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机体对炎症反应失控而引起的一种综合症候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中间过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展过程中的最严重阶段。
【病因与发病机制】
1.感染 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而对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来说,感染因子主要为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所引起的发病占总发病率的50%。
2.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 是一种强效生物活性磷脂,由白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肺、肝和肾等多种细胞和器官产生。血小板活化因子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可引起血小板聚集、中性粒细胞聚集和释放;产生大量活性氧、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它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整个病理过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其他原因 主要包括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烧伤、多发性创伤、出血性休克、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临床表现】 在原发病症状基础上,有以下表现。
1.“两个”加快 呼吸频率、心率加快。
2.“两个”异常 体温、外周白细胞总数或分数异常。
3.“两个”高状态 高代谢状态:高耗氧量,通气量增加,高血糖,蛋白质分解增加,呈负氮平衡。高动力循环状态:高心输出量和低外周阻力。
4.低灌注 即脏器低灌注。出现低氧血症、急性神志改变如兴奋、烦躁不安或嗜睡,少尿,高乳酸血症。
5.过度炎症反应 使血中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8的含量及内源性一氧化氮浓度与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
【诊断要点】 具有下列临床表现中2项以上者即可诊断。
1.体温>38℃或<36℃。
2.心率>90/min。
3.呼吸频率>20/min或过度通气,PaCO2<4.3kPa(32mmHg)。
4.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幼粒细胞>0.10。
【治疗方案】
1.加强监护措施 包括心律、心率、呼吸(节律、频律),血压、微循环充盈时间、TcSO2(经皮血氧饱和度)或PaO2和血气分析。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另外,其他进行定时监测的项目有凝血功能和DIC指标检查,血尿素氮和肌酐、尿量、血乳酸的测定等。如出现呼吸窘迫,连续床旁摄片以确定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基础治疗及生命支持 维持体温、血压、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维持体液容量,保证尿量正常。给予呼吸及氧疗以维持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增强患者抵抗力即免疫力。
3.清除感染灶 选择性清肠疗法,可防止肠道细菌的驱动作用。使用敏感抗生素(感染为诱因时)。
4.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药物,部分抑制炎性因子
常用布洛芬、阿司匹林、抗氧自由基药物等。
5.其他药物 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血管活性药物防止DIC,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抗介质治疗(如TNF抗体、可溶性TNF受体及IL-1受体拮抗药、抗C5和抗C5a的单克隆抗体)等。血小板活化因子阻断药通过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发挥作用,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阻断药能阻止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受体结合,因此,对与血小板活化因子生成过量有关的疾病如哮喘、败血性休克等具有治疗意义。
6.血液净化 用血滤、血透、血浆置换等方法将炎症介质从循环中清除,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病理发展过程。
7.中医辨证施治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为热毒炽盛、败血阻滞、脏腑虚损、阴阳逆乱贯穿于发病的始终。清热解毒中药对炎症反应的调控是中西医结合抗炎核心。毒热、瘀血和急性虚证为其基本证候,故治疗以临床常见证型给予白虎汤和清营汤加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