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栀子豉汤治胸膈郁热案

栀子豉汤治胸膈郁热案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胸膈郁热证,多见于外感热病重症之后,即仲景所谓“发汗吐下后”,良由郁热蕴结胸膈,或郁于心包引起,有的则夹无形之痰热阻塞神窍,通常以神志症状最为突出,多表现为烦证。临床所见,胸膈郁热常灼津为痰,故多夹痰热为患,单纯性郁热者少见。栀子豉汤只有清透郁热之功,而无豁痰开窍、清心宁神之能,于是借来温热学家独创之安宫牛黄丸,以全其功。

胸膈郁热证,多见于外感热病重症之后,即仲景所谓“发汗吐下后”,良由郁热蕴结胸膈,或郁于心包引起,有的则夹无形之痰热阻塞神窍,通常以神志症状最为突出,多表现为烦证。

《伤寒论》76条所述虚烦不得眠、心中懊、反复颠倒,就是不同程度的烦证。因其发生于汗吐下后,由余热蕴结引起,故称之为虚烦。此种虚烦,与太阳表证之烦,水饮停聚之烦,阳明热盛之烦,半表半里之烦,易于辨别;惟与三阴病阳虚欲脱之烦,形证极似,而本质全非,当注意辨别。三阴烦证与胸膈郁热之烦证,虽然两者都以躁不得卧,反复颠倒为主证,但前者病势急迫,常因剧烈吐利或大失血引起,预后严重,后者常发生于病趋缓解的恢复过程中,预后佳良;前者伴有脉微欲绝,四肢厥逆,面色惨白,甚至冷汗淋漓等症状,后者脉来有力,手足温和,面色潮红或正常,一般情况也较好。临床所见,胸膈郁热常灼津为痰,故多夹痰热为患,单纯性郁热者少见。此种郁热夹痰,热非实热,痰非实痰,邪非实邪,故苦寒泄热、涌吐祛痰、攻下去实,皆非所宜,单纯的安神宁心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必须轻清宣透郁热与涤化痰热并举,邪去神才可安。病案举例如下。

【脉案】陈某,男,5岁,新都县委家属。1975年4月13日初诊。

病史:患儿于3个月前因患高烧、抽风、昏迷等症,西医疑为“脑炎”,用过大量抗生素及其他西药治疗,热退、痉止、神清,病情缓解。之后,随即出现神识错乱,哭笑无常,问非所答,终日乱打乱跳,烦躁不宁,无片刻安静,须二三人看管,服中西药未进一步见效。

刻诊:察其面色红光,口唇鲜红,舌质红而苔薄黄,脉滑数。病儿系独生子,父母甚痛爱,经本院某君介绍,专程前来就诊。病儿一行计有:介绍病者夫妇2人,专门看护者3人,病儿及其父母3人,一共8人,挤满郭老厅舍,显示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治愈之状。

辨治:胸膈郁热夹痰,阻于心包。既要涤痰开窍,也当透达郁热。选栀子豉汤加味煎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每日3次,每次半粒;用栀子9g,豆豉9g,竹叶9g,竹茹15g,每日1剂,煎汤送服丸药。

病家条件优裕,诸药皆能到手,服上方半个月许,证候悉解,再服一旬,巩固疗效。于同年7月中旬专门来电感谢某君为之介绍,并略叙上述治疗经过。

【治验思路解析】患儿心烦已极,手足躁扰无暂时安,此正《伤寒论》78条所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即胸膈郁热之证,故用苦寒质轻的栀子,清透郁热;苦平味薄的豆豉,宣表解热,和降胃气;两药合用,清中有宣,宣中有降,故可清宣郁热,治心烦懊。但本案患儿更有神识错乱,哭笑无常,已是郁热夹痰阻于心包之象。栀子豉汤只有清透郁热之功,而无豁痰开窍、清心宁神之能,于是借来温热学家独创之安宫牛黄丸,以全其功。全方用药精练,药味清灵,能直捣黄龙,主旨鲜明,使郁热清,痰闭消。

此外,栀子豉汤加竹叶、竹茹,药味清新,质地清灵,一者透散郁热药味自当轻清,二者又兼顾了患儿年幼,药味不宜过苦的小细节,使药物能尽入其口,发挥作用。毕竟儿童喝药的配合度不高,药味如果太苦,服药更显困难。郭老强调,小儿科方药,若能既重视疗效,又能兼顾药之味道,自然更能事半功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