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纽扣样死骨

纽扣样死骨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心高密度病灶代表死骨岛,纽扣样死骨多见于嗜酸性肉芽肿进展期。 纽扣样死骨起初用来描述骨的嗜酸性肉芽肿X线表现。其他疾病也可以出现纽扣样死骨。值得注意的是纽扣样死骨是不太常见的表现,即使在嗜酸性肉芽肿中也是这样,大多数病例仅有骨质破坏形成的透光区而无死骨。

【英文】 The button sequestrum sign

【表现】 纽扣样死骨是指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区内含有高密度的死骨,死骨形似纽扣。这一征象首先在X线平片报道,CT有助于显示中心的死骨。

【解释】 纽扣样死骨常见于嗜酸性肉芽肿,但其出现并不特指某种疾病,骨质破坏可以由很多病因引起。在骨髓炎,细菌感染引起骨质破坏,脓液和肉芽组织取代正常骨组织;在嗜酸性肉芽肿,正常骨质被网状细胞及组织细胞组成的肉芽组织取代,表现为透光区。中心高密度病灶代表死骨岛,纽扣样死骨多见于嗜酸性肉芽肿进展期。

【讨论】 纽扣样死骨起初用来描述骨的嗜酸性肉芽肿X线表现。骨嗜酸性肉芽肿又称骨非特异性肉芽肿、骨嗜伊红细胞肉芽肿、网状内皮细胞肉芽肿等,是组织细胞增生症中最常见、轻微的一种,以骨质破坏、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

发病可能与肿瘤、病毒及免疫等因素相关,但其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好发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占80%),男性发病稍多,85%为单发,而多发病变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及不超过6个月的初发病变。最常见的症状体征是疼痛、压痛和软组织肿胀,其他包括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嗜酸性肉芽肿最常侵犯颅骨,其次是长骨、骨盆、肋骨、脊柱及下颌骨,可累及骨骼以外的软组织和内脏,但罕见于手足骨。发展缓慢,病程长,属局限型,可修复自愈。具有X线改变显著,而临床表现轻微的特点。

由于发病部位和病程不同,导致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表现存在多样性和易变性,给诊断带来困惑。下述X线表现可作为诊断的依据:①病变多呈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很少累及关节,有自限自愈的修复过程和多发病变等此起彼伏的特点。修复期常表现为病灶周围明显硬化,多个病灶融合,呈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②在颅骨病变常呈圆形、椭圆形,大小不等,少数为多发病灶,病灶边缘多较清楚,骨质增生不明显。如果颅骨内外板破坏范围不一致,可形成双边征。③在脊柱可出现硬币征(coin-on-edge appearance),表现为致密的径线增大平板椎或扁平椎,椎间隙正常或宽窄不均,CT及MRI上无椎间盘破坏,易累及椎弓根,椎旁软组织肿块局限和短期内缩小消失。④长骨病变常在骨干或干骺部出现洞套洞的囊状骨破坏,沿纵轴扩展,边缘清楚呈扇贝状,常见硬化边,易累及骨皮质和出现葱皮状骨膜增生。⑤发生于下颌骨、骨盆、肋骨及肩胛骨的嗜酸性肉芽肿多与其他骨骼并发,呈单房或多房溶骨性破坏,边缘清楚或呈倾斜状。下颌骨常出现悬浮齿征(floating teeth),肋骨易形成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增生。

其他疾病也可以出现纽扣样死骨。Helms认为常见的有4种疾病:嗜酸性肉芽肿、骨髓炎、纤维肉瘤(包括硬纤维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淋巴瘤。部分钙化性骨内脂肪瘤也可有此表现,结核性骨炎、放射性坏死、转移瘤、纤维性结构不良、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血管瘤和脑膜瘤等有个案报道。值得注意的是纽扣样死骨是不太常见的表现,即使在嗜酸性肉芽肿中也是这样,大多数病例仅有骨质破坏形成的透光区而无死骨。患者的年龄、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发病部位对缩小鉴别范围有很大作用。

图2-11-15 CT及X线片示“纽扣征”、“双边征”、“硬币征”及“浮齿征”

A.左顶骨骨质缺损内纽扣样死骨(纽扣征);B.顶骨骨质缺损内纽扣样死骨;C.额骨圆形溶骨性病灶(双边征);D.T7椎体硬币征;E.下颌骨浮齿征

(张 皓 龙从杰)

参 考 文 献

[1]Krasnokutsky MV.The Button Sequestrum Sign.Radiology,2005,236(3):1026-1027

[2]David R,Oria RA,Kumar R,et al.Radiologic Features of 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AJR,1989,153(5):1021-1026

[3]黄兆民,肖官惠,陈君禄,等.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放射学诊断(附60例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6):397-4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