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折严重引起血肿怎样处理

骨折严重引起血肿怎样处理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伤性脑脊液漏多继发于颅底骨折,脑脊液经鼻腔、外耳道流出,是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9%,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脑脊液鼻漏多数见于前颅窝骨折,发生率高达39%。绝大多数外伤性脑脊液耳漏或鼻漏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而愈合,需行手术治疗的仅占2.4%。

(一)发生机制

外伤性脑脊液漏多继发于颅底骨折,脑脊液经鼻腔、外耳道流出,是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9%,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其发生机制可能因为颅底骨质较薄、于硬脑膜附着紧密,颅脑损伤时,颅底骨折的同时硬脑膜和蛛网膜被撕破,脑脊液由骨折缝经鼻腔、外耳道流出,与外界相通,形成漏孔;颅前窝有筛板、筛窦及蝶窦与鼻腔相通,形成脑脊液漏;颅中窝岩骨内的中耳鼓室内外沟通了耳咽管和外耳道,形成脑脊液耳漏。

多数外伤性脑脊液漏属急性期脑脊液漏,伤后可立即出现或伤后数日出现,漏口大多数可在1周左右自行愈合封闭,脑脊液漏停止;有少数脑脊液漏可延迟至伤后数月甚至数年后发生,此种为延迟性脑脊液漏,常常迁延不愈,容易导致继发颅内感染以及反复发作性脑膜炎。

(二)临床分类及临床表现

外伤性脑脊液漏可分为脑脊液鼻漏和脑脊液耳漏。

脑脊液鼻漏多数见于前颅窝骨折,发生率高达39%。以骨折累及额窦、筛窦者多见。患者常有“熊猫眼征”,是因为眼睑淤血所致;球结膜下出血;可伴有嗅觉丧失或减退;少数患者可伤及视神经或动眼神经而出现相应体征。漏液一般在坐位、低头时增加,平卧时减少或停止。

脑脊液耳漏多见于颅中窝骨折,因岩骨骨折累及鼓室所致,无论岩骨的颅中窝部分或颅后窝部分骨折,只要伤及中耳腔,皆可有血性脑脊液进入鼓室,漏液经破裂的耳鼓膜从外耳道流出。患侧耳后乳突区皮下瘀斑(Battle征)为颞岩部骨折常见的体征;岩骨骨折后常伴有面、听神经损伤,少数可致展神经或三叉神经损伤,而表现出相应的体征。

(三)治疗原则及方法

绝大多数外伤性脑脊液耳漏或鼻漏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而愈合,需行手术治疗的仅占2.4%。只有漏口经久不愈或愈合后反复发作者才需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采用半卧位,头偏向患侧,利用脑组织的重力使其贴附于漏口处,以利用漏口封闭愈合。清洁鼻腔或外耳道,禁止堵塞,避免咳嗽、擤鼻及用力闭气,保持大便通畅,限制液体入量,适量给予脱水,利尿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乙酰唑胺等,应用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以及营养、支持治疗。必要时可行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以减少漏液从而使漏口愈合。绝大多数患者经过1~2周的非手术治疗后可痊愈。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一般认为鼻漏持续1周以上不见减少,或经过非手术治疗1个月以上不愈,或治愈后多次复发者为其手术指征。颅脑外伤急诊手术中若发现额窦或筛窦骨折裂缝及硬脑膜漏口较大(>4cm),且与鼻旁窦相通,或颅内气体较多,尽管此时可能尚无脑脊液鼻漏,也应尽早行手术处理;前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鼻漏者,若CT提示骨折裂缝较宽,估计难以自行愈合者,也应尽早手术处理;大多数病例术中发现有脑组织,或肉芽组织疝入漏口,可能是骨折及硬膜漏口难以愈合的主要原因,若术前MRI检查发现有软组织自漏口疝出者也是早期手术指征之一。

(2)定位方法:若术前能明确定位及确定漏口大小对手术大有帮助。与术中发现的漏口位置相比较,头颅X线片及CT水平扫描仅能确定骨折大致位置,但难以精确定位,更难以确定漏口大小。术前行颅底冠状位薄层CT扫描对外伤性脑脊液漏有重要诊断价值,有助于确定漏口的位置、大小,以便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可避免术中盲目探查而加重脑损伤,同时可避免遗漏对侧漏口。

(3)手术方式。

①脑脊液鼻漏修补术:脑脊液鼻漏的修补手术传统上有两种入路,一种为硬膜外入路;另一种为硬膜内入路。近年来有人主张经鼻内镜入路,此入路除对术者要求较高外,且需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手术采用患侧或双侧额部冠状皮瓣开颅,留取适当大小骨膜,抬起额叶,逐渐显露骨折及硬膜漏口位置。骨折及漏口处大多有脑组织疝入,沿硬脑膜切断疝入漏口的脑组织及新生肉芽组织,刮除干净并仔细电凝,骨折破裂处以骨蜡或颞肌及筋膜填塞后,涂以生物胶,后用骨膜覆盖,表面再涂以生物胶,并用明胶海绵粘贴表面及四周,呈“夹心饼干”样,压紧、贴牢,硬膜漏口一般不需缝合。

硬膜内入路较硬膜外入路优越,可避免硬膜破裂、漏口扩大,术野显露较好,操作较为方便,不易引起颅内感染;缺点是可能致额叶组织挫伤,但可通过轻柔操作多可避免。一般认为硬膜漏口需修补缝合,但此处缝合修补硬膜多较为困难,通过前述以肌片、颞肌筋膜、骨膜、明胶海绵及生物胶“夹心饼干”式多层黏附后,一般不需缝合硬脑膜漏口,即可达到封闭硬脑膜漏口的目的。

②脑脊液耳漏修补术:由于中颅窝骨折累及鼓室,使脑脊液直接进入中耳腔经破裂耳鼓膜流至外耳道,属迷路外耳漏;因颅后窝骨折累及迷路,使蛛网膜下隙与中耳腔相通者,属迷路内耳漏。两者手术入路不同,前者可采用颞枕入路,以外耳乳突为中心做颞部皮瓣,骨窗尽量靠近中颅底,经硬膜外或硬膜下入路探查,找到漏口所在,按上述方法修补漏口,注意勿损伤岩大浅神经、三叉神经及海绵窦等结构。后者亦可采用颞枕入路,沿岩骨嵴切开天幕进入颅后窝探查岩骨后面的漏口,其多位于内听道稍外侧,漏口修补方法亦如前述。此外,也可采用枕下入路修补岩骨后面的漏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