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抗原循胞质溶胶途径(cytosol pathway)被提呈,上述提呈过程受MHCⅠ类分子限制,故亦称MHCⅠ类分子途径。由于所有有核细胞均表达MHCⅠ类分子,因此,所有有核细胞均具有通过MHCⅠ类分子途径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的能力。
(一)TAP依赖机制
内源性蛋白被某些胞质蛋白酶降解,所形成的短肽通过位于内质网膜表面的TAP转运入内质网腔,与腔内MHCⅠ类分子结合,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表面。
1.蛋白质抗原的降解 胞质溶胶中蛋白酶体(proteasome)在内源性抗原的降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蛋白酶体是28个亚单位组成的大分子蛋白水解酶复合体,为中空(孔径为1~2nm)的圆柱体结构,由一个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酶体核心和多种相关因子[如ATP酶和切割泛素(ubiquitin)的多肽酶]组成。具有酶活性的蛋白酶体核心包括两种蛋白酶体β亚单位(proteasome submit beta type,PSMB)PSMB8、PSMB9和蛋白酶体激活物28(proteasome activator28,PA28),三者协同作用使抗原被裂解形成5~15个氨基酸大小的肽段。
2.抗原多肽的转运 内源性抗原肽水解片段首先以ATP依赖性方式与胞质溶胶中的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结合,继而转运至ER膜表面,借助ER表面的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TAP)转运至ER腔内。
(1)TAP是一种由两种亚单位(TAP1、TAP2)组成的异二聚体,属非经典HLAⅡ类基因,可以ATP依赖性方式,选择性将肽段从胞质转运至ER中。与MHCⅠ类分子肽结合槽最佳匹配的肽分子(一般含8~10个残基)和TAP亲和力最高,转运效率也最高。
(2)TAP不仅能转运适宜与MHCⅠ类分子结合的肽分子(含8~10个氨基酸),也能转运较短或较长的多肽分子(含9~12个氨基酸),故抗原肽分子须经胞质溶胶及ER中多种外肽酶依次修剪,直至适合MHCⅠ类分子的肽结合槽。ER腔中的gp96具有蛋白酶活性和ATP酶活性,可能对肽段发挥主动修剪作用,促进其与MHCⅠ类分子结合。
3.MHCⅠ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 新合成的MHCⅠα链进入ER与钙连接蛋白结合,后者使Ⅰ类分子在ER中维持部分折叠,继而与新合成的β2微球蛋白组装成完整的Ⅰ类分子。
4.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形成 新合成的MHCⅠ类分子通过TAP相关蛋白与TAP相连,当抗原肽借助TAP转运至ER,可与MHCⅠ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表面。TAP相关蛋白(TAP1/2-associated protein,TAP-A,即tapasin)是分布于内质网中的IgSF成员,其在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中发挥如下作用。
(1)使TAP分子与Ⅰ类重链结合。
(2)保持TAP1/TAP2复合物稳定性或促进TAP表达。
(3)增加Ⅰ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种类与数量,并增强Ⅰ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的稳定性。tapasin缺陷的个体,因细胞膜表面Ⅰ类分子表达受阻,可发生Ⅰ型裸淋巴细胞综合征(typeⅠbare lymphocyte syndrome,BLS)。
(二)TAP非依赖机制
某些胞膜蛋白或内源性抗原、部分进入胞质的外源蛋白以及部分在内质网腔合成的蛋白,可循TAP非依赖性途径被处理。在ER或其他相关小室中,抗原经蛋白酶降解并被修饰,形成的抗原肽循TAP依赖机制,在ER中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和转运。
综上所述,内源性抗原提呈的基本过程是:内源性抗原在胞质中被蛋白酶降解,在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参与下,水解形成的肽段借助TAP转运至内质网(ER)腔内,由gp96直接提交或修剪后提交给新合成的Ⅰ类分子,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再转运至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的TCR识别(图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