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热除烦,化饮和胃法

清热除烦,化饮和胃法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发汗吐下后”至“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为第二段,辨汗吐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其病机与“虚烦”相同,故治用栀子豉汤。如兼短气者,是火热郁胸,热伤中气,可用栀子甘草豉汤。若兼呕吐者,为热扰胸膈,胃气上逆,可用栀子生姜豉汤。本方主要有栀子、生姜及香豉组成。诸药合用,共同起到清宣郁热,除烦止呕的功效。治法自当清宣郁热,和胃降逆。

【原文】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1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2,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3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词解】

1.虚烦:虚,是与有形之邪为实相对而言;烦,心烦。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2.心中懊恼: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3.少气:即气少不足以息。

【释义】

76条论汗吐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本条可分两段来理解。从“发汗后”至“必吐下不止”为一段,辨汗后胃虚吐逆的证候。太阳表病,自当发汗,然若发汗不当,令胃虚气逆,致水药不得入口,即为误治的逆证。应随证治之。若误认为此属伤寒呕逆,更发其汗,必致中阳衰败,脾胃升降失常,而吐利不止。治法可从温中和胃剂中悟出。

自“发汗吐下后”至“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为第二段,辨汗吐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发汗吐下后,有形之邪已去,而余热未尽,留扰于胸膈,故虚烦不得眠。若病情较重者,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是心胸烦热更甚,故有此烦闷无奈,莫可名状,卧起不安之状。其病机与“虚烦”相同,故治用栀子豉汤。如兼短气者,是火热郁胸,热伤中气,可用栀子甘草豉汤。若兼呕吐者,为热扰胸膈,胃气上逆,可用栀子生姜豉汤。

【方义】

本方主要有栀子、生姜及香豉组成。栀子性味苦寒,能够清热除烦;豆豉,性轻浮,能够宣透解郁;生姜,辛微温,起到温中止呕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同起到清宣郁热,除烦止呕的功效。

【历代论述】

成无己:少气者,热伤气也,加甘草以益气;呕者,热烦而气逆也,加生姜以散气。少气,则气为热搏散而不收着,甘以补之可也;呕,则气为热搏逆而不散者,辛以散之可也。(《注解伤寒论·卷三》)

陈修园:呕者,汗吐下后胃阳已伤,中气不和而上逆,故加生姜暖胃解秽而止逆也。(《长沙方歌括·太阳方》)

【病案分析】

郑某,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恼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患,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恼、欲呕二症,投以栀子生姜豉汤:生栀子9克,生姜9克,香豉15克。分温作两服,翌日,病家来谢称,服药尽剂后,未发生呕吐,诸证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16]

按语:上案为胃脘痛,本系宿食为患,而误用温燥之刻,遂至食积而为热。其胃痛不减,大便秘结,似属阳明可下之证,然阳明之痛,多腹满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涉及阳明,但未至坚满程度。况见有胸中满闷,懊恼欲吐,辗转难卧,是知病之重心还在胸膈,而不在肠腑,热郁胸中,胃气上逆,故见上症种种。治法自当清宣郁热,和胃降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