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胆囊炎的单方草药

治胆囊炎的单方草药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结果,70%~95%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体格检查时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压痛和不适感,Murphy征可呈阳性。如双剂量法胆囊造影仍不显影,则可明确诊断。慢性胆囊炎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胆胀范畴。慢性胆囊炎由于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不一,虚实夹杂,临床治疗应分标本虚实。方中诸药配伍严谨,为治疗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之良方。尤以胆绞痛牵引肩、背疼痛时为有效。

【疾病概述】

慢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结果,70%~95%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多数患者有胆绞痛病史,尔后有厌油脂饮食、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出现右上腹部和肩背部隐痛,但较少有畏寒、高热和黄疸。体格检查时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压痛和不适感,Murphy征可呈阳性。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排空功能减退或消失。如显出结石影更有助于诊断。口服胆囊造影表现为胆囊显影淡薄或不显影,收缩功能减低。如双剂量法胆囊造影仍不显影,则可明确诊断。

慢性胆囊炎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胆胀范畴。本病病位为肝胆、脾胃、肾,而病理因素是湿、热、气滞、血瘀、气虚、毒盛。慢性胆囊炎由于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不一,虚实夹杂,临床治疗应分标本虚实。一般来说,新病多偏实、偏热,久病多偏虚、偏寒,更久则成血瘀证或虚实夹杂证,实者治以清热利胆、疏肝行气活血为法;虚者则以健脾和胃、养阴柔肝为法。

【名医效方】

1.清热利胆丸(朱锡祺方)[1]

组成:柴胡60g,黄芩30g,木香18g,生大黄18g,郁金45g,玄明粉18g,赤芍18g,金钱草60g,徐长卿18g,一见喜18g,川厚朴30g,茵陈90g。

用法:茵陈煎汤代水(茵陈质软如絮,不易研粉,故煎汤代水),泛丸如梧桐子大。上为一料量。每服6g,日2次。一般连续用药1.5~2个月。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消石止痛。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结石。

方解:方中柴胡、黄芩、赤芍、大黄取大柴胡汤意,和解少阳,泄下热结,一见喜、川厚朴清热化湿,郁金、茵陈、金钱草、玄明粉利胆消石,木香、徐长聊理气止痛。

2.复方茵陈蒿汤(叶景华方)[2]

组成:茵陈30g,山栀子10g,生大黄10g,黄芩10g,广郁金10g,厚朴6g,青陈皮各10g,枳壳10g,金钱草30g。

用法:每日1剂,煎2汁,分2次,隔3~4小时服1次。病重者1日2剂。

功效主治:清热利胆,理气排石。主治胆囊炎,胆石症,黄疸不退,腹胀便秘,术后胆汁引流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

方解:茵陈蒿汤是治疗阳黄证的主方,能清热利湿退黄,加黄芩以增强清热消炎作用;加金钱草以加强利湿之功;加郁金、枳壳、青陈皮、厚朴等理气之剂,不仅可以止痛除胀,还有助于利胆排石。临床观察复方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结石随着胆汁畅利而排出。

加减:大便多者改制大黄;热盛而便秘、多日不解者加玄明粉6g冲服;发热者加细柴胡10g,蒲公英30g,连翘10g,金银花30g;腹胀者加大腹子皮各10g,广木香6g;腹痛者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

3.柴胡桂姜胆草汤(朱良春方)[3]

