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痿病的命名与分类

痿病的命名与分类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存历代医籍对痿病的命名与分类没有作统一规范。后代医家将《黄帝内经》上述论点归结为五痿,并以此作为痿病的命名与分类之依据。其后,清代秦皇士在其所著《症因脉治》中首次提出了外感痿和内伤痿的分类法,从而使痿病的分类较之前人更为全面。为了便于对痿病进行辨证治疗,有利于增进对痿病的认识,我们拟从以下3个方面对痿病重新进行较为切合临床实际的分类命名。

从痿病立论,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现存历代医籍对痿病的命名与分类没有作统一规范。《素问·痿论》根据受病脏腑和五体相应的关系提出了以下观点:心气热生脉痿,肝气热生筋痿,脾气热生肉痿,肾气热生骨痿,并总名肺热叶焦而产生的痿病为痿躄。后代医家将《黄帝内经》上述论点归结为五痿,并以此作为痿病的命名与分类之依据。但也有提出与《黄帝内经》不同观点者。如元代朱震亨在《脉因证治》中称痿为软风,明代方隅在《医林绳墨》中提出了风痿、湿痿和热痿的概念,后来,清代的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进一步将方隅的观点予以发挥,提出痿病的病理关键是内热,因其兼挟标症的不同而又有湿热痿、湿痰痿、气虚痿、血虚痿、阴虚痿、血瘀痿、食积痿和痢后痿的区分,这是现存古医籍中依据痿病病因和病理特征对痿病进行的最为细致的分类命名,具有一定的临床实际应用意义。其后,清代秦皇士在其所著《症因脉治》中首次提出了外感痿和内伤痿的分类法,从而使痿病的分类较之前人更为全面。另外,秦皇士在《症因脉治》书中所提的筋挛一证,从其病困、病机和病理特征分析等方面来看,无疑是《黄帝内经》所提筋痿的别名。关于痿病的名称,还有痿厥(《医钞类编》)、瘫痿(《医林改错》)、缓风(恽铁樵手稿《见智录续编》)、冷麻风(《徐洄溪医案》)、牙骨软风(《赤水玄珠》)以及民间的风瘫、瘫痪等。实际上,这些名称有的为痿病之异名,而有的仅指痿病的某一证型或某一症状,这种混乱状态,给痿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不便。为了便于对痿病进行辨证治疗,有利于增进对痿病的认识,我们拟从以下3个方面对痿病重新进行较为切合临床实际的分类命名。

脉痿:亦称心痿。由心热血气上逆,下部血脉空虚,或悲哀太甚,阳气内动,频发尿血,脉失濡养所致。症见四肢关节如折,不能举动,足胫软弱,不能站立。

筋痿:指肝痿。肝主筋,由于肝热内盛,阴血不足,筋膜干枯所致。《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肉痿:肌肉萎弱麻痹之证,是痿病之一,亦称脾痿。由脾气热而致肌肉失养,或湿邪困脾,伤及肌肉所致。症见肌肉麻痹不仁,口渴,甚则四肢不能举动等。

骨痿:属痿病之一。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痿弱无力,面色暗黑,齿干枯等。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