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六节脂肪栓塞综合征

第六节脂肪栓塞综合征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脂肪栓塞综合征是指直径为10~40μm的血管内脂肪颗粒阻塞血管腔,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此为长骨骨折和骨盆骨折、严重创伤或为全髋、膝关节置换、髓内针内固定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偶可发生于吸脂手术后。但定量检测非创伤患者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巨噬细胞含脂肪颗粒,则有助于诊断FES。外伤、手术后或感染患者,一经确诊为FES其伤肢应妥善固定,并采取综合措施治疗。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指直径为10~40μm的血管内脂肪颗粒阻塞血管腔,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此为长骨骨折和骨盆骨折、严重创伤或为全髋、膝关节置换、髓内针内固定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偶可发生于吸脂手术后。发生率在单长骨骨折中为0.5%~2.0%,多发骨折或合并骨盆骨折的发生率为5%~10%。暴发型FES病死率相当高,近年来逐渐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分类】

1.依其部位 分为脑型、肺型与混合型3种。

2.依其原因 分为医源性脂肪栓塞和非医源性脂肪栓塞2类。

3.依其来源 分为血管内源性与血管外源性FES。

【原因与易患因素】

FES常发生于骨创伤及骨手术患者(占FES总数的90%以上),也可继发于身体或其他组织创伤,甚至与创伤无关(约5%)。其发生原因如下:

1.原发因素

(1)骨折:主要发生在脂肪含量丰富的长骨骨折,尤以股骨干为主的多发性骨折发病率最高。闭合性骨折的发病率是开放性骨折发病率的15倍,前者为30%,而后者仅2%。

(2)骨科手术:在髋和膝的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由于髓内压骤升可致脂肪滴进入静脉,发生率为6.8%~8%。

(3)软组织损伤:当各类手术累及脂肪含量丰富的软组织时即可发生FES,但远远低于骨折后的发生率。

(4)其他:急性胰腺炎、糖尿病、免疫抑制、输注脂肪乳剂、长期使用甾体类激素及吸脂术后等亦可发生。

2.继发因素

(1)休克:低血容量和低血压,为脂肪滴在微循环滞留并形成栓子提供了机会。

(2)DIC:常与脂肪栓塞并存,且必然加重脂肪栓塞的病理改变。但FES是否一定导致DIC,尚不能肯定。

(3)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可加重或诱发FES。

3.脂肪栓子来源

(1)血管外来源:此为创伤后FES的主要来源。骨折后,局部骨骼损伤破裂使脂肪细胞释出脂肪滴,通过静脉系统入肺且在肺毛细血管中不能滤过者,形成肺脂肪栓塞;在肺毛细血管能滤过者,经血液循环散布全身到脑、心、肾、眼、肝、皮下等处。

(2)血管内来源:创伤后应激反应,使血内脂类的稳定性发生改变。正常情况下,血中脂肪为0.5~1.25μm直径的乳糜微粒,其中为中性三酰甘油与蛋白和磷脂的结合物,血内稳定的肝素成分使它们不产生聚集。在损伤情况下,乳糜微粒的乳剂形态稳定性消失,微粒融合而形成直径10~20μm的大脂肪滴,足以阻塞肺毛细血管。

4.形成时间 一般在创伤后24h内发生明显的肺脂肪栓塞,1~2d后栓子数量减少,至第5天可明显从肺内消失。此因身体应激时动员体内脂肪,在局部脂酶的作用下将脂肪栓子水解为甘油与FFA而使栓子逐渐从肺中消失。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骨创伤或骨手术史,或有原发因素与继发因素相关史。

2.临床表现 表现为低氧血症、心动过速、意识障碍及结膜、腋下、上胸部出血点。

3.辅助检查

(1)脂肪颗粒检测:创伤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巨噬细胞内含脂肪颗粒并不提示FES。但定量检测非创伤患者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巨噬细胞含脂肪颗粒,则有助于诊断FES。同样,从右心导管中抽取肺静脉血检测出脂肪颗粒则提示FES,尿中亦可出现脂肪滴。

