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罗拉多蜱传热

科罗拉多蜱传热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罗拉多蜱传热是由科罗拉多病毒引起的,经蜱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也称山林热和山林蜱热。病原体因在科罗拉多首先发现,又是蜱传播的,故名科罗拉多蜱传热。人类感染是由于受病毒感染的成蜱叮咬而致,也有报道可经输血而传播。部分病例仅有1次发热,也有发热3次的。2.病毒分离 病程第1周即可从血液、红细胞、网状细胞及骨髓中分离出科罗拉多病毒,病程第2~3周阳性率最高。

科罗拉多蜱传热(Colorado tick fever,CTF)是由科罗拉多病毒引起的,经蜱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也称山林热和山林蜱热。春夏多见,临床上类似感冒样症状,以发热、头痛、背痛、双峰热持续1周,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病原体因在科罗拉多首先发现,又是蜱传播的,故名科罗拉多蜱传热。

【病原学】 科罗拉多病毒(Coltivirus)为双股RNA病毒,归呼肠孤病毒科的其中一个属。病毒由微密核心和双层衣壳组成,病毒核酸由12个片段的双链RNA组成,由于该病毒外层包膜含脂蛋白,故对酸和乙醚敏感。

【流行病学】

1.感染源和宿主 若虫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要宿主,已从13种啮齿动物分离出病毒,还发现野兔、豪猪和牛带毒。将病毒接种新生小鼠、地鼠、金花鼠、鹿鼠、仓鼠、松鼠、罗猴、豪猪可产生毒血症死亡。成虫以大型哺乳动物作为宿主,如鹿、人。

2.传播途径 安德逊革蜱也称洛矶山森林蜱,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人类感染是由于受病毒感染的成蜱叮咬而致,也有报道可经输血而传播。

3.易感人群 年轻男性因户外活动多,发病率高,高危人群包括露营者、护林员、打猎者、电话查线员等。无症状感染者少,感染后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但也有实验感染致两次发病的报告。

4.流行特征

(1)地区性:全球已发现有此病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和中国,这些国家都发现有人和动物感染。

(2)季节性: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3~11月均有患者出现,但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与成虫蜱活动的高峰时期相一致。

【发病机制】 患者在被蜱叮咬的部位可见肉芽肿样原发病灶,皮疹的主要病变为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和小静脉的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和蜕变,发生血管栓塞,在血管栓塞周围有单核和浆细胞浸润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潜伏期是3~7d。

突起畏寒、高热(39℃以上),伴有肌肉和关节痛、头痛、嗜睡、眼眶痛、畏光和畏食,其他症状有咽痛,恶心,腹泻、便秘等。50%病例呈双波热,于发病2~3d后体温降至正常,上述症状消退,但1~2d后体温再度上升,症状复现且较初期更重,第2次发热持续2~4d后症状消退但软弱乏力,1~2周或以后方可改善。部分病例仅有1次发热,也有发热3次的。肌痛以背部及双腿最明显,病初2~3d体检可见面部结膜及咽部潮红,淋巴结肿不明显,偶有脾大,可见皮疹,为斑疹或斑丘疹,分布全身,有时四肢可见瘀点,少数患者可有无菌性脑膜炎或脑炎,表现为颈项强直、意识障碍及出血脑脊液改变等。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及骨髓象 呈现严重的白细胞减少是该病的特点。在第2次发热起始时白细胞减至最低水平,可出现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可有血小板减少。骨髓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系统成熟障碍。

2.病毒分离 病程第1周即可从血液、红细胞、网状细胞及骨髓中分离出科罗拉多病毒,病程第2~3周阳性率最高。

3.血清学检查 包括血凝抑制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中和抗体法等。

【诊断】

1.临床诊断 在病前3~7d有流行区旅居史的患者,应考虑该病。尤其有2次发热过程及白细胞减少者更有助于该病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取患者全血或血清接种乳鼠,分离病毒可以确诊;取患者血涂片以直接免疫荧光法染色,在红细胞中查出病毒可早期诊断;取双份血清做中和抗体及补体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升高者亦可确诊。

【治疗】 该病无特效治疗,以对症施治为主。急性期主要抗病毒治疗,可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干扰素、大剂量维生素C等,对症如降低颅压、止惊、退热、护脑等。恢复期以康复促进功能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