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循环系统问题

循环系统问题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立性低血压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患直立性低血压者约占20%,75岁以上老年人或老年病人中,症状性直立性低血压病人可高达30%~50%。室性早搏可发生于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病,以及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3.预防与护理措施 根据室性早搏规律寻找原因。临床发现情绪紧张常是导致老年人室性早搏发病的主要原因。

(一)下肢水肿的预防与护理

下肢水肿是社区老年人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大多老年人无心脏等器质性疾病,但下肢出现明显的水肿。下肢水肿需要分析病因,首先要鉴别是否因疾病引起的如心力衰竭、深部静脉血栓、低蛋白血症、肿瘤恶病质、黏液性水肿等原因,再考虑如下因素。

1.相关因素 摄入盐过多和重力的作用或体位是常见的主要原因。社区有相当多的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由于长期卧床或坐位,下肢活动少,肌肉的泵作用减弱,使得下肢静脉扩张,静脉血液淤滞或由于静脉瓣受损导致瓣膜闭锁不全,使得毛细血管静脉端血液流体的静脉压升高,而妨碍了液体从组织间隙渗回到血管腔而导致水肿,下肢位置性水肿或重力性水肿以晚上更为明显。

2.预防与护理目标 采取护理措施后下肢水肿症状逐步减轻,恢复正常活动。

3.预防与护理措施

(1)钠盐的摄入以4~5g为宜(心、肾衰竭器质性病除外),应在尊重老年人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与老年人及其家属协商制订逐渐减低钠盐的膳食计划,直至适量。

(2)常换体位,避免坐位时间过长,如伏案写作或打牌、看电视等消遣活动时,应注意1~2h做1次肢体活动,增强肌肉泵的作用,利于静脉血的回流,减轻水肿。

(3)适当、经常运动。家庭中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居室条件,制订适合病人的运动计划(如户内、外活动)并注意劳逸结合。休息时可采取适当将下肢抬高等护理措施,对卧床的病人可制订床上的肢体活动计划。

(二)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与护理

直立性低血压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患直立性低血压者约占20%,75岁以上老年人或老年病人中,症状性直立性低血压病人可高达30%~50%。

1.相关因素

(1)疾病与药物

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障碍)亦可继发脑血管等全身性疾病。

②动脉的老化及硬化的改变。

肾小球小动脉明显的透明样变,维持血压的代谢机制发生障碍。

④窦房结功能减退,心肌老化,心脏应激反应能力减低。

⑤服用某些药物:硝酸酯类、抗高血压药、安定药、抗抑郁药等。

贫血、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也可引起。

(2)其他原因

①老人常可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②长期卧床可并发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敏感降低。

③体位性改变,通常是在病人突然改变体位(由卧到立、由蹲到站)时发生的,当一夜睡眠后,清晨突然从卧位起床时表现得最明显,可伴有头晕、站立不稳或晕厥,这种短时间的意识丧失,可导致跌倒而发生损伤或骨折,有心脏、血管等疾病的病人可因直立性低血压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

④热浴、饱餐和运动后也可使症状加剧。

2.预防与护理目标 通过教育与指导,老年人能采取预防措施,恢复正常生活,无并发症发生。

3.预防与护理措施

(1)遵医嘱进行积极的病因治疗。

(2)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营养以利于新陈代谢,不过饱和限制饮酒。

(3)适当运动,避免过度的活动和长时间的站立。避免长期卧床,应视病因、病情制订活动计划。

(4)常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病人,体位变换时要缓慢,使体位性代偿反射能够适应各种体位的改变。睡眠可让其取高枕卧位,由卧位到立位时应用“起床三部曲”。

具体方法: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在即将离床前几周,视病情设定,每步骤不一定1周,开始时应谨慎并有护士亲自上门指导,以保证安全。

①开始每日1~2次抬高床头(或靠背架)10~15cm,每次5~10min,3天后,抬高床头的次数、时间可视病人耐受情况增加。以后每日3~4次抬高床头15~30cm,每次10~15min。3天后,如病人已适应无不适感,可用大枕头2~3个抬高头部,每个枕头5min,角度约45°(或用被子),时间为就餐前。

②若病人已耐受,并无不适感,开始取坐位。每日3次,安排在就餐前,时间为1周左右。

③病人可取坐位后,安排双腿床边下垂姿势,注意保证病人安全坐稳。每日的时间和次数可视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

以上三步骤是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的有效方法,安全通过三个步骤后,病人开始在有人关照下进行床边站立,逐步形成稳健的步态后,可开始病人独立步行训练。

(5)适当调整饮食和服药时间,晚间少饮水,不在睡前服利尿药,夜间床旁放便器。

(6)频发的病人,鼓励穿弹力长袜和用紧身腹带。

(7)此类病人在血压测量时应做到:定时、定位(肢体)、定人、定物,确保准确。

(8)指导病人和其家属,一旦发生时应注意,立即平卧、向心方向按摩四肢。

(9)药物治疗时注意保证按时、按量服药,药物反应及血压变化应详细记录。

(三)室性早搏的预防与护理

室性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最常见。室性早搏可发生于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病,以及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以下仅介绍一般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及不频发室性早搏、可在家庭内进行护理的老人。

1.相关因素 情绪紧张、焦虑、恐惧。

2.预防与护理目标 情绪稳定,提高活动耐力,室性早搏减轻,无并发症发生。

3.预防与护理措施 根据室性早搏规律寻找原因。临床发现,室性早搏在昼夜间有其发生的规律,早晨:7:00—9:00;下午:14:00—15:00;晚上:18:00—20:00。研究发现上述规律的出现原因是,白天由于肾上腺能活动增加而诱发室性早搏,由于晚上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其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因此,一般老年人室性早搏夜间常不发作。临床发现情绪紧张常是导致老年人室性早搏发病的主要原因。

(1)预防性给药原则:根据病人发病规律(室性早搏),遵医嘱设计合理用药时间,在室性早搏发作的15~30min前给药可有效地控制早搏和提高药效(减少用药量)。

(2)护理:①消除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②室性早搏高峰期,心理护理,减少焦虑情绪。③行为干预,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情绪。④设计利于病人休息、睡眠的环境(安排舒适的环境并注意噪声、强光等对老人的影响)。⑤保持大便通畅。

提高病人家属对室性早搏的认识,积极配合护理,给予病人情感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