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小板减少用激素治疗原理

血小板减少用激素治疗原理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少数有预防接种史,使机体产生了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使血小板易于破坏,寿命缩短,导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多在正常范围内,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1.肾上腺皮质激素 减少出血、减低免疫反应。目前主张发病在1个月以内,病情属重症者应用激素。泼尼松:60mg/,或2mg/kg,分2~3次口服。一般用3周左右,最长不超过4周,应逐渐减量停药。

【概述】 病因尚不清楚。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少数有预防接种史,使机体产生了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使血小板易于破坏,寿命缩短,导致血小板减少。

【临床表现】

1.症状 多见于2~8岁小儿,起病急,临床表现为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可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少数有消化道出血及肉眼血尿。偶发颅内出血。

2.体征 皮肤多为针尖大小的皮肤出血点,或者是紫癜和瘀斑,以四肢多见,分布不均。瘀斑多见于易于磕碰的地方。

3.辅助检查

(1)血象:血小板计数常<20×109/L,出血多时可有贫血。白细胞多在正常范围内,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

(2)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胞体大小不一,常有空泡形成颗粒减少。

(3)血小板抗体IgG检测:抗体明显升高。

(4)束臂试验:阳性。

【应鉴别的疾病】 注意与白血病、流感、败血症、伤寒及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急性出血期宜住院治疗,避免外伤,卧床休息。

2.药物治疗原则 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输血小板和红细胞及脾切除。

处  方

1.肾上腺皮质激素 减少出血、减低免疫反应。目前主张发病在1个月以内,病情属重症者应用激素。用药原则为早期、大量、短程。泼尼松:60mg/(m2·d),或2mg/kg,分2~3次口服。或氢化可的松400mg/(m2·d),分2~3次静脉滴注。一般用3周左右,最长不超过4周,应逐渐减量停药。

2.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0.4g/(kg·d),连用5d。

3.免疫抑制药 激素无效者可试用。长春新碱:1.5~2mg/m2(最大剂量每次2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每周1次静脉滴注,4~6周为1个疗程。

4.脾切除 用于长期或间断重度出血,各种药物治疗无效,需要大剂量激素长期维持止血,病程在1年以上者;中度出血病程在3年以上者;年龄5岁以后。

【注意事项】 小儿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需十分慎重,因激素可抑制患儿的生长和发育,如确有必要长期使用,应采用短效(如可的松)或中效制剂(如泼尼松),避免使用长效制剂(如地塞米松)。

(陶 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