组成:柴胡、桂枝、干姜各10g,瓜蒌仁18g,生牡蛎30g,龙胆草、生甘草各6g。

用法:日1剂,水煎服。痛时嚼服生吴茱萸20粒,日3~5次。

功效主治:平调寒热,通降气机。用治慢性胆囊炎。

方解:慢性胆囊炎因种种致病因素而使胆中相火通降受阻,胃失少火温煦,致脾胃虚寒,势必影响脾胃运化传导功能,故此证型纳呆食少、大便不实、呕恶时作等均为腐熟运化不力的表现,亦是胆热胃寒的必然病机。朱师取仲圣柴胡桂枝干姜汤之意,自拟柴胡桂姜胆草汤乃融清胆热、温胃寒于一炉,拟平调寒热之法以顺应胆腑喜通降和顺的生理特点。方中柴胡、牡蛎一升一降、一散一收,柴胡善治往来寒热,牡蛎能除骨节营卫之留热,故两药相伍,外感内伤之热皆可用之。两药合用,更有疏肝利胆、化痰去瘀、理脾消积、退肿止痛之功。既宣阳气之不达,又展阴气之不舒,潜浮阳,镇真阴,疏肝郁,软坚癖,且有双向调节之妙,此乃仲景柴胡桂姜汤之制方妙意也。干姜、桂枝同用,可振奋胃阳,宣化停饮,又可解散少阳往来之寒。妙用瓜蒌仁易瓜蒌根之意,乃因瓜蒌疏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能擅也,《圣惠方》《普济方》均有单用瓜蒌治内黄、身体面目皆黄和小儿黄疸的记载。更妙在反佐龙胆草,盖柴胡疏肝,龙胆草泻肝,且除下焦湿热,龙胆草得柴胡清扬之力,合牡蛎潜行之性,可令湿热浊邪外透内泄,上下分消也。植物之龙胆草,虽不及动物之胆汁,而中含苦味汁浓厚,可涤荡燥火,涵濡阴液,培育生气,但必须适量少用,因多用败胃,少用强胃,不可不知。嚼服生吴萸止痛能直入病所。

加减:黄疸加茵陈,夹胆石者加郁金、金钱草。

4.二金茵枳黄汤(张志雄方)[4]

组成:金钱草15g,郁金15g,茵陈15g,枳壳15g,生大黄9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利胆,行气解郁,通腑退黄。凡右上腹、右胁疼痛,黄疸或B超提示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胆道蛔虫等,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湿热交阻者,皆可用之。

方解:本方的立方依据,主要根据《伤寒论》茵陈蒿汤、刘河间“有结胸发黄者,茵陈汤、大陷胸汤各半服下之”和李梃“有结胸发黄者,心胸满硬,按之不可近,大陷胸汤加茵陈”等论述,再结合张老长期临床经验综合而成。张老认为,胆为中清之腑,喜疏泄、恶壅滞,故凡治胆道疾病必不离疏泄、清利之品。同时还认为,山栀子虽能清热利胆,但其性苦寒,易伤胃引起呕吐,而胆道疾病已有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之象,故多不用。方中茵陈清热利胆,治湿热黄疸。现代研究证实其对消退黄疸和缩小肝脏有明显作用。金钱草辛凉,清热利尿,消肿退黄。郁金一味,《本草备要》谓有行气、解郁、泄热、破瘀、散肝郁之功,近代研究认为对止痛、退黄,使肝缩小有较好的效果,对降低转氨酶,提高血浆白蛋白亦有效。枳壳有破气消积之力,治胸痞,胁胀食积,恶心,呕逆。大黄下瘀血寒热,破瘀血积聚,通利水谷,安和五脏。诸药合用,共起疏肝利胆、行气解郁、通腑退黄的作用。

加减:疼痛剧烈者加制香附6g,炙延胡索9g;发热重者加牡丹皮6g,土茯苓15g;呕吐者加姜半夏9g,紫苏梗9g;湿重者加苍术9g,白术9g,厚朴6g;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加白花蛇舌草15g。

5.利胆消炎汤(周建龙方)[5]

组成:金钱草、枳壳、山楂各30g,郁金、黄芩、栀子、木香、鸡内金、川楝子、延胡索、佛手、白术各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功效主治:行气止痛,清热利湿。用于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方解:根据“木郁达之”,客者除之”“寒者热之”之治则,周老师提出“行气止痛,清热利湿”之法。方中金钱草清肝利胆;枳壳大剂量用至30g,理气宽中;余药行肝气,解湿热,止疼痛,消食积。据现代药理研究:郁金、黄芩、栀子、金钱草等具有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的作用;元胡素可使胆囊的血流量增加;川楝子能拮抗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活动。方中诸药配伍严谨,为治疗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之良方。

加减:有泛酸者,去山楂,加煅瓦楞子、海螵蛸各30g;纳差者加茯苓、神曲各10g;伴肠鸣,腹泻者加茯苓10g,薏苡仁30g;兼瘀滞而见舌有瘀斑者加牡丹皮10g,三七粉3g(冲服)。

