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菌痢症状好转的表现

菌痢症状好转的表现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痢疾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经污染的食品、水和手等感染。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称流行型、痢疾型或肠道型,由性病尿道炎引起的称为散发型、地方型或性病型。1.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主要见于痢疾志贺菌感染。

一、疾病概述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志贺菌属genus shigellae)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痢疾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经污染的食品、水和手等感染。菌痢是我国夏、秋季常见的传染病,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要病理变化。主要临床表现是畏寒、高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二、病历书写要点

(一)流行病学特点

注意患者年龄、发病季节、不洁食物或水摄入史、个人生活习惯、周围人群发病史等。其中非典型病人、慢性病人及带菌者由于症状轻或无症状而在流行病学的意义更大。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在流行季节可因食入污染食物或粪便污染的水,而引起食物型或水型的暴发流行。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夏、秋季多发。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考虑可能与活动范围大及接触病原菌机会较多有关。

(二)临床特点

1.常见症状

(1)一般症状:急起畏寒、高热,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

(2)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多数病人先为稀水样大便,1~2d后转为脓血便,每日10~20次或以上,大便量少,有时纯为脓血,此时里急后重明显。重型患者后期可出现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常伴呕吐。

2.症状加重及缓解因素 老年和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患菌痢后病情较重;另外,感染毒性较强血清型的细菌,如志贺菌,可引起严重症状。

3.体征

(1)消化道体征: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2)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型中毒性菌痢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口唇青紫、皮肤花斑、心率加快、脉细速甚至不能触及。早期血压可正常,逐渐下降甚至测不出。并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等。

(3)神经系统表现:见于脑型菌痢,临床主要表现为惊厥、昏迷和呼吸衰竭。早期病人可出现嗜睡、烦躁不安、频繁呕吐、呼吸增快,后期常神志不清、频繁惊厥、血压升高、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消失、呼吸节律不整,可呈叹息样呼吸,最后减慢以至停顿。

4.并发症

(1)志贺菌败血症:多见于发病后1~2d,血培养检出志贺菌可确诊,是志贺菌感染的重要并发症。发病率为0.4%~7.5%,多发生于儿童。目前国内外均认为福氏志贺菌为主要病原菌。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高热、腹痛、腹泻、恶心及呕吐,大便为黏液水样便或黏液血性便,多有严重脱水,少数病人无腹泻。可有嗜睡、昏迷及惊厥,亦可有麻疹样、紫癜样皮疹,部分病人肝脾大,严重病例可有溶血性贫血、感染性休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肾衰竭及DIC。其病死率远远高于普通菌痢。

(2)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主要见于痢疾志贺菌感染。部分病人早期有类白血病反应,继而出现溶血性贫血和DIC,甚至出现急性肾衰竭。内毒素血症可能与其发生有关。此类病人预后较差。

(3)关节炎:多发生于病后2周内,可能是菌血症引起,也可能是志贺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所致。常为多发性渗出性大关节炎,或为单关节炎,可引起关节红肿、积液,穿刺液可培养出细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4)瑞特(Reiter)综合征:是一种伴有泌尿生殖系统、皮肤黏膜和眼部炎性病的反应性关节炎,属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青年男性多见。关节炎、尿道炎、结膜炎三联典型症状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关节炎症状可达数年。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称流行型、痢疾型或肠道型,由性病尿道炎引起的称为散发型、地方型或性病型。

(5)神经系统后遗症:极少数小儿罹患脑型中毒性菌痢者,可产生耳聋、失语及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三)拟诊讨论策略

1.急性菌痢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阿米巴痢疾(表33-1)。

表33-1 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鉴别点

(2)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①空肠弯曲菌肠炎(campylobacter enteritis):发病季节及年龄与菌痢相似,有发热、腹痛、腹泻或有脓血黏液便。少数人可有家禽或家畜接触史,依靠临床表现和粪便镜检常难鉴别。需采用特殊培养基在微需氧环境中分离病菌。②大肠埃希菌感染:有些大肠埃希菌能侵袭肠壁,能引起像志贺菌感染所致病变,有发热及黏液便;有些能产生耐热或不耐热肠毒素,能引起稀水样大便。主要鉴别均需依靠大便培养分离并鉴定致病菌型。

