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肠镜检查

小肠镜检查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胶囊内镜的病变检出率为80%。研究结果表明,无线胶囊内镜检查是一项有效的诊断小肠疾病,特别是消化道出血和贫血的技术。病灶检出率为86.8%,病灶的检出率较普通小肠镜和推进式小肠镜明显提高。

常见小肠镜有推进式双气囊电子小肠镜、胶囊小肠镜。传统的小肠镜虽可进行直视检查,但仅能到达空肠上段,对小肠的检查范围小;推进式小肠镜在小肠镜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可弯曲、硬度较大的外套管,检查深度较传统的小肠镜深,可达屈氏韧带以下40~150cm,检查范围较前明显扩大,但检出率仅为32%~42%,且由于小肠的生理弯曲较多,小肠镜镜身容易在肠腔内打弯,检查时间长,病人的痛苦大,故在临床的应用不广泛。

1.胶囊内镜 无线胶囊内镜术是一项诊断患者小肠疾病的新技术,是近年推出的胃肠道检查新方法。许多研究报道认为,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无创性,且对小肠病灶的检出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据2002年美国消化病周会议上11篇摘要报道的376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胶囊内镜检查的病变检出率约为68.4%(257/376),综合国内戈之铮等6篇关于胶囊内镜诊断小肠疾病的报道,其病变检出率为76.1%(162/213),略高于国外报道。另有学者评估了该项新技术的效果。学者们回顾分析了2003年9月至2005年1月间在德国某医院进行该项检查的200名患者的资料。在所检查的病例中,包括贫血(66%患者)、消化道出血(31%患者)、腹痛(21%患者)、腹泻(11%患者)及其他(9%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61.5岁,男性占49%。无线胶囊内镜完成了87%患者的整段小肠的检查,未完成检查的最常见原因为术前电池失效,仅有9.5%未发现异常,38%的患者发现有小肠溃疡,23%发现血管扩张。总体来讲,23%的患者疾病通过该项技术得到了诊断,另外31%的患者发现了可疑诊断。得到诊断或疑似诊断的最常见适应证为消化道出血,其次为贫血。另有报道,胶囊内镜平均胃内通过时间(85±90)min,平均小肠通过时间为(283±106)min,平均排出时间(34.3±21.8)h。胶囊内镜的病变检出率为80%。

研究结果表明,无线胶囊内镜检查是一项有效的诊断小肠疾病,特别是消化道出血和贫血的技术。但胶囊内镜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①不能取病理检查明确病灶的性质;②对出血病灶不能进行内镜下的治疗;③不能进行重复观察,对微小病灶容易漏诊;④影响图像清晰程度的因素较多,如肠道的清洁度、胃肠蠕动的快慢及胃肠道的通畅程度等。这些不足限制了无线胶囊内镜的应用,而这正是双球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双球囊推进式小肠镜 最先由日本Yamamoto等于2001年报道使用,双球囊推进式小肠镜在传统的推进式小肠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小肠镜前端和外套管远端各加用一球囊,在检查的过程中小肠镜和外套管交替向前推进,同时交替使用球囊,使外套管得以固定在小肠壁内,向后退镜时外套管和小肠镜均不会脱出,这样便可避免小肠镜在小肠内打弯从而顺利到达病灶。成功到达回盲部耗时约2h。病灶检出率为86.8%,病灶的检出率较普通小肠镜和推进式小肠镜明显提高。虽然双球囊推进式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较前明显提高,但同样存在着镜身容易在肠腔内打弯、外套管使用时间多次时与小肠镜之间摩擦阻力大(更换外套管价格昂贵)、检查时间长、病人痛苦大、耐受差以及对操作者的操作技术要求高等缺陷。因此,它的主要缺点是检查时间长、相对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痛苦大、对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当然,检查时间长短、检查过程是否能顺利与检查医师的操作技巧、对仪器的操作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尽管如此,双球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的应用仍然是小肠病变内镜检查的一个突破性进步,其主要优点是可直视检查全小肠腔内病变,必要时可活检行病理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病变检出率高。

因为相关的文献报道不多,故对其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难以正确评估。沙卫红等应用双球囊推进式小肠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安全性和操作性能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双球囊推进式小肠镜检查发现有小肠病变者33例,病变检出率86.8%;其中空回肠克罗恩病7例,空回肠多发溃疡5例,空肠血管畸形并出血4例,空肠多发憩室4例,空回肠静脉显露3例,小肠恶性间质瘤2例,非特异性回肠炎2例,约占6%,回肠中分化腺癌1例,空肠钩虫病1例,回肠蛔虫病1例,嗜酸细胞性小肠炎1例,吻合口狭窄1例,回肠结核1例,未发现病灶5例。检查过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2例因腹痛不能耐受中途放弃检查,其余患者均可完成检查。结论:双球囊推进式小肠镜可直视检查全小肠腔内病变,病变检出率高,是诊断和治疗小肠疾病的最有利工具之一。

虽然小肠镜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末端回肠炎很有帮助,特别是了解更深部位的病变以及回盲瓣功能状态,但目前小肠镜检查实际应用中还受到操作难度大、价格昂贵、有一定并发症及患者耐受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因而仍不把其列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