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感症状的治疗

情感症状的治疗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社会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复杂而紧密,其中又有许多地方尚存争议,如患者的情感症状与高血压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情感症状的治疗对高血压患者是否有意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在我国尚缺少这方面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因此从身心医学的角度来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前途的。

情感症状的治疗和血压的关系是目前无法明确回答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支持情感症状和高血压相关,但问题是对情感症状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干预是否能降低病人发展为高血压的风险。迄今为止,关于心理治疗对血压影响的研究较多,经历了长期的方法多样的研究过程,但是现实面临的问题与早期研究有本质的区别。从生理学角度讲,慢性疾病发病后的干预治疗比预防的效果更好,比如,冠心病治疗在过去20年取得很大成绩,极大地降低了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而不是真正去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同样地,为了维持血压在一个健康水平,高血压患者最需要的是个体化的终身服药方案。期望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短期(8~12周)减轻压力,减轻愤怒和抑郁,达到持久降压是不现实的,但是,最近的一些随机临床试验资料提示,为有需要的病人制定个体化的心理学治疗或压力控制治疗也能相对持久地降低血压(收缩压降低>10mmHg)。

另有一些实验模型证实,采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治疗可以改变应激造成的血压升高,殷莉等发现贝那普利与帕罗西汀合用的降压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贝那普利,HAMA、HAMD量表评分下降的程度也大于单用贝那普利,且评分变化与血压变化呈正相关。对有惊恐发作的自发性高血压小鼠给予抗焦虑药阿普唑仑2mg/(kg·d),也能相对地使血压下降。

高血压的治疗方案是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除了终身的药物治疗,也需要考虑心理行为治疗。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应激、消除应激原虽然是理想的措施,多数情况下只是理论意义而已,更为有效可行的途径是改变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尽量避免或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心理社会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复杂而紧密,其中又有许多地方尚存争议,如患者的情感症状与高血压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高血压发病的介导机制到底是什么?抗抑郁焦虑药物合并应用后加强降压作用是何机制?情感症状的治疗对高血压患者是否有意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在我国尚缺少这方面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因此从身心医学的角度来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前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