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棘球蚴病

脑棘球蚴病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脑棘球蚴病是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引起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约占棘球蚴病的2%,任何年龄都可罹患,但以农村的儿童最多见。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于狗科动物的小肠内,人、羊、牛、马和猪等为中间宿主。狗粪中排出的虫卵污染饮水和蔬菜后,人类误食被污染的食物而被感染。阿苯达唑可使囊肿缩小、阻止过敏性反应和外科手术后的继发性棘球蚴病,剂量为每次400mg,每日2次,连用30d。囊肿壁破裂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流行病学】 脑棘球蚴病(脑包虫病)是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引起的颅内感染性疾病。本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见于畜牧地区,见于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加拿大、印度等地区,在我国的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西藏、四川西部、陕西、河北等地均有散发。约占棘球蚴病的2%,任何年龄都可罹患,但以农村的儿童最多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

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于狗科动物的小肠内,人、羊、牛、马和猪等为中间宿主。狗粪中排出的虫卵污染饮水和蔬菜后,人类误食被污染的食物而被感染。虫卵在人的十二指肠孵化成六钩蚴并附着于肠壁,穿入门静脉,随血至肝、肺、脑等处,数月后发育成包虫囊肿。

【病理变化】 脑内包虫囊肿常为单发,最常见于两侧大脑半球,多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其中额、颞叶多见,也可见于小脑、脑室和颅底部。多数包虫可于数年后死亡,囊壁钙化,少数包虫囊肿继续生长,形成巨大囊肿。囊肿为微白色半透明包膜,其中充满无色透明的囊液,容积百余至数百毫升,囊分内外两层,内囊即为包虫囊,包虫囊由角皮层和生发层组成。外层为宿主组织形成的一层纤维包膜,两者之间仅有轻度粘连,其中富含血管

【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常与脑肿瘤相似,如癫发作,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高颅压症状,可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病情缓慢进展,并随着脑内囊肿的增大而病情逐渐加重。常误诊为肿瘤。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多数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部分患者囊肿未破裂时嗜酸性粒细胞可正常。

2.脑脊液检查 可有脑脊液压力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3.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试验在60%~90%的感染者为阳性。

4.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和MRI通常可发现单一的、非增强的、与脑脊液密度相当的类圆形囊肿,边缘清晰,周边无水肿。

【诊断】 根据临床类似脑肿瘤表现,头颅CT和MRI发现单一的、非增强的、与脑脊液密度相当的类圆形囊肿,以及血清学试验阳性可确诊。

【治疗】 应采取外科手术完全摘除囊肿,但不宜穿破囊肿,以免引起过敏性休克和头节移植复发。阿苯达唑可使囊肿缩小、阻止过敏性反应和外科手术后的继发性棘球蚴病,剂量为每次400mg,每日2次,连用30d。也可用吡喹酮治疗。

【预后】 脑包虫病对脑的损害轻重取决于包虫囊生长的部位和体积,单发于静区的、较小的包囊虫摘除后,病人可不留后遗症。多发的、巨大的、重要功能区的囊肿,术后疗效不佳。囊肿壁破裂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