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瘫面部神经受损怎么治疗

面瘫面部神经受损怎么治疗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周围性面瘫。肌电图的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面神经损伤程度诊断有帮助。1.面神经麻痹大部分是因为局部受风着凉而起病,有的学者认为面神经分支鼓索神经经过中耳时与大气接触,受凉后缺血变性,并向上逆行影响面神经主干。上述原因造成面神经水肿,髓鞘脱失,严重者有轴突变性。病变日久,面神经管内各神经纤维变性、髓鞘脱失而留下后遗症。

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此病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以20~40岁为多,男性略多,常发生于一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而春秋两季发病较高。大部分病人因局部受风吹着凉而起病,可能为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使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亦属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另一部分病人因病毒、细菌感染,而轴突的髓鞘变性、肿胀、脱失,晚期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少部分病人因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膝状神经节炎而引起。亦有因骨质增生、肿物压迫等致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面神经麻痹者。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亦属一种自身免疫反应。

一、诊断

本病通常呈急性起病,每在睡眠醒来时,或在冷风吹面部后,发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部分病人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乳突区轻度疼痛。检查时可见病人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不能皱眉、蹙额、露齿、鼓颊,口角歪向健侧,病侧鼻唇沟变浅,闭目时眼睑不能闭合,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征。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且常有唾液自口角淌下。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瞬目反射均减弱至消失。肌电图的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面神经损伤程度诊断有帮助。

周围性面瘫根据病变部位及临床特点分4种类型。

(1)单纯性面神经炎占60%~75%,病变在茎乳孔以下部位。临床表现: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2)病变在茎乳孔内,损及鼓索神经及镫骨肌支,临床表现: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听觉过敏。病情较重。

(3)病变在膝状神经节处,损及岩浅大神经,临床表现:泪腺分泌减少,耳甲与乳突区痛,亦可出现耳郭、外耳道疱疹。亨特(Hunt)征占12%,病情重。

(4)面神经核损伤表现为周围性面瘫,脑干CT有病灶,病情重。

根据病情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一般2~3周后开始好转,轻者1~2个月可以恢复,3~6个月大部分可恢复。部分病人不能完全恢复时,常见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如“鳄鱼泪”现象(咀嚼食物伴有患侧流泪)。

二、治疗

1.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认为,脉络空虚而风寒、风热侵袭而致瘀血阻络,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生本病。

(1)辨证论治

①风寒闭阻:主证是感受风寒,口眼歪斜,口角流涎,额纹消失,舌淡苔白,脉弦滑或浮紧。

治疗:温经散寒。方药用牵正散加味。葛根、姜黄、全蝎、虎杖、当归、白僵蚕、柴胡、茯苓、淫羊藿、桂枝、钩藤。

②风热侵袭:主证是感受风热,口眼歪斜,乳突压痛,口角流涎,耳肿耳鸣,口苦便干,发热头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疏风活血。方药用双黄连汤加减。金银花、连翘、黄芩、全蝎、连翘、当归、葛根、白僵蚕、何首乌、钩藤、桂枝、柴胡、茯苓。

③瘀血阻络:主证是病变日久,口眼歪斜,或有面肌萎缩,病侧耳鸣、无泪或多泪,舌麻流涎,舌质紫。

治疗:补肾活血通络。方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桂枝、葛根、全蝎、莪术、姜黄、当归、钩藤、女贞子、白僵蚕、淫羊藿、何首乌。

(2)中药药理分析:本病多因风寒侵袭,血管痉挛或病毒、细菌感染,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及粘连。方中女贞子扶正固表,提高免疫力,桂枝温经扩张面部血管,葛根、当归、姜黄活血改善微循环,姜黄、柴胡、茯苓抗炎减轻水肿。全蝎可以促进乙酰胆碱释放,蝎毒可以直接兴奋骨骼肌,使肌力及肌张力提高。金银花、连翘、虎杖、黄芩清热解毒抗细菌、病毒。病变日久,活血通络,缓解粘连,消除水肿,减轻压迫,减轻神经纤维变性。淫羊藿、何首乌可以促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激素水平,僵蚕生物酶可以改善神经轴突再生的营养,又有促肾上腺皮质功能。

2.针灸治疗

(1)毫针疗法:用远近配穴法。取穴:翳风、牵正、地仓、颊车、丝竹空、颧髎、合谷。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颏唇沟歪加夹承浆;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

操作:进针时宜浅刺或透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日。

翳风穴处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处出颅,此处为治疗面瘫主穴,牵正为面神经出颅后的主干部位,地仓、颊车为其分支支配口轮匝肌,丝竹空、颧髎为其分支,支配眼轮匝肌,现代解剖学研究认为合谷穴的桡神经在脑干处与面神经有联系,因此,针刺合谷穴可以使面神经受到刺激,有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

(2)电针疗法:取穴同毫针。

操作:进针后,连接6~8个穴位,正极连近耳处穴,负极连远耳处穴。早期采用疏波,1周后采用疏密波,以肌肉出现节律性轻度收缩、面部发热为宜。每次约30分钟,适于面瘫早期、中期。

电流沿面神经走行传导,可以产生电场,电场可以使面神经再生,可以使面神经变性得到恢复。

(3)水针疗法:取翳风、牵正、阳白、地仓穴。

操作:用维生素B1100mg、硝酸士的宁1mg,每穴0.5ml,每日1次。适于病变日久,用其他疗法疗效不显著者。但经本法治疗基本恢复时,应停止应用硝酸士的宁,以防造成瘫痪肌抽搐。

