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文献亟待整理

中医文献亟待整理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丰富的中医文献,是构成中国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的主要内容之一。上述文献,包括前人从各个方面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它不仅一直指导着广大中医的医疗实践,就从当前医学科学的发展来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宝藏,实有进一步发掘的必要,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它。而中医文献里很早就有这一类的记载。据头发的生长情况,以判断人体发育的盛衰,以及观察疾病的变化,在中医文献中亦数见不鲜。

(原载1979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丰富的中医文献,是构成中国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的主要内容之一。据1961年由全国59个图书馆及两位藏书家汇编目录时的统计,共有7661种医药书。1978年再度统计,已超出一万余种,数量之大,门类之广,实非其他国家医药文化之所可比拟。其中如闻名于世界的《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个81篇,它早在两千年以前,便分别从脏腑、经络、病机、病症、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方药、养生等方面,对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合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进行客观的认识,作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综合分析叙述。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提高成为理性知识,而且还在于它把医疗和保健的原则提高到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原则的高度,并以当时的辩证法观点向形而上学的医疗观点进行了斗争,从而替祖国医学奠定了比较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现在广大中医运用的传统的基础理论,仍以它为主要依据,并以之指导临床实践而如响斯应,也就是通过实践检验,证明它基本是正确的。约成书于公元196~204年间的《伤寒杂病论》这一名著,也是久已闻名于世界的,它通过对多种热性病的治疗,竟总结出用“三阳三阴六经辨证”的一整套辨证论治规律,大大提高了中医临床的医疗效率,而成为一部理论结合实际的不朽名著。约成书于610年的《诸病源候论》50卷,将疾病分做67门,总地叙述了1726种证候。对于许多病源的认识,如说患寸白虫(绦虫)是因吃不熟的牛肉所致,过敏性皮肤病漆疮的形成,认为与人的素质有关,都是符合临床实际的。约成书于1578年的《本草纲目》52卷,它在宋代《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基础上,共载药1892种,分做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畜、禽、人16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如草部分山草、芳草、湿草等11类,木部分香木、乔木、灌木等六类,共62类。被译成朝、日、拉丁、英、法、德等多种外文,流行于全世界。约成书于1406年的《普济方》168卷,分2175类,778法,1960论,61739方,239图,可谓洋洋大观,空前巨制。就从这几部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来看,其内容的丰富多采,可以概见。

