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运用麻黄升麻汤,一要审明方药用量小的目的在于治疗慢性病不能急于求成,二要审明病变证机寒热夹杂、虚实并见,三要重视调整用量主治不断变化的病证表现,四要重视方药煎煮及服用方法。半年来低热不退,经尿常规、血细胞分析以及做细菌培养等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经中西药治疗仍低热不除。方药相互为用,以治长期低热。

【歌诀】 

麻黄升麻汤当归,知母黄芩萎蕤芍,

天冬桂枝茯苓草,石膏白术干姜好。

【方药】 麻黄去节,二两半(7.5g),升麻一两一分(3.7g),当归一两一分(3.7g),知母十八铢(2.2g),黄芩十八铢(2.2g),萎蕤十八铢(2.2g),芍药六铢(0.8g),天门冬去心,六铢(0.8g),桂枝去皮,六铢(0.8g),茯苓六铢(0.8g),甘草炙,六铢(0.8g),石膏碎,绵裹,六铢(0.8g),白术六铢(0.8g),干姜六铢(0.8g)。

【用法】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功效】 发越肝阳,温暖脾阳。

【学用导读】 运用麻黄升麻汤,一要审明方药用量小的目的在于治疗慢性病不能急于求成,二要审明病变证机寒热夹杂、虚实并见,三要重视调整用量主治不断变化的病证表现,四要重视方药煎煮及服用方法。

【中医辨证】

1.肝热阳郁证与脾寒阳虚证相兼 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或口干,口渴,四肢困乏,寸脉沉迟,尺脉不至。

2.用方思路 本方是主治肝热阳郁证与脾寒阳虚证相兼的基础方,以治疗脾寒肺热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3.病变证机 肝热阳郁,灼损脉络,脾寒阳虚,清气不升,以致肝热阳郁、脾寒阳虚。

4.审证要点 下利、手足不温、咽干、舌质淡或偏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沉迟。

5.随证加减用药 若口苦者,加黄连、黄柏,以清热泻火;若唾脓血明显者,加白茅根、小蓟,以清热凉血止血。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还可辅助治疗支气管炎、肺脓疡、绝经期综合征等。

【医案助读】 夏某,男,38岁。半年来低热不退,经尿常规、血细胞分析以及做细菌培养等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经中西药治疗仍低热不除。刻诊:低热无规律,面赤,急躁易怒,情绪不隐,食欲不佳,手足不温,大便时干时溏,腹部畏寒,咽干咽痛,口淡不渴,舌红,苔薄略黄,脉沉细。辨为肝热阳郁、脾寒阳虚证。方用麻黄升麻汤:麻黄15g,升麻9g,当归9g,知母5g,黄芩5g,玉竹5g,白芍3g,天冬3g,桂枝3g,茯苓3g,炙甘草3g,石膏3g,白术3g,干姜3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低热未再发作,病证有改善。续服前方12剂。三诊:诸证悉除。为了巩固疗效,又服前方6剂。随访半年,低热未再发作。

诊治提示:根据面赤、急躁易怒、情绪不稳辨为肝热阳郁,再根据食欲不佳、手足不温、大便时干时溏、腹部畏寒辨为脾寒阳虚,又因咽干咽痛、口淡不渴、舌红、苔薄略黄辨为寒热夹杂,以此选用麻黄升麻汤发越肝热阳郁、清退虚热,温补脾寒阳虚,制阳浮于外。方药相互为用,以治长期低热。

【方证研究】 肝阳郁不能疏达,脾寒阳气不温,则手足厥逆;阳郁化热而斥于咽,则咽喉不利;热灼脉络,则唾脓血;脾虚不能运化,则泄利不止;热伤阴津,则口干、口渴;气虚不能温养,则四肢困乏;寸脉沉迟,尺脉不至均为肝郁脾寒之征。其治当发越肝阳,温暖脾阳。方中重用麻黄发越郁阳;升麻升发阳气;石膏清热,并制约温热药发越太过;当归益肝血,活血脉;白芍养肝阴,补肝体;知母清肝热,养阴津;黄芩清解郁热;萎蕤滋肝阴;天冬养肝阴;白术健脾益气,化生阴血;干姜温脾散寒;茯苓渗湿健脾益气;桂枝温补阳气;甘草益气和中。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镇静镇痛、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等作用。

【使用禁忌】 瘀血证、痰湿证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