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药液的温度直接影响灌肠治疗的效果。
根据肛门、直肠的生理特征,肛温(直肠的温度)较接近人体深部的血液温度(37.8℃)。一般情况下,常规保留药液温度为38~41℃。该温度略高于直肠局部温度,可通过温热刺激肠壁,使血管扩张而促进药物吸收。
灌肠药液温度过高过低均可产生不利影响。温度过低,对直肠和结肠产生较强的刺激,可刺激肠管过分收缩,使患者感到下腹冷、疼痛,会使患者的肠蠕动增强,发生腹泻,影响药物的保留并增加患者的痛苦。温度过高,可刺激肠管松弛,血管扩张,引起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一时性缺氧而感到头昏,同时可轻微烫伤黏膜,使患者下腹部轻度烧灼样疼痛不适。在灌肠操作中要严格掌握灌肠温度,灌肠药液温度适宜,不仅使患者感到舒适,而且对局部可产生温热效应而增强疗效。
冬天灌肠要注意保暖,灌肠管用温水浸泡后再使用,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灌肠药液温度可以偏高一些。而夏季灌肠药液可以偏低一些。但切记不可过低过高。
药液温度也要根据患者病情而定,比如高热患者药温可稍低一些;中暑的患者可用4℃的生理盐水灌肠,以使患者过高的体温迅速下降。
慢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广泛炎性水肿和溃疡病灶,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呈现颗粒状或表浅小溃疡,对灌肠药液温度更为敏感,水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对肠道产生强烈刺激。有人对180例结肠炎患者采用不同温度药液灌肠,分成9组进行疗效观察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显示灌肠液温度33℃组疗效最佳。认为33℃水温对肠黏膜无明显不良刺激,有利于药液吸收和损伤组织的修复;33℃药液可改变大肠菌群的生存环境,抑制细菌肠毒素释放,阻止菌群对结肠炎患者溃疡灶炎性细胞的浸润,可促进新鲜肉芽组织增生,加速溃疡的愈合。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的目的则主要是为了提高肠黏膜表面的药物浓度,保护肠黏膜,促进溃疡及糜烂面愈合,减少药物吸收后全身的不良反应,因而灌肠时温度应控制合适。
对肠道出血的患者,灌肠液温度以32℃为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