【经验用药】

1.威灵仙

陈伯涛经验[6]:大柴胡汤加威灵仙10g,以治部分胆囊炎、胆石症,治疗效果颇为满意。尤以胆绞痛牵引肩、背疼痛时为有效。数十年来,此类验案尚多。方中取威灵仙协诸药可疏通经络、脏腑、气血,利机关,且有宣通胆汁郁滞、软化胆石作用。

2.鸡矢藤

王元樑等经验[7]:以鸡矢藤为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 治疗方法:鸡矢藤30g,虎杖10g,延胡索10g,木香6g,大黄3g,芒硝3g。酌情加减。每日1剂,分2次温服。7日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3周,大部分患者症状可消失或改善。本方“以通为用”,所选药物基本上都有行气止痛功效。鸡矢藤、延胡索均具有阿片类镇痛药的镇痛效果,能缓解平滑肌痉挛、镇静、镇吐作用。药理实验还表明,鸡矢藤、虎杖、大黄、木香同用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于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的慢性胆囊炎尤为适宜。虎杖、大黄、芒硝在清热利湿的同时,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有消炎作用。本方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急性胰腺炎、胆囊术后综合征均有一定治疗作用。

3.大黄—黄连

徐迪华经验[8]:黄连配大黄,可治胆热不退。临诊之际,每遇邪郁少阳,寒热往来反复发作的患者,甚至寒热数月不退,西医诊断多属“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不少患者虽经西药抗生素治疗,仍难获效。症状表现寒热往来,周期发作,午后暮间为甚,多脘胁苦满,口发干苦,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数。血常规中白细胞多轻度升高。治疗此病,常用大柴胡汤,初起尚效,但常有寒热复燃现象,顽重者则寒热不退,颇感棘手。徐老认为本证乃湿热郁积少阳胆腑所致,大柴胡汤之大黄固应重用,还宜配用黄连,前者猛下积滞,后者清泄湿热,一清一泻,则胆腑自通,湿热亦随之而解。且黄连与生大黄均应重用,达10g左右,方能力专效宏。

4.大黄—柴胡

李玉和经验[9]:常用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以生大黄为主药,辅以柴胡为药对。大黄与柴胡同剂,升降相因,散泄同用,具有较好的通腑泄热、疏肝利胆的作用。大黄剂量一般为30g,柴胡10g,服药后应达到“大黄化”。即每2小时服药1次,每天服药5次左右,大便每天应2次以上,直到腹痛减轻后减量。

5.大黄—沉香

张从善经验[10]:张老根据胆囊炎湿热郁阻肝胆、胆腑通降失调的病机,创拟利胆通腑汤:茵陈30g,蒲公英30g,金钱草30g,青皮6g,郁金6g,川楝子6g,炒延胡索6g,大黄3g,沉香3g。方中重用茵陈、蒲公英、金钱草清热解毒利湿,青皮、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大黄、沉香通降利胆。张老认为,脏腑有形之邪郁闭,必资大黄荡涤,无形之气郁滞,必赖沉香通降。大黄、沉香相伍,用量虽轻,通腑利胆作用甚佳。凡确诊为胆囊炎者,恒用此方,获效颇多。

6.柴胡—黄芩—赤芍—大黄

卢尚岭经验[11]: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常为湿热内蕴少阳胆腑,证属湿热蕴积,少阳枢机不利,胆腑通利不畅。卢师常以柴胡、黄芩、赤芍、大黄为一药组,四药合用具有和解少阳、泻热利胆、通腑导滞的作用。

【单方妙法】

1.威灵仙治疗慢性胆囊炎[12]

方法:采用单味威灵仙治疗慢性胆囊炎(有舌红、苔黄、口渴等实火表现者不宜用),效果颇为理想。其法为每日取威灵仙30g,水煎,分2次服,以10天为1个疗程。经过随访,多数患者于治后半年内未见复发。

2.吴茱萸治疗胆囊炎[13]

