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溃疡性空回肠炎

慢性溃疡性空回肠炎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溃疡性空回肠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小肠疾病。内镜检查可见小肠黏膜散布多发性溃疡,溃疡之间黏膜正常或绒毛稀疏,黏膜平坦。对于较局限溃疡或肠穿孔、肠出血者可手术治疗。死亡原因多为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多发性脓肿、败血症、大出血或衰竭。虽然临床、内镜及其他检查与慢性末端回肠炎的鉴别诊断不难,但仅从结肠内镜下的变化来下结论有时比较困难,因此内镜医师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与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关系如何?

慢性溃疡性空回肠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小肠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病理学改变为多发性空肠溃疡,溃疡之间的黏膜基本正常,部分肠壁可见斑片状增厚,光镜下可见溃疡处炎性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但无肉芽肿样改变;炎症和溃疡可累及肠壁全层,严重者可导致穿孔和出血。

本病好发于50岁之前,病程较长,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于追溯至儿童时期时有腹泻病史,病情严重。主要表现为顽固的慢性腹泻、脂肪泻、腹痛、体重下降、营养不良、四肢水肿、严重者可伴有腹水。可出现肠梗阻或下消化道出血。病情恶化时常有发热。体征明显,多表现为恶病质,腹部隆起,可见肠型,腹部无压痛或仅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并发穿孔者可有急性腹膜炎的体征。

内镜检查可见小肠黏膜散布多发性溃疡,溃疡之间黏膜正常或绒毛稀疏,黏膜平坦。病理学检查可见黏膜平坦,无特异性改变,对诊断帮助不大。结肠内镜下逆行回肠造影术,钡剂充盈后,可见肠管扩张或狭窄,黏膜皱襞粗糙而不规则,小肠呈现分叶状,但不容易发现其溃疡,因此诊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肠内镜检查有一定的帮助,但最有价值应为小肠镜。但目前小肠镜有关本病的资料不多。

实验室检查时,多有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降低。肝功能大多正常。血常规多有血红蛋白降低,呈现缺铁性贫血。大便脂肪含量高,多有脂肪滴,可达50g/d。伴有肠出血者大便隐血阳性或肉眼血便。木糖和维生素B12等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异常。

治疗上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抗生素治疗无效。部分病例用激素可使症状暂时缓解,但长期治疗效果欠佳。对于较局限溃疡或肠穿孔、肠出血者可手术治疗。但本病的预后不良,大多数在确诊后1~5年死亡,死亡率高达75%。死亡原因多为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多发性脓肿、败血症、大出血或衰竭。

虽然临床、内镜及其他检查与慢性末端回肠炎的鉴别诊断不难,但仅从结肠内镜下的变化来下结论有时比较困难,因此内镜医师必须有足够的认识。正是因为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楚,早期的病理变化亦不明了,前期是否呈现慢性末端回肠炎样改变?与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关系如何?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