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注疗法大全

流注疗法大全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用做箍围药,使根盘箍集围聚,能收束疮毒,使其消散吸收,如若不能消散,亦可促使其脓毒集中局限。3.丹毒 表现为突发寒热,患部红赤斑片如涂丹,边缘微隆起,疼痛,境界明显,手压之红赤色退,抬手复起,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症可用此药外敷。外敷面积最好超出肿胀范围,且中间留孔,使之透气及使肿势集中。中国药典2000年版463页、2010年版720页。

【药物组成】 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花粉、生天南星、生苍术、生厚朴、陈皮、生甘草。

【方义分析】 外科局部红肿热痛、皮色红赤,根盘收束,界限明显之痈疽疮疡,多由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火毒蕴结而成。本方中之大黄,清火解毒,活血消肿,黄柏清热燥湿,解毒消肿,共为主药;辅以姜黄、白芷破瘀行气通络,疏导壅滞之气血,为辅药;生南星、生苍术、生厚朴、陈皮化痰理气,散结消肿,且有箍集围聚作用;天花粉清热消肿,共为佐药;生甘草具清热解毒,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有清火、散瘀、消肿、止痛、围聚之功效。对痈疽疮疡之阳证最为适用。

【临床运用】 本方具有清火消肿,疏风散瘀止痛作用。临床用做箍围药,使根盘箍集围聚,能收束疮毒,使其消散吸收,如若不能消散,亦可促使其脓毒集中局限。临床上凡痈疽疮疡之阳证实证,初起未成脓或欲近成脓者均可外用贴敷。具体应用如下:

1.痈疽肿毒 表现为疮疡初期,疮形高起,灼热疼痛,皮色焮红,或毒邪已聚,顶白根赤,周周仍有肿硬不消等。西医之急性蜂窝织炎,痈、疖、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肛旁脓肿等有上述表现者,均可用之贴敷。

2.附骨疽 表现为局部疼痛彻骨,不能活动,继之肿胀渐增,皮色转红,伴有恶寒壮热。西医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有上述表现者可敷之。

3.丹毒 表现为突发寒热,患部红赤斑片如涂丹,边缘微隆起,疼痛,境界明显,手压之红赤色退,抬手复起,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症可用此药外敷。

4.痄腮、发颐 二者均表现为单侧或两侧耳根肿胀疼痛,憎寒高热,但痄腮终不化脓,而发颐常有化脓,脓可从口颊内流出。未成脓时局部漫肿,境界不清,皮色不变,成脓后皮色变红。舌质红苔白,脉弦数。西医之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均可用此药外敷。

5.恶脉,瓜藤缠 恶脉表现为青筋暴露,染毒后呈索条状红肿,有压痛,全身伴寒热。瓜藤缠表现小腿突发红斑,中间夹有较硬结节,散在发生,局部高起有压痛,或伴有全身寒热,西医之浅静脉炎、结节性红斑等病可按此论治外用箍围。

6.流注、内痈 流注表现为局部皮下肿胀,漫肿无头,疼痛不剧,皮色不变,此处获愈,它处又起,此属余毒流注及暑湿流注之表现、尚有髂凹流注,在髂凹处剧疼,患肢不能伸直而呈屈曲状态,伴憎寒壮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细数。内痈,如肝痈、肠痈等,在上腹及右下腹疼痛,伴有寒热等症状,西医之脓毒败血症、肝脓肿、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也可用此药敷之。

此外,本品有消肿止痛之功,可用于跌仆损伤,用清茶调敷。

【制剂与规格】 散剂。每袋15克。

【用法与用量】 外用。红肿、烦热疼痛者,取适量以茶水、鲜生药捣汁(如马齿苋、绿豆芽、萝卜等)调敷;漫肿无头者,用食醋调成糊状外敷。也可用80%凡士林调成软膏(名金黄膏)外敷亦可,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调敷。

【注意事项】 痈疽疮疡已溃之创口、阴疽证者忌用。外敷面积最好超出肿胀范围,且中间留孔,使之透气及使肿势集中。干后可用原调药汁蘸湿。

【配方来源】 《外科正宗》。辽宁省药品标准(1982年)。中国药典2000年版463页、2010年版7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