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柏庐先生的交游圈

朱柏庐先生的交游圈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柏庐先生的交游圈王广成中国历来重视交友之道,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朋友是以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为基础的,还可以互相学习和促进。在昆山寓居时,与昆山有志行的葛芝、朱柏庐先生等交往。先生在回信中提议凡是触犯忌讳的文章另为一册。杨廷枢,复社人称杨维斗先生,被清军杀害于吴江芦墟泗洲寺。他在《朱柏庐先生传》中说,他在昆山的知己有两个人,一是归庄,一是朱柏庐先生。朱柏庐先生与他是知交好友,两人时常往来。
朱柏庐先生的交游圈_思路: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选

朱柏庐先生的交游圈

王广成

中国历来重视交友之道,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朋友是以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为基础的,还可以互相学习和促进。昆山叶沄在《子兆兄墓志铭》中说:“吾吴前明之际,士人多敦友道而淡族属,以族属疏则等同路人,不若友道之同方同术者,可久要也。”这种重视朋友疏远同族的交友之道对于朱柏庐先生很有影响。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先生是明朝遗民,因此决定了与先生交往的对象绝大多数也是遗民。

一、先生与李映碧的交往

映碧是李清的号,李清(1602—1683),字心水,号映碧。他是扬州兴化人,出生在簪缨世家。高祖李春芳是明朝嘉靖状元、隆庆初年内阁首辅。曾祖李茂材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祖父李思诚,天启年间礼部尚书,曾受魏忠贤陷害而被夺职,至崇祯初年在昭雪平反后未再出仕为官。父亲李长祺厌倦制艺,放弃举业,非常喜爱阅读子史奇书,有时甚至脱掉衣服典质购书,终因秉烛夜读,喀血早死,年仅二十九岁。他后被伯父李长敷抚养长大。李清在天启元年(1621年)考中举人,在崇祯四年(1631年)考中进士。成进士后,被授官宁波府推官,在任时对不少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昭雪。崇祯十年(1637年)被召入北京,擢升刑科给事中,后转为工科左给事中。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李清因奉旨出京而避免被俘。福王即位于南京后,李清任弘光朝工科都给事中,迁大理寺左寺丞,别称廷尉。

南明泓光政权灭亡后,李映碧隐居松江、昆山。在昆山寓居时,与昆山有志行的葛芝、朱柏庐先生等交往。大家在一起宴会、作诗、谈论、喝酒,很是尽兴。后来他迁往高邮,最后隐居家乡枣园。在他离去时,葛芝写了一篇《送李映碧廷尉归昭阳序》。清廷御史中丞蔡士英、大学士徐元文先后奏请清廷重用他,他屡征不去,借口年老多病拒绝出仕,闭门著书,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他平生著述等身,著有:《三垣笔记》、《南渡录》、《南北史合著》、《折狱新语》、《澹宁斋集》等数十种。

李映碧早年就与先生有书信来往,在朱柏庐先生的父亲自杀殉国后,他致书并送厚仪吊唁先生的父亲朱集璜,先生很是感动。

从此,两人的交往更多,李映碧寄来自己所写文目及文章一册,请朱柏庐先生提出意见。先生在回信中提议凡是触犯忌讳的文章另为一册。另外,先生提醒来往书信中的一些内容应该删去。先生还收藏了李映碧的许多著作。在李映碧回到江北后,两人还时常书信来往,仅在《柏庐外集》中就收录了先生给李映碧所写的七封回信。在《愧讷集》中也收录了先生给李映碧所写的三封回信。两者相加共有十封回信。从书信的内容可以看出先生对李映碧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李映碧六十、七十大寿时,作有寿序和诗文为他祝寿。在李映碧去世后,先生作《祭廷尉李映碧先生文》,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赞扬了李映碧的道义大节。

二、先生与杨无咎的交往

杨无咎(1636—1724)字震百,一字震伯,号易亭。他是江苏吴县人,杨廷枢之子,幼年时很颖慧。杨廷枢,复社人称杨维斗先生,被清军杀害于吴江芦墟泗洲寺。杨无咎痛恨自己未跟随父亲死去,杜门隐居数十年。他与徐枋、朱用纯关系密切,三人都因为父亲殉国而死,更加用名节互相砥砺,当时人称“吴中三高士”。杨无咎著有《谭经录》、《三易卦位图说》及《小宛集》等。

杨无咎在朱柏庐先生去世后应先生弟子的请求,先后撰写《朱柏庐先生传》、《朱柏庐先生大学讲义、中庸讲义》的序言等。他在《朱柏庐先生传》中说,他在昆山的知己有两个人,一是归庄,一是朱柏庐先生。

