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破学术凝固性板块,建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

打破学术凝固性板块,建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存在,才可以保证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的可持续发展。从总体来说,跨学科的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正处于一个形成的过程中,这与中国其他学术领域的发展应该说是大体同步的。文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人文科学各学科的纵深发展和相互沟通,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氛围的进一步改善。
打破学术凝固性板块,建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二、打破学术凝固性板块,建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

所谓的学术共同体,就是我们常说的圈子。跨组织间出现的学术共同体,如高校教师自发形成的学术沙龙,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的学术力量聚合,校内外或校际间的学术思想交流研讨,无论其学术平台规模大小,那种志同道合的共同体的氛围,都使参与者愿意贡献自己的知识储备,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拓展。目前,跨组织的学术共同体大多是同一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的学术会聚还不太多见,在因为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既有团队内部的知识、思维模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叉障碍,也存在外部环境的体制、机制、激励和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制约。

跨学科会聚的本质是以人为载体的不同学科的知识、组织、思维模式、价值观的会聚。作为一个学术社区、学术联邦,这样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而且学术共同体的意义也必得在一个独立的知识阶层的基础上才可以产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术独立是能否进行知识创新的关键。只有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存在,才可以保证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在同一个学术共同体内,相互之间研究内容相同,研究方法相近,交流又很充分,就造成这个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的每一步研究都建立在其他成员的研究基础之上,这样的研究结果不仅在形式上有对已有研究的综述和引文,而且是建立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知识和学术积累。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相互借鉴、共同研究、基于已有研究积累并不断良性发展的研究体制,最终打通研究的学科、地区和部门界限,形成不同学科、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研究观点的对话与积累。

学术共同体存在的首要条件是非功利的、为学术而学术的自由空间。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的创造需要自由的空间,事实上,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创造出来之前,它还无法被明确指认,更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所以需要一个不以利益为前提的学术共同体的包容和支持。此外,学术的探讨需要共同的交流和表达的空间,虽然学者们都很有个性,但是他们也需要共同讨论和共同争论,学术共同体就是创造一个不同专业背景交流思想和经验的场景,提供这样的一个言论环境。学术共同体内的成员之间是一种纯粹的知识的关系。最后,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创造出来是否有价值,其学术含量的真假与轻重,只有靠学术共同体来检测和评价,除了学术本身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评价学术,尽管有时候评价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也不能靠外在的评价。学术共同体可以起到抵御外界的批评和污染、维护学术的尊严和纯净的作用。

如何组织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学术共同体,我认为有以下途径:一是搭建学术平台,加强对于跨学科高层论坛这样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平台的支持力度,促进多学科之间的广泛交流,以利于不同学科学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砥砺;二是鼓励利用项目组建多学科、多机构专家合作的开放式研究团队,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社科基金的项目遴选可将多机构、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作为标准之一;三是设立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奖项予以鼓励,以示这是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国家支持方向;四是综合学术机构选择学术前沿方向,组成一批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梯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持续进行合作研究,着眼于长远的学术发展;五是有影响力的重要学术期刊比较经常地组织跨学科对话,加强思想碰撞,制造学术前沿问题,吸引跨学科的学术会聚;六是通过学术网站建立信息交换平台,使研究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前沿研究状态,避免个人视野的局限,并聚集学术人气,团结一批高水平研究队伍。

从总体来说,跨学科的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正处于一个形成的过程中,这与中国其他学术领域的发展应该说是大体同步的。文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人文科学各学科的纵深发展和相互沟通,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氛围的进一步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