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艾森曼格综合征

艾森曼格综合征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艾森曼格综合征是指各种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肺血管长期受左向右分流的机械剪切作用,导致肺动脉中膜平滑肌肥厚,内膜纤维化等,使肺血管阻力升高,肺循环压达到或超过体循环压,血液通过异常通路产生双向或反向分流的临床症候群。如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持续存在,可由原来的左向右分流,由于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发展至器质性肺动脉阻塞性病变,出现右向左分流,从无青紫发展至有青紫时,即称之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艾森曼格综合征(Eisenmenger)是指各种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肺血管长期受左向右分流的机械剪切作用,导致肺动脉中膜平滑肌肥厚,内膜纤维化等,使肺血管阻力升高,肺循环压达到或超过体循环压,血液通过异常通路产生双向或反向分流的临床症候群。

【病因与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是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它是一组先天性心脏病发展的后果。如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持续存在,可由原来的左向右分流,由于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发展至器质性肺动脉阻塞性病变,出现右向左分流,从无青紫发展至有青紫时,即称之为艾森曼格综合征。其他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也可有类似的情况。除原发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等原有畸形外,可见右心房、右心室均明显增大;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总干和主要分支扩大,而肺小动脉壁增厚,内腔狭小甚至闭塞。

【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发绀、杵状指(趾)、呼吸困难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和体征。

1.症状 自幼有心脏杂音病史。幼时无发绀,儿童期后出现。室间隔缺损在6岁以后和青春期前发生,房间隔缺损者常于20岁以后出现,动脉导管未闭出现更晚。轻至中度发绀,于劳累后加重,原有动脉导管未闭者下半身发绀较上半身明显,逐渐出现杵状指(趾)。气急、乏力、头晕,以后可发生右心衰竭。

2.体征 心脏浊音界增大,心前区有抬举性搏动,原有左至右分流时的杂音消失(动脉导管未闭连续性杂音的舒张期部分消失)或减轻(心室间隔缺损的收缩期杂音减轻),肺动脉瓣区出现收缩喷射音和收缩期吹风样喷射型杂音,第二心音亢进并可分裂,以后可有吹风样舒张期杂音(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胸骨左下缘可有收缩期吹风样反流型杂音(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右心衰竭可出现肝大、腹水和水肿。

【诊断要点】

1.先天性心脏病史

2.症状与体征 逐渐出现的发绀、杵状指等症状及心脏体征。

3.辅助检查

(1)X线片:右心室、右心房增大,肺动脉总干弧及左、右肺动脉均扩大,肺野轻度充血或不充血而血管纹理变细,呈残根样改变。原有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者左心室增大,原有心室间隔缺损者左心室可增大。

(2)心电图:右心室肥大及劳损,右心房肥大。

(3)超声心动图检查和MRI:可发现右室显著肥厚、右房扩大、左室肥大或充盈不足、肺动脉扩张及原发缺损所在部位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探查到右向左血流信号、肺动脉瓣和三尖瓣反流信号。

(4)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压显著增高和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此外,右心室、右心房和肺动脉水平有右至左或双向分流,心导管可从各该部位进入左侧心脏的相应心腔。

4.鉴别诊断 主要与发绀型先心病鉴别,特别是法洛四联症,鉴别要点如下。

(1)发绀型先心病自出生后就出现发绀,而艾森曼格综合征儿童期后出现,开始发绀极轻,缓慢、进行性加重,且发绀前常有心脏杂音、劳力性心慌、气促的病史。

(2)发绀型先心病P2减弱或正常,而本综合征P2亢进分裂,同时有肺动脉瓣双期杂音。

(3)X线检查本综合征右侧心房和心室扩大,肺门血管影粗大而肺野血管影变细(即肺血管呈残根样改变);法洛四联症有特殊的心脏影像,肺门血管影无扩大,搏动常减弱。

(4)超声心动图可明确心腔和肺血管及血流方向等各自不同的改变,对鉴别诊断有意义。

【治疗方案】 本综合征一般不宜行手术治疗。治疗主要是针对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力衰竭和防治肺部感染。原为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如发绀不太重,可先试行阻断未闭动脉导管,观察肺动脉压,如肺动脉压下降,还可考虑施行未闭动脉导管的切断缝合术。原为心室间隔缺损的病人,有人主张施行间隔缺损处活瓣手术。原为心房间隔缺损的病人则不宜手术。条件允许可进行心肺联合移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