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温扶元阳为主旨

以温扶元阳为主旨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温”,就是温扶以元阳为主的阳气,促使机体元气通达,血脉和畅,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方法。因此,辨治心脑病,重视扶阳,以温阳为主导来遣方用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由此可见,古医家早已认识到了以阳气为主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无比重要性。

“温”,就是温扶以元阳为主的阳气,促使机体元气通达,血脉和畅,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方法。扶阳通脉心法就是以元阳为主的阳气为基础的。

阳气,是天地自然和谐变化及万物生长化收藏的主动力,也是人体生命功能动力和能量的源泉。

人的五脏各有自己不同的阳气,而真正决定着人体生命整体功能和进程的这个阳气,就是元阳、真阳,亦即肾的阳气。元阳对于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行是极为重要的,生命的过程,就是在元阳的主导、激发、调控下,不停地积聚和转化能量的过程,人身一切阳气皆是在元阳的主宰下发挥各自的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说:“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这里所指的“阴气”,实际上就是人体的肾阳,因肾阳之气潜藏在体内不易被察觉,相对于体表易于被察觉的阳气而言,就被称作阴气,一般来说,人到了中年以后,元阳就逐渐趋于虚耗递减的状态,阳气亏损则生命功能的动力不足,气血循行障碍,易于罹患心脑血管病等急慢性病变。因此,辨治心脑病,重视扶阳,以温阳为主导来遣方用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人身以元阳为主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肾阳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生命的进程,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对阳气的重要作用有一系列精辟的阐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由此可见,古医家早已认识到了以阳气为主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无比重要性。

明代张景岳,将人身之阳气与天上的太阳相提并论,视肾阳为人身之宝,如他在《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中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这就是说,肾中一息真阳为人体五脏六腑的正常工作提供原动力,因此把肾阳喻为人体内的太阳,可见其重阳的理念也非同一般。

《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地运行离不开太阳的能量,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亦离不开以元阳为主的阳气的温养和气化,血在经脉中运行而濡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须臾离不开阳气的激发和推动。

天空中的太阳是温热的,故古有“离照当空,阴霾自化”之说,而人身之阳气也是温热的,阳气充沛振奋,可使体内阴凝寒邪尽消。所以说,气得阳则达,血得阳则旺,脉得阳则畅,瘀得阳则祛,痰得阳则化。所以,机体的“阳”无时无刻都在发挥着温煦、激活和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作用。

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之精髓就是处处以顾护阳气为要的,《伤寒论》以风寒伤阳为立论之本,创六经辨证,全书贯穿了以阳气为重的经旨。

后世医家深知《伤寒论》之精要,并将六经的理法方药圆通运用于临床各科者,首推清末伤寒大家郑饮安,其临证特别强调真阳气机在六经辨治中的重要性,治病立法,首重扶阳,其在《医理真传》中有一著名的坎卦诗:“天施地润水才通,一气含三造化工,万物根基从此立,生生化化沐时中。”并解曰:“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身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必扶阳抑阴也……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廓朗自然上下安,无偏盛也。”由此可以尽知郑氏治病注重真阳的基本思想。

凡此重阳的学术思想对笔者颇有启迪,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临证辨治,重视扶阳是非常重要的。在生理上,人体之生命功能活动,全靠一息真阳激发,气机之升降出入,全凭一团真火推动;在病理上,外感内伤等诸因素若耗损阳气,皆可致阴阳失和,气机失调,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所以,治病注重扶阳,就是抓住了根本,诚如宋代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所谓:“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在阳所在也”,所以说在临床上,对于心脑病等慢性疑难病症(证),以温通扶阳为治,常可提升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