上述文献,包括前人从各个方面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它不仅一直指导着广大中医的医疗实践,就从当前医学科学的发展来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宝藏,实有进一步发掘的必要,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它。苏联的医学气候学,正在研究自然环境各种物理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问题,认为对当前保健事业是非常现实的。在天气和气候变化时,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产生不良感觉,特别是患有心脏血管病、神经系统病、支撑运动器官和呼吸器官病的人。而中医文献里很早就有这一类的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风、寒、暑、湿、燥、火,都属于自然环境的物理因素,它们的正常与否,是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特别是“虚邪”,也就是极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危害性更大。所以《灵枢·九宫八风》又说:“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素问·八正神明论》还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血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这里提出太阳月亮对人体的照射,将影响到气血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而现在的医学气候学家们在1976年日食时对100名不同年龄的病人进行观察后,认为日食会使许多人的健康恶化,而日食一结束,这一现象很快就消失了。并决定在1980年即将到来的太阳活动最频繁的一年里,将进行医学-生物学、太阳地球物理学和气象学的同步观察。但他们还没提到月亮的问题。据中医用针灸治疗学的经验,掌握太阳、月亮的变化来进行治疗某些疾病,如运动器疾病、泌尿系疾病等,影响到疗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现在生物时钟学,发现每一种生物,由微小的单细胞草履虫以至于人,是由一复杂的天生的生理节奏所控制,使每天生物有像时钟般的调节,保持其特别的节奏。现代医学已证明人体内的细胞分裂、血液成分、直肠温度、尿量及尿的成分等等,都有着昼夜节律,一个月或一年的节律。即是说,人体里确实存在着生物钟。中医文献很早就记载着人身营气和卫气的运行,都是有节律的,而且是可以用客观指标来测定的。《灵枢·五十营》说:“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即是说营气在人身运行,一昼夜共行50周,用天周28宿每一宿的等距为36分,加起来共得1008分,这就是营气运行的度数。又《灵枢·卫气行》说:“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手足三阳经脉)二十五周,夜行于阴(手足三阴经脉)二十五周……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这是用“漏刻”来测定卫气运行于人身的节律。后世针灸家依据营卫气运行的这一节律,便测定出“肺寅、大肠卯、胃辰、脾巳、心午、小肠未、膀胱申、肾酉、心包戌、三焦亥、胆子、肝丑”等五脏六腑,三阴三阳,手足十二经脉运行营卫气一昼夜十二时辰的规律来,也就是一般说的十二经旺时,用于临床,往往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头发中恒量元素的异常浓度,可以帮助诊断纤维性囊肿、营养不良、缺锌、幼年性糖尿病、学习低能病和先天性精神异常。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罗伯特·皮尔博士报告,他的小组通过分析14种恒量元素的浓度,能够区分正常儿童与学习低能儿童,正确率达98%。据头发的生长情况,以判断人体发育的盛衰,以及观察疾病的变化,在中医文献中亦数见不鲜。《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八八,则齿发去。”说明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着头发的生长。而儿童的学习低能、先天性精神异常、糖尿病等,从中医学看来,都关系乎肾脏。《灵枢·热病篇》说:“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医学入门》说:血盛则发润,血衰则发衰,血热则发黄,血败则发白矣。血液的变化,可以通过头发的生长情况反映出来,这是中医学的传统概念,亦最有临床意义。《中藏经》云:“发眉如冲起者死,……发直者十五日死,……发如麻,喜怒不调者死。”这是从头发的变化来对疾病作预后,可以说是经过长时期临床实践的总结。特别是中医小儿科,对患儿头发的枯、润、刚、柔、粗、细种种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借以辅助分析病情,辨别病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看来,中医学丰富的文献,无论从传统的运用,以及医学科学发展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应努力发掘,整理提高,安排适当的人力进行整理。究竟应该怎样整理呢?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一)诂训

由于中医文献有些是汉魏以前的,如《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之类,往往存在词理秘奥,碎文错简,篇目坠缺等问题,不经过一番训诂的工夫,是不易使一般人阅读的。所谓训诂,是我国传统的研究古代文字词义的学科,也综合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包括故训(解释古书中的词义)、校勘(同一书籍,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与原文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章句(分章析句来解说古书意义)、疏证(会通古书的义理,加以补充校订考证阐释等)、读破(改变某一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种种方法。特别是《素问》、《灵枢》两大经典著作,更为需要这样的加工。

(二)语译

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对中医工作的指示中就说过,“应该把一些古典的经典性医学著作,由专人翻译成白话文,印成对照本,以便于西医阅读学习。”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著作,多数中医阅读亦非翻译不可。解放以来,虽有两三种语译本《黄帝内经》,但是,都不曾通过较细致的训诂这一道工序,几个语译本都存在一些问题,还未能达到定本的水平。为了保证翻译的质量,必须先训诂而后语译,才可能少出差错。

(三)类分

中医学文献,从经典著作以及历代各医家的著述,多半都是用综合叙述的方式来表达的,不便于运用。1963至1966年,我曾组织同志先后数十人,将《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脉经》《中藏经》《甲乙经》《太素》10部经典著作的整个内容,按照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人与自然、藏象、经络、病机、病症、诊法、辨证、治则、针灸、药物、方剂、养生等14部门进行分类,将每部书同一类性质的内容,各以部居,运用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各个医家的著作,有的也应该按照这一理论体系分类。惟临床各科,可以病症为单位,每一病症,把各家的论述和方药、医案,都依次汇集在一起,便于临床和教学的参考应用。

