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发性肋骨骨折骨痂形成

多发性肋骨骨折骨痂形成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单纯性骨囊肿的病变腔内以液体充填,四壁为薄的壳膜。单纯性骨囊肿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少出现症状,大部分患者多因外伤造成病理性骨折后产生局部肿痛、肿胀、压痛、不能活动等骨折表现而发现。单纯性骨囊肿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骺板生长缺陷或静脉血流阻塞均为可能的病因,但多认为与创伤后的反应有关。偶尔在年龄较大的患者单纯性骨囊肿可表现为实性结构。骨囊肿以手术治疗为主。对病理性骨折,按骨折治疗原则治疗。

单纯性骨囊肿(simplebonecyst)的骨囊肿为骨的瘤样病变,又名孤立性骨囊肿、单房性骨囊肿、幼年性骨囊肿、特发性骨囊肿。多为单房性,内容物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液体。囊壁为一层纤维包膜,囊内为黄色或褐色液体。多数骨囊肿并无临床症状,往往在发生病理性骨折时才被发现。骨囊肿较小者可因骨折后骨痂而消失;囊肿较大者也可因之缩小;偶尔可因血肿骨化而消失。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单纯性骨囊肿的病变腔内以液体充填,四壁为薄的壳膜。单纯性骨囊肿常发生于5-15岁的儿童,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约为2∶1。病变部位多在长骨的干骺端。最常见部位为肱骨近端,其次为股骨近端。活动性(相对具有侵袭性的)骨囊肿靠近骨骺区,随着儿童年龄增长,病灶会逐渐远离骨骺,成为非活动性。在年龄超过17岁的患者,病变会在非长管骨发生,如跟骨、骨盆等。

单纯性骨囊肿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少出现症状,大部分患者多因外伤造成病理性骨折后产生局部肿痛、肿胀、压痛、不能活动等骨折表现而发现。少数病例表现为局部包块或骨增粗,关节活动多正常,肌肉可轻度萎缩。发生在下肢的患者,偶有跛行。一般来讲,骨囊肿均需手术治疗,手术最好在骨骺愈合施行,目的是减少复发的机会。骨囊肿偶有恶变为肉瘤的可能。骨囊肿极少发生于颈椎。本病多发于长管骨骨端,好发于20岁的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

一、病 因

单纯性骨囊肿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骺板生长缺陷或静脉血流阻塞均为可能的病因,但多认为与创伤后的反应有关。最流行的发生学理论认为局部静脉回流障碍,导致压力升高,造成局部反应性的骨吸收。

有学者认为骨囊肿是由于骨内血管末梢阻塞,血液淤滞所致;也有认为本病系某种肿瘤、炎症组织的退行性变,其生长、代谢阻碍的结果或与骨发育异常有关;也有认为可能系外伤出血形成局限性包囊,进而局部吸收骨化而成。

二、病 理

囊腔内液体多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囊肿内表面衬覆薄膜并为骨嵴所分隔,有时可见部分间隔。少数情况下,切除的标本为白色薄膜样碎片,这可能就是衬覆于囊内壁骨嵴间的薄膜。

囊内壁和间隔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有时可有灶性反应性新生骨、含铁血黄素和散在的巨细胞。纤维蛋白沉积常见,部分可发生矿化,形态类似于牙骨质。有时骨折后形成的骨痂可成为突出的组织学特征。偶尔在年龄较大的患者单纯性骨囊肿可表现为实性结构。

骨折发生时,常伴血肿,肉芽增生,钙化成分,并可见巨细胞,易造成误诊。

三、诊 断

骨囊肿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摄片,一般可确诊,无需特需检查。

(一)临床表现

男性多发,男女之比为3∶1。约85%的患者<20岁,多见于5-15岁儿童。常为单发,偶为多发。长骨多发,90%发生于股骨近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随着年龄增长,囊肿逐渐向骨干方向移动,骨盆和跟骨为年龄较大者的好发部位。

一般无明显症状,仅有隐痛、间歇性不适或劳累后出现酸痛。80%患者有外伤史,多数因病理性骨折,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而就诊,经X线摄片才发现此病。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有经验的骨肿瘤医师仅凭X线平片就可以做出骨囊肿的临床诊断。X线检查显示为界限清楚的干骺-骨干的透亮区域,呈圆形、卵圆形或柱形,沿长骨纵轴发展,可扩展至骺板,骨膨胀不明显。由于囊肿呈膨胀性生长,造成骨皮质不规则变薄,边缘硬化非常薄或没有。病灶非偏心性,也不破坏骨外壳,更不会突破骨质形成骨膜外反应骨,除非是在病理性骨折后的愈合期。合并病理性骨折时,骨碎片向囊内移位,表现为“落叶征”或“碎片陷落征”(fallenleaf sign or fallenfragment sign),有助于鉴别。腔内可有部分或完整的间隔,呈假分叶状表现,囊肿可有骨嵴假象。

2.CT扫描 当病灶发生在骨盆,CT扫描对病灶部位及囊肿形态的判断有价值。骨囊肿一般多呈圆形、卵圆形低密度骨质缺损,边缘清晰,无硬化。局部骨皮质变薄呈囊性膨胀。少数囊肿内可见骨性间隔,呈多房改变。骨囊肿内的CT值多为水样密度,有出血时密度可升高。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

3.MRI检查 MRI检查病灶于T1WI上多呈低或中等均匀信号,T2WI呈明显均匀高信号。MRI可以明确囊内富含的液性成分,发生骨折时可为血性液体。若囊液内有出血或含胶样物质则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少数呈多房改变时T2WI上可见低信号纤维间隔。病灶周边骨壳呈圆圈样低信号,一般完整,边缘清晰。局部骨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病理性骨折后,可见“骨片陷落”征,此征在T2WI上显示较清晰,即在高信号的囊液中见低信号的骨片线条影。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

4.骨ECT扫描骨 ECT扫描表现为外周薄的浓集而中央病灶冷区。

(三)鉴别诊断

1.骨巨细胞瘤 多见于20岁以上者,好发于骨端而非干骺端,病变区膨胀更明显,膨胀方向呈横形,肿瘤内实性部分有强化。

2.动脉瘤性骨囊肿 膨胀明显,病变偏心发展,病灶内有骨嵴形成,液气液平面较常见,囊变区之间实质部分可钙化或骨化。

四、治 疗

骨囊肿可自愈,特别是骨折后,有时病理性骨折的自然愈合也能解决骨囊肿自身病灶,囊可被新生骨填塞。若骨折愈合后,仍残留囊肿,则应做手术。

骨囊肿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完全切除病灶,骨连续性损失太大,所以手术普遍采用刮除病灶及植骨。因为残留囊壁是囊肿复发的主要原因,术中需彻底刮除囊壁上的纤维包膜,以防复发。对病理性骨折,按骨折治疗原则治疗。

对于儿童患者,可试用甲泼尼龙注入骨囊肿腔内。药量按囊肿的大小和儿童的年龄而定。一般用40~200mg,2个月1次,最多可注射7次,平均为2~3次即可。注射治疗后,可恢复正常骨结构。另外,在手术治疗时,谨防损伤病灶附近的骨骺,以免影响骨生长。

五、预 后

10%~20%的病例可以复发,特别是在儿童。病理性骨折导致的受累骨生长抑制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也可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