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脏重症监护病房简介

心脏重症监护病房简介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导致其供血范围内的心肌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坏死的结果。1962年,Melter和Day创立了冠心病监护病房,当时CCU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早期连续的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性期和住院死亡率。最初病死率的减少主要是通过心电监护即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给予积极控制而获得的。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导致其供血范围内的心肌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坏死的结果。部分病人起病当时即可因严重缺血引起的恶性心律失常,或者心脏破裂,或者因血栓自溶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而导致病人猝死;即使是被送入医院的病人,也可因大面积心肌梗死导致的急性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导致病人死亡;因此,冠心病病人在院前及住院期间猝死发生率都相当高。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体外心脏按压技术(1960)和电除颤技术(1964)的应用和推广,逐渐使人们认识到这两种技术的确能紧急救治一些心源性猝死病人的生命。1962年,Melter和Day创立了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CCU),当时CCU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早期连续的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性期和住院死亡率。1963年,在贝尔法斯特、北爱尔兰等地又首先推出了流动监护(mobile care unit)这一概念和技术,更进一步加强了院外急救与CCU的密切联系,成功挽救了不少急性心脏病发作的患者。到20世纪70年代,多数大医院有了专门为冠心病病人服务的监护病区,其作用和重要性迅速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大型医院也陆续建立了CCU,为大众的健康以及所引入国外先进的冠心病诊治理念和模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28d内的病死率为31%,CCU建立之后,即70年代降至25%,80年代初更是降至18%左右。最初病死率的减少主要是通过心电监护即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给予积极控制而获得的。之后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即溶栓治疗时代的来临,更是使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病死率大为降低。随着急诊经皮冠脉成形术(PCI)及支架置入术、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广泛开展,配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应用、漂浮导管(Swan-Ganz Catheter)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循证医学证明冠心病药物治疗中“A、B、C”方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新的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ACEI(或ARB),β受体阻滞药,控制血压血糖,他汀类调脂药]的切实可行和必要性等治疗手段的推广和临床应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以及从挽救更多的存活心肌、控制心律失常、纠正泵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到恢复期康复治疗等全方位的提高,使病人的预后大为改善。80年代中后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病死率稳定在4.5%~8%,CCU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10余年来,现代CCU监护技术不断完善,已由过去单一的心电监护,发展到心电和心泵功能同步监测及治疗,并综合了深切治疗室(ICU)的管理和诊治模式。除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之外,目前还收治广义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各种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血管急症患者,还肩负着收治其他相关专科疾病并心血管并发症,如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脑血管意外等合并心血管急危症的患者的诊治工作,因此CCU成了真正含义上的心脏病加护病房或心脏病加强治疗病房(cardiac care unit),这是当代CCU设置的主要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