(2)血生化检查:通常有无法解释的贫血(70%患者)、血小板减少(50%患者)。伴低钙血症及高血脂,屡有报道。

(3)胸部X线检查:起初胸部X线片正常,1~3d内肺间质及肺泡逐渐不透光但无胸膜渗出,胸部X线片变化可持续3周。

(4)动脉血气:动脉血气提示低氧血症及低碳酸血症,且常出现于呼吸窘迫之前。长骨骨折患者,低氧血症是FES最早的体征。

(5)心电图:常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暴发型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T波倒置或右束支传导阻滞。

(6)颅脑CT扫描或MRI:合并严重颅脑脂肪栓塞的患者,颅脑CT扫描可显示进行性脑水肿,MRI可提示颅脑损伤部位。

4.诊断标准 目前以鹤田登修订的标准为依据,其临床诊断标准如下。

(1)主要标准:①点状出血,伤后第2~3天在颈前、胸前、双肩或睑结膜处有出血点;②非胸部外伤而有呼吸系统症状,如气喘、胸闷、发绀、咳痰等:③无颅脑外伤而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不安、易激动、谵妄甚至木僵或昏迷。

(2)次要标准:①动脉血氧分压呈进行性下降,PaO2<8.0kPa(60mmHg)有诊断意义;②血红蛋白<100g/L,尤其体内并无其他出血征象且已补足血容量。若12h内下降40~50g/L者,有诊断价值。

(3)参考标准:①心率达100~120/min,有时可高达140/min以上;②发热至38~39℃,心率>120/min且体温>38℃时有诊断意义;③血小板进行性减少;④尿脂肪滴阳性;⑤血沉快,>70mm/h有诊断意义;⑥血清脂肪酶上升;⑦血游离脂肪酸(FFA)阳性。

当主要标准超过2项或主要标准仅1项而次要标准或参考标准有4项以上时,均可确诊。无主要标准,只有次要标准1项及参考标准4项以上者,应高度怀疑FES。

【鉴别诊断】

1.脑外伤 弥漫性轴突损害(DAI),其鉴别要点为:①出血点存在;②进行性血小板与红细胞下降;③脂肪滴与脂肪酶检查;④脑MRI,两者有不同的表现。

2.血栓栓塞 见本章第一节。

3.空气栓塞 见本章第八节。

【围手术期治疗与处理】

外伤、手术后或感染患者,一经确诊为FES其伤肢应妥善固定,并采取综合措施治疗。重点在于采用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针对脑损害的措施,使患者能安然度过急性期。

1.纠正低氧血症 呼吸急促时,应给予高浓度O2吸入。面罩给氧不能纠正时,应及时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造口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给O2,并采用吸气末正压呼吸(PEEP)。

2.激素治疗 大剂量氢可化的松l~1.5g/d,连用3~5d,可防治由脂肪栓子引起的一系列炎症介质释放所致炎性渗出,减少肺与脑水肿,也可防止低氧血症、凝血机制异常及血小板下降等,并在给药24h内降低平均肺动脉压与肺血管阻力。

3.清蛋白 血清清蛋白可结合FFA而降低其毒性,每克可结合110mg不饱和脂肪酸。

4.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40可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扩充血容量而纠正休克并有良好抗凝作用,静脉滴注500~1 000ml/d。

5.烟酸、山莨菪碱与肝素 肝素用于伴休克病例,可减轻休克所致DIC并改善微循环;烟酸可降低血中三酰甘油及FFA浓度,扩张血管并抑制凝血酶活性;莨菪碱类具有抑制肺泡分泌、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改善通气和防治创伤后急性肺损伤的作用,与激素并用效果尤佳。

6.高压氧治疗 可连用1个或2个疗程,以减轻低氧血症及减缓脑损害(第13章第五节)。

7.控制输液量 合并ARDS或颅内水肿者,应控制液体量且保持体液负平衡。

8.冰帽 冬眠与低温(直肠温32℃)治疗可降低身体代谢率并减少体内自由基损伤,对脑与重要器官有保护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