fischgold bimastoid线):颅骨正位片上,两侧乳突尖之间连线。齿状突尖超过此线即可诊断。

(5)硬腭-寰椎角(Bull角):颅骨侧位片上,硬腭平面与寰椎平面之间的夹角。>13°即可诊断。

(6)枕骨大孔-斜坡角(Boogord角):颅骨侧位片上,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与斜坡之间的夹角。>120°~130°即可诊断。

(7)外耳孔高度指数:颅骨侧位片上,外耳孔中心点到枕骨大孔前后缘之间连线的垂直距离。<13mm即可诊断。

2.CT检查 脑室造影CT检查可显示脑室大小、导水管是否通畅、枕大池改变、小脑扁桃体疝等。

3.MRI检查 是本病最好的诊断方法。不仅可显示骨结构异常,还可清楚地看到导水管、第四脑室及脑干改变,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程度及颈髓受压情况。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颅骨X线摄片、CT、MRI检查等可明确诊断。但需与颈椎病、脊髓空洞症、肌萎缩侧索硬化、枕骨大孔区及上颈段脊髓肿瘤相鉴别。

【治疗】

1.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者一般无需治疗,但要防止头颈部外伤及剧烈的旋转活动。

2.病情较重且进展明显者可手术治疗,解除压迫,扩大颅后窝容积,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