(四)辑佚

浩瀚的中医学文献,有的原书久已佚逸,仅散存于其他典籍中,须下一番搜辑的工夫,还可以把原书恢复起来。如《神农本草经》早已散失,现在的通行本,乃先后经孙星衍据《大观经史证类本草》的黑白文和《太平御览》所引辑出来的,顾观光则据《本草纲目》所载搜辑而成。又《雷公炮炙论》亦亡失已久,经张骥从诸家《本草》中搜辑出,始成为现在的传本。特别是从六朝到赵宋这一段时期,有许多较好的方书,如陈延之的《小品方》,支法存的《申苏方》,谢士泰的《删繁方》,甄权的《古今录验方》,崔知悌的《崔氏纂要方》,张文仲的《疗风气方》,崔元亮的《海上集验方》,刘元宾的《神巧万全方》,初虞世的《古今录验方》等,都不复存在了,但如果肯下一番工夫,从现存的《外台秘要》《医心方》《证类本草》《千金方》《太平御览》《永乐大典》诸书中,肯定可以辑出数十种方书来。因此,这一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五)提要

凡是庞大的书籍,经过整理后,每一种书必须按其内容作出提要。如关于全书的思想渊源,学术成就,主要论点,重要篇章,作者行事,师承授受,以及得失所在,整理经过等,都能在简明扼要的文字中一一叙述清楚,使学的人读了提要,便可以得出这部书主要内容的概念来。这一工作前辈人有作得很好的,如清乾隆朝纪昀(1789年)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得到广泛流传于学术界,直到今天仍不失为是治学入门的必读书。1935年鄞县曹炳章编《中国医学大成》时,曾仿《四库》编写《总目提要》一册,但以与纪书相较,便逊色多了。周青云据丁仲祜《四部总录》辑成《四部总录医药编》,实为一部医籍序跋书评的汇编,虽有参考价值,但还不能起到提要的作用。

(六)索引

又叫引得,将书籍中内容要项或重要名词术语等,逐一摘出,按部首或笔画顺序,依次排列,标明出处,以便检索,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检查资料的工具。就中医学界来说,历代名医以万计,存在的图书亦以万计,中药六七千种,方剂以数十万计,如果不分别编成索引,真如大海捞针,很不利于研究整理工作。编成索引以后,则广大科研人员都能极便利地查到他所需要的各种资料,这就事半功倍。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是具有科学性的。

可是,建国已30年,中医研究机构已成立20多年了,上述整理工作,可说是基本没有动起来。但具有上述整理工作能力的老专家却相继去世,现已所存无几。例如本身是中医,而又有训诂学知识的,目前殆成空白。卫生领导当局若不重视,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工作抓起来,估计十年以后要想对中医文献进行整理,那时的难度将是不堪设想的。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沈阳辽宁大学教授王庆菽(女),解放后她从英国回来,带回大批在伦敦、巴黎所藏我国敦煌晋唐人所写卷子照片,其中有医书部分,她先交给文化部,后转交到中医研究院,经多次查询,大概这些照片还在山西稷山仓库里“睡觉”。事情已经过去20多年了,这些照片是否还完好地保存着,谁也不过问。敦煌卷子可以说是国宝,所以当年帝国主义入侵时,才劫掠去了。既经有心人拍摄照片回来,便应该好好地进行整理编印,广其流传,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只是虽有献璞的楚人,竟没有能识璧玉的文王,怎不令人叹惜呢?总之,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都转移到四个现代化来了,整理中医药文献,正是为提高中医药学文化的需要。最近在召开医学百科全书祖国医学分卷编委会上,为整理中医药文献问题,曾邀请全国有代表性的老中医和部分西学中人员座谈,大家一致要求中央卫生部应立即成立中医学文献整理出版委员会,并相应地筹组中医出版机构,专门从事整理出版中医药文献的领导、组织工作,订出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有步骤地把这工作开展起来。我完全拥护这一倡议。时间至可贵,一失不可再,希望有关当局,勿以我言为河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