赵氏受当地民间以吴茱萸嚼服治疗“心口痛”(胃痛)所启发,移治于急慢性胆囊炎,尝治数例,确有疗效。如治杨某,女,42岁。突发右上腹部剧烈疼痛,恶心欲吐。随经某院B超等检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西医治疗2天,疗效欠佳,求助于中医药治疗。刻诊:右上腹疼痛,痛时牵引右肩背不舒,不欲饮食,神疲乏力,舌质略红,苔薄腻微黄,脉弦细。查:墨菲氏征(+)。中医诊断为腹痛、辨证属气郁湿热阻滞。用吴茱萸20粒,令患者立即嚼碎吞服。服后约半小时,患者感觉右上腹疼痛渐渐减轻,精神好转,1小时后,病情更趋稳定。嘱患者密切观察,同时每天嚼服吴茱萸2次,剂量同前。此法治疗2天,患者来告,病情一直稳定,腹痛未作,处疏肝利胆、理气开郁、化湿清热药3剂调理善后,此病至今未见复发。

3.王不留行治胆囊炎[14]

根据王不留行活血通经、苦泻宣通之性,用于宜通宜利的胆囊炎的治疗,每收良效。如治朱某,男,45岁。患慢性胆囊炎4年,近因嗜酒而加重。症见右胁下痛甚,且向后背及双侧肩胛放射,发热,口苦,苔黄腻,脉弦。于以南开清胆利湿汤加王不留行30g,服药2剂疼痛即止。再如治一女性胆石症患者,平素常服清热利胆排石之品,病未得除,又加腹泻、纳差等证。予干姜6g,王不留行10g,水煎服。服4剂痛泻均止,纳食增加。后以上方研面冲服,日3次,每次5g,令其长服。2个月后B超检查:结石及炎症均消失。

4.大黄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5]

某女,46岁。确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方法:采用单味中药大黄煎剂,每次50g,隔2小时煎服1次,未用其他中药及西药,服药约5小时排大便后,由原50g减为30g。第2天腹痛及腹部体征减轻,第3天痊愈。

5.磁石为主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16]

方法:煅磁石60g,煎煮1小时,煎取500ml或500ml以上当茶喝,并吞服清宁丸6g,1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不效再进行第2疗程。腹泻患者暂停用清宁丸。无论何种证型均适用此法。观察43例,服药最多的3个疗程,最短的15天即见效。

6.胆豆丸治疗胆囊炎[17]

方法:健猪胆10个(连同胆汁),绿豆250g。将绿豆分别装入苦胆中,用线缝紧,洗净苦胆外污物,放入锅内蒸约2小时取出捣烂,再用甘草50g煎汁混合为丸,烤干备用。每日早、中、晚各服10g,10天为1个疗程,平均15天便可痊愈。

按语:猪胆、绿豆善解热毒并有疏肝利胆、调畅气血、消炎止痛之效,甘草汁益气止痛、调和药性。本方可用于各种类型胆囊炎。

7.胆豆糊治疗慢性胆囊炎[18]

方法:黄豆500g,猪或牛胆汁约20ml,加温开水适量,浸泡24小时,浸透取出黄豆,晒干炒焦研面,装瓶备用。每次服1汤匙,用开水拌成糊状口服,每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

8.灵芝泡饮治疗慢性胆囊炎[19]

方法:每天取灵芝干品10g,切片放入带盖的水杯中,加开水200~300ml,浸泡30~40分钟即可代茶饮用。观察37例,服药2天大部分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症状体征消失时间<5天者9例,6~10天者23例,11~15天者5例,全部有效。

9.慢性胆囊炎方[20]

方法:柴胡10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

按语:以柴胡升发肝气,疏肝达郁;龙胆草大苦大寒,沉阴下降,泻肝胆实火;生牡蛎寒咸软坚,散气火之凝结,去胁下之痞硬,而能汇融肝胆、脾胃之气化于一体。三味相伍,一升一降一和,专治肝胆之郁热,故能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宜辨证配伍应用。

10.芒硝冰片散治疗胆囊炎[21]

方法:芒硝50g,冰片5g混匀。用一大小适合的纱布块平铺桌面上,撒上药粉约1cm厚,纱布向一面折数层,将薄层面敷于腹部胆囊投影区,用胶布固定,再裹数层纱布,3天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