三、先生与葛芝的交往

葛芝(1618—?),原名云芝,字龙仙,一字芝,号卧龙山人,昆山人。他是太常葛锡璠之孙,葛鼐之子,太仓张采的女婿,张溥非常喜爱的学生。明崇祯五年(1632年),他成为诸生,入清后隐居在光福镇邓尉山中,独居一室,摒弃家累,专心求道。著有《卧龙山人集》十四卷,此书在清代被列为四库禁毁书。他平生好理学家言,尤好王阳明先生遗书。明朝灭亡后,他潜心求道,专心以姚江为宗,探求王阳明“致良知”。当时,姚江史子虚、沈求如两先生是“致良知”的正传,葛芝岁渡江前往拜史子虚为老师。

朱柏庐先生与他是知交好友,两人时常往来。有时先生到葛芝的书斋谈论学问,有时葛芝向先生转述他与归庄之间的辩论。

顺治十六年(1659年),先生与葛芝见面,感觉到他思维缜密,知道是终日静坐的功夫所致。先生自愧不如。此年,先生与顾荀若、葛芝、宾之等人一起拜访灵默上人。

顺治十七年,葛芝邀请先生一同前往拜访徐昭法,然后两日一起到姚墅,游览了惊鱼涧、夹石泉、小赤壁。鱼涧有二十株高大的桂树,只是花期已过,然而两人还是乐于在树下婆娑。夹石泉则峻峭的石头插入水中,不能度险而只能观望。赤壁也因为石头没入秋水之中,不能看尽它的胜处。两人又登上七十二峰、阁茶山及潭东山房,先生感叹景色的天然造化,更感慨自己能有葛芝这样的好朋友。

康熙四年(1665年),先生与葛芝、徐昭法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理学辩论。康熙五年,先生生病两个多月,葛芝前来探视,他认为先生因忧思而得病,他劝解说:“天下的事情是水到渠成的,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要过于忧虑。”

四、先生与夏元圭的交往

先生与夏景初的友谊贯穿两个人的一生,两人的相交善始善终。

夏元圭(1592—1680),字景初。他是明末诸生,入清之后隐居起来,精于《易》学,以孝义称于乡里。他性情耿直,是非分明,遇到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总是热心调解,以扬善励俗作为自己的职责。

他和李清一样,也是一位品行高尚的遗民,是朱柏庐先生的同道。两人的交往颇多,夏景初的八十大寿时,先生特地赋诗一首祝寿:“淳风委流波,去去何时复。赖有耆旧存,嶷然立颓俗。家学擅当世,弓冶递相续。早岁经术精,亦曾摧五鹿。剑光欲射斗,虹气还韫椟。青箱老平生,素心媚幽独……犹羡草木姿,欲驻颓龄促。”

此后,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仲冬望日,夏老师把自己的像交给朱用纯,请他帮自己题写像赞。他欣然接过老师的画像,稍微沉思片刻,提笔写下《夏景初先生像赞》。

夏景初去世之后,先生前往吊唁致祭,并写下祭文《祭夏景初先生文》。

五、先生与金孝章的交往

金孝章(1602—1705),名俊明。初名衮,字九章,号耿庵,苏州吴县人。金孝章少从其父官宁夏,骑马打猎,任侠自豪,回到家乡后才开始读书。后来他被补为县学生,数次赴试,不被录取。在明清易代之后,他隐居不仕,以诗、书、画为吴中三绝。

顺治八年(1651年)秋天,金孝章在昆山教授生徒,年五十岁,而当时朱柏庐先生二十五岁。先生与二三志同道合者在顾宗伯的东山别墅为金孝章祝寿。自从他离开昆山后,两人经常书信往来,先生还到苏州拜访他。在金孝章五十九岁时,先生到邓尉山拜访徐昭法,回来的路上,顺便看望他。金孝章容貌和以前一样,走路健步如飞。金孝章的诗文集中,存在着先生与他的酬唱寄答。在金孝章六十大寿的时候,先生因不能前往祝寿,专门为他写了《金孝章先生六十寿序》,另外,还为金孝章的诗集作了序。

六、先生与徐开任的交往

徐开任(1610—1694),字季重,号介石,又号愚谷。他由附监生考入县学,进而考中举人,三次进京考试都没有考中进士。为诸生时他就有文略,平生喜欢收藏图书,收藏的图书近万卷,都是自己亲自标识。明朝灭亡后,隐居太仓,闭门著书。著有《明名臣言行录》九十五卷、《六经通论》八十卷、《愚谷诗文集》八卷、《逸民传》六卷、《愚谷诗稿》等。

有一年正月,朱柏庐先生郑重介绍自己的好友徐开任拜访长洲徐枋。先生与徐开任是金石之交,在他七十岁的时候,先生为之祝寿,作有《徐季重先生七十寿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