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腕骨间关节

腕骨间关节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其他腕骨较稳固,又由于致伤外力不大,而很少发生错骨缝。此外,正位X线片上正常月骨显示近似为四方形,而微小移位的月骨显示近似为三角形,但不能确定微小移位的具体方向。反之,腕骨间关节错骨缝以伸腕和尺偏时疼痛和功能明显受限。除此之外,X线片也有鉴别的可能。

【病因病机】

腕骨间关节,包括近侧列腕骨间关节(即由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相互构成的关节),远侧列腕骨间关节(即由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相互构成的关节),以及腕横关节(即近侧列腕骨与远侧列腕骨之间形成的关节)。整个腕骨间的活动,都是以头状骨、月骨间关节为中心和枢纽的,但在它们构成的球窝关节里,月骨的窝形关节面很浅,关节囊韧带又松弛,尤其是月骨的上下面和两个侧面都是关节软骨面,只在前后角有韧带加固,所以脱位多发生于此。同理,错骨缝也多发生在月骨和头状骨之间。

当手尺偏、背伸位跌倒或被强力扭转时,月骨有可能发生后角向掌侧、前角向背侧的轻微旋转移位,或者头状骨略向背侧错移的这两种形式的错骨缝。因为其他腕骨较稳固,又由于致伤外力不大,而很少发生错骨缝。

【诊断与鉴别】

1.有手尺偏、背伸位跌伤或被强力扭转的外伤史。素有腕部劳损的患者,有时仅受扭、闪、抻、拉,也可发生。

2.腕部不同程度肿胀与疼痛,压痛局限在腕背侧或掌侧,相当于第3掌骨基底近端的头状骨或月骨处。

3.主、被动活动腕部时,关节内有涩滞不吻合的摩擦声或感觉,并伴有疼痛,背伸和尺偏时轻度受限。

4.握力与端提力均较健侧减弱。

5.仔细触摸并与健侧对比,可觉头状骨与月骨背侧紊乱,头状骨略高凸、月骨略低凹。此法只能确定有错骨缝发生,但不能分辨是头状骨背移,还是月骨前旋。

6. X线片一般不能显示错骨缝的轻微错移,但叠比观察患侧、健侧侧位X线片时,或可测出。主要表现是:月骨后缘向掌侧旋转、前缘向背侧旋转,桡、月关节后侧间隙略有增宽,月骨窝状关节面略向掌侧倾倒(月骨前旋),或者头状骨稍向背侧错移(头状骨后移)。

此外,正位X线片上正常月骨显示近似为四方形,而微小移位的月骨显示近似为三角形,但不能确定微小移位的具体方向。

7.本症有时与儿童肘关节肱桡部错骨缝或肩肱关节嵌夹型错骨缝并发,如确诊为上述二症,复位又确系成功,但患肢仍不能拿物,应考虑是否并发此症,并按此症整复。

8.应与桡腕关节错骨缝鉴别,该症在头、月关节处无紊乱表现,而且以屈腕和桡偏时疼痛和功能明显受限。反之,腕骨间关节错骨缝以伸腕和尺偏时疼痛和功能明显受限。除此之外,X线片也有鉴别的可能。

9.也应与腕部创伤性滑膜炎鉴别,主要通过该症有关节积液的波动感,以及各方向而不只是背伸和尺偏疼痛,并加大活动范围时受限等特点,可以互相鉴别。

【治疗】

1.术前处理 与桡腕错骨缝术前处理同。

2.复位手法 患者坐位,展肩屈肘,前臂旋前、手心向地,助手握患前臂近端做反牵引。术者与患者面对,双手握患腕,两拇指叠压患腕背侧的头状骨处,屈曲的两示指叠顶患腕掌侧的月骨处。先沿患前臂纵轴向远侧牵引,并略加回旋转动及上、下、左、右晃动。

头状骨向背侧错移者,于牵引旋动中突然改变方向,将患腕掌屈,随即背伸,同时两拇指用力下压,见图4-30。

图4-30 背移型腕骨间错骨缝复位手法

月骨向腕掌侧旋转移位者,复位方法与背移型类同,只是需于牵引旋动中突然将患腕背伸,随即掌屈,同时两示指用力向上顶,见图4-31。

图4-31 掌移型腕骨间错骨缝复位手法

在压、顶时,常可闻“咯吱”声响或觉腕骨略有移动,若高凸复平,活动时腕关节内滑利、已无涩滞声响,则表示复位成功,详细分解动作,见图4- 32。

图4-32 腕骨间错骨缝复位手法

3.术后处理 所有病例均需用布带环绕患腕数层固定1周,肿胀明显者尚需另用“骨科药膏”局部外敷,直至消退。

【讨论】

1.桡腕错骨缝与腕骨间错骨缝复位手法的异同 两种复位手法都是利用牵引和旋动加大关节间隙、以减缓肌肉抗阻,但改变方向的目的不同。桡腕错骨缝的改变方向是先将8块腕骨一起置于与错移相反的方向,然后突然顿挫,利用抖甩之力复骨归原。如腕骨向尺侧错移,先将患腕桡偏,再突然向尺偏方向顿挫,这一抖动之力将桡骨甩向尺侧,同时将腕骨带向桡侧而复位。腕骨间错骨缝复位手法中的改变方向,是为了加大错出那一侧的关节间隙,而在再改变方向时,顺势将移出之骨压入或顶回原位。如向背侧错移,先将患腕掌屈,以加大头、月关节背侧的间隙,然后突然将患腕背伸,两拇指顺势下压,将突出的头状骨复位。

为此,桡腕错骨缝复位手法要强调顿挫时的抖甩,特别要掌握好时机,否则不容易成功。至于腕骨间错骨缝复位手法,则强调下压或上顶之力,要掌握好第2次改变方向和下压或上顶的配合,只有二者之力能准确地使到一瞬间,方能顺利复位。

2.对“跃鱼法”的分析 由日本学者二宫献彦可编著的《中国接骨图说》一书的正骨图解中,有名为“跃鱼法”的正骨手法,“使患者正立,而覆患手。医对立其前侧右手,上大拇指、下四指,把住患手四指中节。仰左手,上大拇指、下四指,挟其腕骨不缓不紧。乘势而右旋拽伸之,登时以所挟腕骨之大拇指,推聚皮肉于腕骨上,则腕前筋脉为之不挛急,令骨节易运转。而转大拇指,推入阳池穴陷处,其运转也,要以夹腕骨手冲上,以握四指手曳下,左右有引诀于上下之意,而骨节宽容焉。”

按针灸取穴,“阳池”在环指直上到手腕,指总伸肌腱尺侧的凹窝,相当于尺侧腕骨,故“鱼跃法”适合于尺侧腕骨向背侧移位的错骨缝和半脱位。其法是:先牵拉、旋转,同时将局部的软组织推向近端,以解除痉挛;然后在保持牵拉的作用下,推压尺侧腕骨向掌侧复位。强调牵拉的作用是使骨节宽容张开,以易运转,这与现代复位手法的要领是一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