11.蟾蜍烧鸡蛋治疗慢性胆囊炎[22]

方法:取蟾蜍1只,鸡蛋1个,把鸡蛋从蟾蜍嘴放入腹中(若放不进去,用刀切大喉咽部)。用麦秸火烧,待估计鸡蛋烧熟为止。取蛋、去皮食用。每日2~3次,每次食鸡蛋1~2个。用上方治疗慢性胆囊炎19例,14例基本痊愈,5例明显好转。

12.针刺阳陵泉合鲜琴叶榕根内服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3]

方法:取右侧阳陵泉。患者仰卧,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0.30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15~30mm,针刺得气后,先行捻转提插泻法;随后将针稍提起,针尖斜向下,使针感向下传导至足背;再将针稍提起,针尖斜向上,行捻转提插催气手法,令针感沿足少阳胆经向上传导,如能令针感隐约传至日月、期门等穴处,疗效最佳。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配合单味草药内服:将鲜琴叶榕根100~120g,猪骨100g,生姜3片,清水1200ml,用武火煎煮50分钟,煎至约500ml时,加入少许盐,去除药液表面的油腻,分2次温服,2次服药间隔1小时,每日1剂。煎药时让患者在炉旁或将火炉靠近病床前,因该药煎沸后,其气芳香浓郁,患者通过呼吸,充分吸收药液的挥发成分,疗效更佳。针灸治疗5次,服药5剂。

13.针刺期门穴治疗慢性胆囊炎[24]

方法:针刺期门穴,进针约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留针15分钟后拔针。针刺期门穴可疏调肝胆气机,活血化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还可反射性引起胆囊收缩,降低胆道平滑肌的张力,松弛Oddis括约肌,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囊及胆道的充血、水肿,从而达到治疗胆囊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施杞.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2] 叶进,朱雪萍,王莉珍.叶景华医技精选.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

[3] 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朱良春治疗慢性胆囊炎的廉验特色选析——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44).辽宁中医杂志,2003,30(8):606-607

[4] 朱秋琴,姜习元.张志雄用二金茵枳黄汤治疗胆道疾病的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8):16-17

[5] 王酉恩.周建龙教授治疗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经验管窥.现代中医药,2003(6):10

[6] 陈伯涛.威灵仙的临床妙用.辽宁中医杂志,1992(11):18

[7] 樑王元,赖剑锋.鸡矢藤在消化系统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信息,2007,24(3):43

[8] 王彩华.徐迪华老中医巧用药对举隅.江苏中医,1992(8):20-21

[9] 李玉和. 大黄药对的临床运用. 黑龙江中医药,1999;(3):59

[10] 王一贤,张天真.张从善临床用药经验琐谈.河北中医,1989,11(1):17

[11] 曹志群.卢尚岭运用柴胡药组治疗高热经验举隅.中国中医急症,2002,9(1):23

[12] 张常春.威灵仙治疗慢性胆囊炎.新中医,1974(5):11

[13] 赵宇川.单味吴茱萸治疗胆囊炎.陕西中医函授,1993(3):14

[14] 王健,马丽.单味药物应用心得.四川中医,1990(10):22

[15] 黄石生.大黄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江西中医药,1995(6)增刊:35

[16] 颜永潮.磁石为主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5):309

[17] 王明义,任纪常.胆豆丸治疗胆囊炎.四川中医,1990(11):28

[18] 朱修身,王占云.胆豆糊治疗慢性胆囊炎30例.新中医,1997,29(3):47

[19] 宋效芝,毕爱丽.灵芝泡饮治疗慢性胆囊炎37例.山西中医,1998,14(1):9

[20] 余国俊.我治慢性胆囊炎.山东中医杂志,1983(1):23-24

[21] 王远进.芒硝冰片散治疗胆囊炎50例.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5,12(2):44

[22] 陈其雨,袁广宇,陈书杰.蟾蜍烧鸡蛋治疗慢性胆囊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7(2):26

[23] 张福顺.独穴针刺结合单味草药治疗慢性胆囊炎56例.中国针灸,2008,28(7):526

[24] 高宏,周正华.针刺期门穴治疗慢性胆囊炎.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8,17(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