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是患者最常见、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国际调查发现,癌痛得不到充分治疗是普遍现象。癌痛会从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
1.药物止痛 在实践中,首先应评估疼痛程度,根据评估结果按三级止痛原则给予镇痛药,并注意观察止痛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减量或停药。在患者疼痛反应强烈时,适当加用镇静药。给药时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按阶梯给药:一般先首选非阿片类止痛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用于轻中度疼痛;如果达不到止痛或疼痛继续加剧,则非阿片类药物+弱阿片类药物(以可待因为代表);若疼痛仍不能控制,给予强阿片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
(2)按时给药:有规律地给药可预防疼痛的发生,防止加重。按“需要时”给药,不能满意地控制疼痛。
(3)个体化:注意具体患者的实际疗效,选择合适的剂量,直至完全控制为止。
(4)口服给药:既可保持患者的独立性,又便于患者长期服用,且能免去患者长期注射的不适。若不能口服,也可采用直肠或经皮无创性给药。
(5)注意细节和效果: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
我国止痛药的应用均较国际用量少是不对的。特别对临终患者,绝对不能要求任何忍耐疼痛,此时不考虑药物成瘾性问题,所有药物以达到完全止痛舒适为目的,最后让患者在安详无痛苦中死去,这也是对家人最大的安慰。
2.非药物止痛 让患者听音乐,静坐行节律性深呼吸,按摩和热敷疼痛部位,增加娱乐活动,分散其注意力,这些都有助于使患者产生若干积极的生理变化,增强止痛效果。局部用薄荷油、樟脑酊、冰片等涂擦以缓解局部疼痛。韩济生院士提倡的针刺止痛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3.心理帮扶 也要在药物止痛的基础上进行。疼痛常因人而异,疼痛的程度常与人们对过去经验的回忆、痛因的分析、情境的理解、注意的程度、后果的预料等心理活动有关,所以疼痛有相当的随机性和可变性。临终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情绪,个别患者甚至还有轻生的念头。故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十分必要。
(1)疏泄和安慰:主动热情关心患者,抽一定时间陪伴患者,倾听其诉说心中的焦虑,并表示理解和同情,消除其孤寂感,让其体会到他并不是孤立地承担痛苦。同时给予安慰,安慰要恰到好处,既强调有希望的方面,又不能过于乐观。在暗示疾病疑难的同时,帮助患者分析疼痛的反复性,解释与疼痛有关的生物心理学问题。多与患者交谈疾病以外的话题,转移其注意力。医护人员在患者面前自始至终都要表现出冷静、沉稳大方、认真负责的态度,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2)暗示疗法:患者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境、精神放松都可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暗示疗法是指治疗者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效应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利用治疗者的权威使患者接受治疗者的观念,从而解除心理压力和负担,使症状得以减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