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经皮肤侵入感染,如乙型脑炎病毒系经蚊叮咬感染,狂犬病毒系由疯狗咬伤后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存在于携带病毒的鼠唾液和粪便中,可经皮肤伤口侵入体内。③直接经血液传播,包括经注射、输血、器官移植等途径引起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孕妇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引起死胎、流产、先天畸形等。隐性感染一般病毒最终被清除,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可抵抗再次感染。

(一)病毒感染的途径及在体内的扩散方式

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1)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或媒介动物与人体之间的传播。病毒传播的方式有①经黏膜侵入感染,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经呼吸道黏膜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通过污染水和食品经粪-口途径侵入机体;单纯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经泌尿生殖道黏膜,经性接触感染;腺病毒引起的急性结膜炎经游泳或接触,经眼黏膜感染。②经皮肤侵入感染,如乙型脑炎病毒系经蚊叮咬感染,狂犬病毒系由疯狗咬伤后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存在于携带病毒的鼠唾液和粪便中,可经皮肤伤口侵入体内。③直接经血液传播,包括经注射、输血器官移植等途径引起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2)垂直传播:是指病毒经胎盘、产道、哺乳直接感染胎儿或新生儿的一种传播方式,是病毒感染的重要特点。孕妇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引起死胎、流产、先天畸形等。

2.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方式

(1)局部播散:病毒仅在入侵局部的细胞与细胞间扩散,引起局部感染,如流感病毒、轮状病毒等的感染。

(2)血液播散:病毒在局部组织增殖后进入血流播散,形成病毒血症,如麻疹病毒。

(3)神经播散:有些病毒侵入机体后需要通过神经播散的,如狂犬病毒从咬伤部位的肌肉神经接头处,沿神经轴突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疱疹病毒可潜伏在神经节内,复发时沿传出神经纤维播散到体表皮肤、黏膜细胞,引起局部皮肤黏膜的病变。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

(1)细胞破坏、死亡,即溶细胞型感染:多见裸露病毒体引起的急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细胞死亡的原因主要有,病毒早期蛋白对细胞代谢的抑制,阻断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病毒衣壳蛋白对细胞的毒性;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增高,释放水解酶导致细胞自溶;细胞免疫反应导致细胞损伤;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如HIV、腺病毒感染细胞后可激活细胞的死亡基因,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2)细胞膜结构与功能改变,即稳定状态感染:主要见于包膜病毒体引起的感染,可表现为急性或持续性感染。受染细胞短时间内并不立即死亡,但可导致①细胞膜抗原改变:如出现病毒抗原、细胞损伤暴露新的抗原等。②细胞膜融合:如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由于有融合蛋白,可使感染细胞互相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导致细胞功能障碍。③细胞内形成包涵体:如疱疹病毒、狂犬病毒感染细胞可使细胞内出现包涵体,导致细胞死亡。包涵体的形态、位置和染色性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诊断。

(3)细胞转化,即整合感染:见于逆转录病毒和DNA病毒引起的感染。如DNA病毒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单纯疱疹病毒(HSV)、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EBV)等可将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DNA上。若病毒整合部位恰好是细胞的原癌基因或抗癌基因附近,可导致原癌基因激活或抗癌基因失活,使细胞分裂失去控制成为肿瘤细胞。

2.免疫病理损伤 包括体液免疫引起的病理损伤和细胞免疫引起的病理损伤。如受染细胞膜抗原改变,出现病毒抗原、细胞损伤暴露新的抗原等,可以被特异性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识别,通过免疫应答导致感染细胞的损伤和破坏。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 肠道病毒感染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呼吸道病毒感染约1/3表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般病毒最终被清除,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可抵抗再次感染。

2.显性感染 经呼吸道、皮肤等感染后,受感染者多数可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引起各种疾病。根据感染持续时间、病程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两类。

(1)急性感染:机体感染病毒后经短暂的潜伏期后迅速发病,病情重、病程短、恢复快。

(2)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根据病毒和机体之间互相作用的不同,又可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①慢性感染,如HBV的感染,临床症状似波浪式,表现为反复发作,迁延不愈。②潜伏感染,疱疹病毒的感染大多都可引起潜伏感染。③慢发感染,潜伏期更长,潜伏期无任何症状。一旦发作即呈进行性加剧,病死率极高。如麻疹病毒的缺损病毒感染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