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身疾病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身疾病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认为确认心身疾病必须具备下列特征。教育的目的是帮助病人认识心身疾病的特点和常见症状,了解心理因素在病因和病程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积极消除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影响因素,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因此,帮助病人认识心身疾病的特点,有利于增强病人的预防意识,尽量减少心理因素对机体的不利影响。心身疾病具有以下患病特点。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根据病人所患心身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做好治疗相关知识教育。

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精神障碍引起的躯体疾病,必须用心理治疗才有效,因此又叫心理生理疾病。这类疾病不仅有心理症状,而且还有组织器官形态学改变的病理基础。心身疾病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单元,它是存在于全身各个系统的一组疾病,分布在医院的各个科系,无论在门诊还是病房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心血管、呼吸、内分泌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最常见。目前认为确认心身疾病必须具备下列特征。

1.以情绪障碍为主要发病因素之一。

2.常有特殊的个性心理特征,如A型性格、C型性格和D型性格。

3.发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高于男性。

4.同一病人可患几种性质类似的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

5.有同一疾病或类似疾病的家族史。

6.常有缓解—复发的倾向。

7.这些疾病常与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功能密切相关,往往受丘脑或丘脑下部功能的影响。

上述这些特征虽然描述了一定的规律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辨识。因此,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加强对心身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正确识别心身疾病的常见症状,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病人认识心身疾病的特点和常见症状,了解心理因素在病因和病程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积极消除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影响因素,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心身疾病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点如下。

1.帮助病人认识心身疾病的特点 向病人说明正常机体的生理反应与心理活动是协同发展的,在任何时候有心理活动就会有心理反应,如果不良的心理反应持续过久,就可以导致器官功能紊乱,甚至发生器质性病理变化。因此,帮助病人认识心身疾病的特点,有利于增强病人的预防意识,尽量减少心理因素对机体的不利影响。心身疾病具有以下患病特点。

(1)在病人的躯体上可以查出器质性病变或病理生理过程;

(2)本病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起的;

(3)躯体变化与正常心理反应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强烈和持久;

(4)本病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

2.帮助病人认识心身疾病的常见症状 向病人说明由于心身疾病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繁多,很难一一列举,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类,即躯体症状和心理障碍,如血压伴焦虑状态、胃溃疡伴忧郁状态或神经性厌食等。其特点是心理障碍是因,躯体障碍是果,但后者亦可反过来影响心理活动。两者互为因果的特点使得病人在不同的疾病阶段,出现不同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紊乱症状。最常见的心身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脑力疲劳、易激惹、兴奋性增高、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头晕、头痛、昏厥、性功能减退、胸前区压迫感和刺痛、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喉部块状阻塞感、食欲不振、厌食、口干、呕吐、上腹压痛、胃肠痉挛、颈肩部疼痛、腰痛、肢体痛和痛经等。此外还可见客观的躯体体征,如血压波动、脉搏易变、心动过速、早搏、胃酸过多或过少、消化不良、体温调节不稳定等。指导病人在向医生描述病情时,具体说明心身症状的特点和引起这些症状的因素,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提供依据。

3.帮助病人明确心身疾病治疗的要点 临床上治疗心身疾病的原则是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干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放松训练、脑波治疗等;药物治疗包括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催眠药物等。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根据病人所患心身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做好治疗相关知识教育。如心理治疗是一个过程,需要多次复诊,不能企求一次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医生布置的训练任务要督促病人按要求完成,如放松训练每天至少做2次,每次不少于20min,不能随意减少或终止训练;对应用的抗焦虑、抗抑郁等药物,要说明用药的注意事项,强调新一代抗焦虑、抗抑郁药具有服用方便、副作用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在服药期间,尽量按医生的要求做到足量足疗程治疗,不能随意减药或停药。同时向病人说明药物的起效期是2周,在此期间会有一些用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焦虑反应和神经系统的反应等,告知病人这些反应属正常反应,机体可以耐受,不必紧张,也不能自行停药,待2周后药物的治疗作用出现时,这些反应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