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相心境障碍人格异常对预后的影响

双相心境障碍人格异常对预后的影响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者们对该类心境障碍认知功能和人格障碍认识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结局较差的双相心境障碍病例为数不少。另一方面,多数研究证实双相心境障碍的结局比单相心境障碍的差,而在这类人群中,性格孤僻、胆小、缺乏自信和不善交际的患者结局较差。总的来说,双相心境障碍患者的预后固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人格特质对其预后的影响还需要做更为广泛的研究。

在Kraepelin提出躁狂抑郁症诊断的描述后,一种认为心境障碍的结局较好,其间歇期完全正常,这种观点在国内外临床上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者们对该类心境障碍认知功能和人格障碍认识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结局较差的双相心境障碍病例为数不少。Goodwin等(1990)在《躁狂抑郁症》中提到,混合状态的存在至少比非抑郁性躁狂和单纯性躁狂严重,它常伴有明显的焦虑、迟钝、敌意、躯体化、认知损伤、更多的抑郁症状、自杀危险性大、治疗困难等,上述的这些因素对患者间歇期、乃至康复后的人格都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决定了这类患者难以获得良好的预后。Tohen等(1990)也发现双相心境障碍患者4年随访中72%复发,其中51%于出院后1年复发,同时伴随着较高的早住院率和自杀率,应加强预防。然而,由于双相心境障碍患者存在本文之前提到过的多种人格特质,不随躁狂或抑郁阶段发作和间歇期的交替而改变,所以预后质量很难在短时期内有显著的改善。

在对双相心境障碍患者预后效度的研究中,其对结局的评定包括以下多种方法:死亡率、疾病缓解期或循环期的长短、对治疗的反应和缓解期所能达到的功能水平。Tsuang(1979)等在一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中发现,基于双相心境障碍患者的情感状况或异常的人格特质,28%的患者职业状况评估一般或差,26%的患者婚姻状况评估一般或差,27%的患者居住状况评估一般或差。Coryell等(1993)报道在一组症状缓解2年以上的患者中心理社会功能受损明显,并将其描述为“心境性精神障碍的功能受损是如此惊人的严重、持久与普遍”。另一方面,多数研究证实双相心境障碍的结局比单相心境障碍的差,而在这类人群中,性格孤僻、胆小、缺乏自信和不善交际的患者结局较差。

我国也有很多研究者对心境障碍患者的结局和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侯钢等(1997)以心境障碍患者病情转归、社会适应功能及其结局状况为指标,对其进行了出院后的随访调查,结果显示抑郁不典型、内向的患者的结局较差,同时病情频繁发作、缺乏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刺激强、年龄大等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双相心境障碍患者的预后固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人格特质对其预后的影响还需要做更为广泛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