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广泛开展代表了心脏病学领域最为突出的进步,已成为诊断冠心病和冠心病血供重建的有效方法之一。股动脉由于位置表浅而被用作介入手术操作的首选穿刺部位,同时也是血管外伤的常见部位。目前多采用Angioseal或StarClose血管闭合器用于股动脉穿刺处股动脉穿刺点进行止血处理,已大大降低了穿刺点血肿的发生。心脏介入术后的皮下血肿多在24h内出现,>24h发生的称为延迟性皮下血肿。局部未触及血肿或血肿直径<5cm判为出血无明显意义。若不及时发现可导致失血量较大,危及生命。主要原因为①心脏介入术前、术中、术后使用抗凝血药物延长了血液凝固时间。②操作者采用徒手压迫时未正确压迫穿刺针眼,渗血而引起皮下血肿。③患者自身凝血机制不良。④咳嗽、排便、打喷嚏等引起腹内压增高,造成局部皮肤张力过大。⑤高血压、情绪紧张致血压升高也是引起局部血肿的危险因素。⑥术后患者过早翻身、活动。
【目的】 防止出血部位继续出血,补足血容量,防止休克发生,促进血肿吸收。
【适用范围】 心脏介入术后动脉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的患者。
【急性措施】
1.发现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应立即按压穿刺点上方止血,同时呼叫值班医生。
2.评估患者神志、面颊、口唇的颜色和末梢循环情况。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3.评估皮下血肿的大小、硬度、颜色。
4.建立静脉通路,床旁备好急救设备和药物。
5.如有休克症状,立即抢救失血性休克,遵医嘱给予扩容、升压等对症处理。
6.遵医嘱复查血常规、生化和凝血指标。
7.如血肿较小,无休克症状,给予徒手按压穿刺处20~30min,穿刺处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盐袋压迫4~6h,术肢制动12h。
8.班班交接血肿的大小、硬度和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观察血肿有无扩大。
9.出血停止24h后,可局部理疗,促进血肿吸收。
10.做好抢救记录。
【应急处理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