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台秘要》茯苓饮证

《外台秘要》茯苓饮证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外台秘要》茯苓饮证与橘枳姜汤证,同有痞满不适,不思饮食。但前者为痰饮阻滞,纳运失常,证见吐出水后,心中空虚,痞满不适,短气乏力,不思饮食。患者罹胃、十二指肠溃疡10余年,饮食不慎,情绪波动,衣不随时则犯胃病,经中西药调理,基本稳定。疏《外台秘要》茯苓饮。

【证象】 痰饮:吐出水后,心中空虚,痞满不适,短气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白微厚或腻。

【证质】 痰饮阻滞,纳运失常。

按:考《外台秘要》卷八痰饮食不消及呕吐不下门,载有“延年茯苓饮”,主治及药味与此相同,惟个别药量稍异。且方后小注:“仲景《伤寒论》同”;据此可知,此方系仲景方。

本方证为脾胃素虚,阳气不足,脾气不运,胸阳不布,则湿聚而为痰,停饮上逆,而发为呕吐,呕吐之后,邪少正虚,故心胸空虚,胃弱而进一步引起脾虚不运,停饮不能吐尽,气机阻滞,故痞满不能食。

【证治】 健脾理气,化痰散饮。

【证方】 《外台秘要》茯苓饮方(图11-14):

图11-14 《外台秘要》茯苓饮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6味,以水600毫升,煮取180毫升,去渣。分3次温服。

按:方中人参益气健脾以补脾;白术健脾化湿;茯苓健脾渗湿;枳实、橘皮理气化痰;生姜温中化痰,宣散水气。诸药相合,共奏健脾理气,化痰散饮之效。

【类证辨析】 《外台秘要》茯苓饮证与橘枳姜汤证,同有痞满不适,不思饮食。但前者为痰饮阻滞,纳运失常,证见吐出水后,心中空虚,痞满不适,短气乏力,不思饮食。而后者为饮停胃中,气滞失宣,证见胸中气塞,憋闷不舒,呼吸短促,心下痞满,恶心呕吐。前者虚实夹杂,后者气滞偏实是其别也。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支气管炎等。

现代研究】 参见苓桂术甘汤证和橘枳姜汤证。

【医案选例】

(1)宋某,女,44岁。1965年10月29日初诊。腹胀纳差已多年,经针灸、中药理气等法治疗,症或有减,但停药后,腹胀纳差如前。近状:腹胀、纳差、乏力、短气、下肢水肿,小便短少,大便溏,苔薄少,脉沉细弦。证属胃虚饮停,治以温胃化饮,与茯苓饮加味:

党参10克,陈皮30克,枳实10克,茯苓15克,苍术10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

按上方服1月余,腹胀消,纳如常。1966年3月l1日随访如常人。

(胡希恕医案)

(2)张某,女,33岁。1987年4月14日诊。患者罹胃、十二指肠溃疡10余年,饮食不慎,情绪波动,衣不随时则犯胃病,经中西药调理,基本稳定。近半个月来,因家事烦扰,胃病复发,脘腹胀满,短气乏力,不思饮食,心中空虚,自觉胃中有水,大便溏薄,日行1~2次,舌淡苔薄腻,脉沉弦。诊为胃中停饮,运纳失常。疏《外台秘要》茯苓饮。处方:

潞党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枳实8克,橘皮10克,生姜16克。

上方服3剂后,上证减其大半,又3剂,诸证将消,惟精神尚差,纳呆食少,脉沉弦。再拟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半月而愈。

(宗维新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