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互配合应用时,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相表里的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称为“主客原络配穴”,是属于表里配穴法的一种。以上病症可取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和大肠经的络穴偏历配合治疗。以上病证应取小肠经原穴腕骨和心经的络穴通里治疗。以上病证取肾经原穴太溪和膀胱经络穴飞扬治疗最好。以上病证可取肝经原穴太冲和胆经络穴光明治疗。

【出处】 本歌选于《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著。

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相互配合应用时,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相表里的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称为“主客原络配穴”,是属于表里配穴法的一种。歌诀中证候多源于《灵枢》。

(一)肺之主大肠客

【原文】

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

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

肩内前廉两乳痛,痰结膈中气如缺,

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全文解译】 手太阴肺经多气少血,主要病候为心胸部气胀满、手掌发热、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咽喉肿痛、身汗出、缺盆部肩内侧及两乳痛。以上病症可取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和大肠经的络穴偏历配合治疗。

(二)大肠主肺之客

【原文】

阳明大肠夹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

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

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

合谷列缺取之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全文解译】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于鼻孔两侧。本经主要病候是牙齿痛、面痛、腮颊肿痛、口干、鼻流清涕或出血、咽喉肿痛、目黄及本经循行部位肩前面、示指、拇指(肺经所止)疼痛、不灵活。可取大肠经的原穴合谷配合肺经的络穴列缺治疗。

(三)脾主胃客

【原文】

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

阴气上冲噫[1]难瘳,体重不摇心事妄,

疟生振慄[2]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

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译注】

[1] 噫:嗳气。

[2] 振慄:寒慄振颤。

【全文解译】 足太阴脾经主要病候为舌根强痛,胃脘痛,食则呕吐,嗳气腹胀,大便或溏或秘,黄疸,身体困重,思虑不安以及患疟疾病,寒慄振颤,身体瘦弱,下肢内侧肿胀厥冷。以上病证取脾经的原穴太白和胃经的络穴丰隆治疗最好。

(四)胃主脾客

【原文】

腹膜心闷意悽怆,恶人恶火恶灯光,

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疟又伤,

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

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全文解译】 足阳明胃经主要病候为腹胀以及气机阻滞造成的臌胀、齿唇病及鼻衄、疮疡病、热病、嘴及神志病的心胸闷、惊惕不安、喜独处和发狂证的裸体狂奔、痰多,还有本经循行部位胸、腿、足部疼痛。以上病证应取胃经的原穴冲阳和脾经的络穴公孙治疗。

(五)真心主小肠客

【原文】

少阴心痛并干嗌[1],渴欲饮兮为臂厥,

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

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

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译注】

[1] 嗌:咽喉。干嗌即咽干。

【全文解译】 手少阴心经的主要病候为心痛、惊悸、怔忡,咽干口渴,呕血,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是为臂部脉气厥逆。以上病证应取心经原穴神门和小肠络穴支正治疗。

(六)小肠主真心客

【原文】

小肠之病岂为良,颊肿肩疼两臂旁,

项颈强疼难转侧,嗌颔[1]肿痛甚非常,

肩似拔兮臑[2]似折,生病耳聋及目黄,

臑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为详。

【译注】

[1] 颔:颈下曰颔。

[2] 臑:上臂部。

【全文解译】 手太阳小肠经的主要病候为耳聋、目黄、咽喉肿痛、面颊肿、下颌部肿痛、颈项强痛以及肩肘臂外后侧疼痛。以上病证应取小肠经原穴腕骨和心经的络穴通里治疗。

(七)肾之主膀胱客

【原文】

脸黑嗜卧不欲粮,目不明兮发热狂,

腰痛足疼步难履,若人捕获难躲藏,

心胆战兢气不足,更兼胸结[1]与身黄,

若欲除之无更法,太溪飞扬取最良。

【译注】

[1] 胸结:病名,即结胸。水热互结于胸。

【全文解译】 肾经先病又涉及膀胱经的病候为面色黑,喜卧,不欲进食,视物不清,发热、狂躁,腰腿酸软疼痛,行步艰难,心胆气虚,时恐惧战兢,胸部气结,咳嗽气喘,身发黄。以上病证取肾经原穴太溪和膀胱经络穴飞扬治疗最好。

(八)膀胱主肾之客

【原文】

膀胱颈痛目中疼,项腰足腿痛难行,

痢疟狂癫心胆热,背弓反手额眉棱,

鼻衄目黄筋骨缩,脱肛痔漏腹心臌,

若要除之无别法,京骨大钟任显能。

【全文解译】 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病候为颈项、腰、腿、足疼痛,筋骨萎缩,眼痛,患痢疾、疟疾和癫狂病,角弓反张,鼻衄、目黄、脱肛、痔,心腹部胀满。治疗最好取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和足少阴肾经的络穴大钟相配合,效果显著。

(九)三焦主包络客

【原文】

三焦为病耳中聋,喉痹咽干目肿红,

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间心后痛相从,

肩背风生连膊肘,大便坚闭及遗癃,

前病治之何穴愈,阳池内关法理同。

【全文解译】 手少阳三焦经先病影响心包经,病候为耳聋,耳后疼痛,咽喉肿痛而干,目赤肿痛,心痛连及后背,脊骨间疼痛,出汗,肩臂肘疼痛,大便坚硬不通畅,小便不利或遗尿。治疗以上病证取穴的道理方法与前几经相同,取三焦经的原穴阳池和心包经的络穴内关。

(十)包络主三焦客

【原文】

包络为病手挛急,臂不能伸痛如屈,

胸膺胁满腋肿平,心中澹澹[1]面色赤,

目黄善笑不肯休,心烦心痛掌热极,

良医达士细推详,大陵外关病消释。

【译注】

[1] 澹澹(dàn):心动悸状。

【全文解译】 手厥阴心包经为主的病候为手臂痉挛疼痛不能伸展、胸胁满、腋下肿痛、心痛、心悸、心烦、颜面红、目黄、手掌心极热、神志异常喜笑不休。治疗以上病证,医生应该仔细推敲,取心包经的原穴大陵和三焦经的络穴外关治疗病就会好了。

(十一)肝主胆客

【原文】

气少血多肝之经,丈夫溃疝苦腰疼,

妇人腹膨小腹肿,甚则嗌干面脱尘,

所生病者胸满呕,腹中泄泻痛无停,

癃闭遗尿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宁。

【全文解译】 足厥阴肝经少气而多血,主要病候是男子得疝气病(睾丸疼痛,溃烂、出脓血)、腰痛,妇女腹胀、小腹部肿,以及咽干、面色晦暗似有尘土蒙面,胸满、呕吐、腹痛、腹泻、小便排尿滴沥或闭塞不通,或遗尿、小腹部痞块肿瘤疼痛。以上病证可取肝经原穴太冲和胆经络穴光明治疗。

(十二)胆主肝客

【原文】

胆经之穴何病主?胸胁肋痛足不举,

面体不泽头面疼,缺盆腋肿汗如雨,

颈项瘿瘤坚似铁,疟生寒热连骨髓,

以上病症欲除之,须向丘墟蠡沟取。

【全文解译】 足少阳胆经主要的病候是胸胁肋部疼痛,头痛,足部痛,抬举困难,面部及身体皮肤不润泽,缺盆和腋窝肿,汗出如雨,颈部生瘤质坚硬,疟疾寒热往来。以上病症的治疗可取胆经原穴丘墟和肝经的络穴蠡沟。

(尹炳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