士的宁可以兴奋面神经核及其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因而可以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4)温针灸疗法:取翳风、颊车、地仓、牵正、丝竹空穴。

操作:针刺得气后,用5块4cm×4cm见方的硬纸板,中心扎孔,将5块纸板分套在5根针上,再取5节约2cm长的艾条段,分套在5根针柄上,距纸板为3~5cm处,点燃艾条,每次每穴各灸1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日。

温针灸可以使面部皮温升高,血管舒张,血流加速,有利于面神经恢复。

(5)针刺运动区下点:取双侧的运动区下点(相当于大脑中央前回下部皮质脑干束的起点)。

操作:采用28号毫针,局部常规消毒,于运动区下点向下针刺,捻转3分钟。每分钟约200转。每日1次,6次后休息1日。本法对病变日久者较好。

运动区下点是面部高级代表区,针刺产生的电磁场作用于该区,可以兴奋该区,兴奋向下传导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三、讨论

1.面神经麻痹大部分是因为局部受风着凉而起病,有的学者认为面神经分支鼓索神经经过中耳时与大气接触,受凉后缺血变性,并向上逆行影响面神经主干。茎乳孔内狭长的骨性管腔也可产生骨膜炎,造成面神经管狭窄;小部分为病毒、细菌感染,如乳突炎、中耳炎等。上述原因造成面神经水肿,髓鞘脱失,严重者有轴突变性。病变日久,面神经管内各神经纤维变性、髓鞘脱失而留下后遗症。因此,病变初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判定病变的原因,对辨证用药是必需的。病变初期尽早配合激素治疗2周,可以减轻水肿、髓鞘脱失、轴突变性。中药祛风活血药亦有较好的疗效。

2.面瘫第1周,因面神经处于水肿期,针刺疗效不显著。使用激素可减轻水肿,有利于恢复,有炎症者用抗生素,中医解毒活血药。

3.面瘫早期,应用电针有利于面神经的恢复,实验研究证明有利于损伤的面神经恢复功能。

4.面神经形成的穴位是肌门类型的(肌神经进入肌肉的地方称肌门,也称运动点),神经分支都是从外表进入肌肉,面神经在面部肌肉浅表,所以穴位位置浅。故面部穴不宜深刺,电针时,如出现牙关紧闭,或叩齿为针刺过深,刺中咬肌和颞肌,应将针退出,浅刺。

5.临床上掌握面神经各肌支走向,在其肌门处及面神经主干上取穴,将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而面神经的走向与肌纤维方向多为交叉方向。面神经主干走向与翳风、牵正、瞳子髎、丝竹空、迎香、地仓、颊车、夹承浆穴关系较大。穴位分布所在的神经干越粗,其穴位的治疗作用越重要,例如翳风、牵正、颊车穴的疗效高于其他面部穴(图8-3)。

图8-3 面神经干的走行及管内分支

6.面瘫反复发作者,与其所在神经管狭窄有关。因为面神经稍肿胀即受压迫,面神经功能即减弱或消失。

7.临床上有很多面瘫病人,眼睑抬起不好,笔者采用左手捏起眼睑,用20mm针由上向下斜刺入0.3寸,疗效显著。该腧穴名为“提睑”穴。面瘫时下眼睑外翻时,可用20mm毫针针刺下眼睑。

8.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判断:临床上3周左右治愈者多为茎乳孔以外受凉所致的单纯性面神经炎,此类病人局部理疗、热敷、敷用中药膏剂均可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90%的病人可完全恢复。一般患病早期伴有乳突痛者疾病部位较深,病情较重,亨特征者大部分需2~3个月有明显疗效,10%的病人可完全恢复,大部分可留有后遗症,尤其前2周未用激素治疗者。若逾期未恢复者,可做面部肌电图测定,无变性反应者可恢复:呈部分变性反应者,需3~6个月恢复;完全变性反应者,恢复的可能性不大。

9.针刺治疗时病人面部有蚁行感或跳动感时,即表示面瘫开始好转,一般多从额部开始好转。

10.面神经麻痹的后遗症,出现联动征是由于病损后神经纤维再生时长入邻近的属于其他功能的神经细胞管道中所致。而面肌抽搐可能是面神经炎后脱髓鞘性变性所致。早期应用激素,中药治疗可以防止或减少其发生。

11.针刺治疗的时机与疗效的关系:对于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时机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面瘫急性期是否能够针刺治疗。一些医家认为面瘫急性期不宜针刺治疗,尤其不宜强刺激或用电针,认为在面神经炎急性期,神经正处于急性炎症水肿阶段,若用电针连续刺激,会使神经组织水肿加剧,使面神经受到进一步的损害。另有一些医家则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越早越好。认为不仅可以应用针刺和电针,而且是针刺和电针治疗的良好时机,治疗越早治愈率越高,同时疗程也明显缩短,只是需要严格掌握最佳刺激量。

12.后遗症的早期症状和体征:与健侧比较,患侧的眼缝缩小;患侧鼻唇沟加深;在紧闭患侧的眼晴时,口角一起向上向外牵引;在天气寒冷和晨起时,患侧面部有笨拙、收缩或有抽搐感,这时要避免面部的电刺激(包括电诊断),减少面部刺激或更换治疗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