(3)细菌性食物中毒:因进食被鼠伤寒沙门菌、变形杆菌、金葡菌、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等病原或它们产生的毒素污染的不洁食物引起。有进食同一食物集体发病病史。潜伏期短,有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水样便,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少见,腹部压痛多在脐周。大便镜检通常白细胞不超过5个/高倍视野。确诊有赖于从可疑食物及病人呕吐物、粪便中检出同一细菌或毒素。

(4)急性肠套叠:多见于小儿。婴儿肠套叠早期无发热,因腹痛而阵阵啼哭,发病数小时后可排出血黏液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腹部可扪及包块。

(5)急性坏死性出血性小肠炎:多见于青少年。有发热、腹痛、腹泻及血便。毒血症严重,短期内出现休克。大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常有全腹压痛及严重腹胀。大便培养无志贺菌生长。

2.中毒性菌痢 应与夏、秋季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其他病因所致的感染性休克相鉴别。

(1)乙型脑炎:发病季节、年龄及高热、惊厥等均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相似,但是中毒性菌痢病势凶猛,早期出现休克和(或)呼吸衰竭,可以用温盐水灌肠后检查粪便可发现脓细胞。乙型脑炎病情发展略缓,常在发热数日后进入昏迷或呼吸衰竭,休克少见,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有蛋白及白细胞增高,乙脑特异性IgM阳性可资鉴别。

(2)感染中毒性休克:由于金葡菌败血症或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引起的中毒性休克。患者常有原发病灶如疖、痈等或胆囊、泌尿道感染,血培养阳性。后期X线可以发现血源性金葡菌肺炎等可与中毒性菌痢鉴别。

3.慢性菌痢 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

(1)直肠癌与结肠癌:直肠癌或结肠癌常合并有肠道感染,当癌肿患者有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腹泻及脓血便。所以凡是遇到慢性腹泻患者,不论何种年龄,都应该常规肛门指检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对疑有高位肿瘤应行钡剂X线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2)慢性血吸虫病:可有腹泻与脓血便。有流行区接触疫水史,常伴肝大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孵化与直肠黏膜活检可获得阳性结果。

(3)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有脓血便或伴发热,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黏膜松脆易出血。血清中有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脂多糖抗体,常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抗菌痢治疗常无效。晚期病人钡剂灌肠可见结肠袋消失,肠管呈铅管样改变为其特征。

三、规范诊断

(一)诊断术语

1.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主要见于痢疾志贺菌感染。部分病人早期有类白血病反应,继而出现溶血性贫血和DIC,甚至出现急性肾衰竭。多数病例血清中免疫复合物阳性。内毒素血症可能与其发生有关。此类病人预后较差。

2.瑞特(Reiter)综合征 是一种伴有泌尿生殖系统、皮肤黏膜和眼部炎性病的反应性关节炎,属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青年男性多见。关节炎、尿道炎、结膜炎三联典型症状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关节炎症状可达数年。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称流行型、痢疾型或肠道型,由性病尿道炎引起称为散发型、地方型或性病型。

(二)诊断标准

1.诊断原则 流行季节有腹痛、腹泻、脓血便者即应考虑菌痢可能。急性期病人多有发热,且多出现于消化道症状之前慢性期病人过去发作史尤为重要,大便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有助于诊断的确立。在菌痢流行季节,凡突然发热、惊厥而无其他症状的患儿,必须考虑中毒型菌痢的可能,尽早用肛拭子取标本或以盐水灌肠取材做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

2.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发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2)临床表现:急性期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有明显压痛。慢性菌痢病人则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个月而病情未愈者。中毒性菌痢则儿童多见,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循环、呼吸衰竭,而胃肠道症状轻微甚至无腹痛、腹泻,应及时用直肠拭子采便或盐水灌肠取便送检。

(3)实验室检查:粪便镜检有多数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红细胞即可诊断。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四、医嘱处理

(一)接诊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可轻至中度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达(10~20)×109/L。慢性菌痢可有贫血表现。

2.大便常规 粪便外观多为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及少数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则有助于诊断。

3.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可以确诊,同时应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为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应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样,取粪便脓血部分及时送检,早期多次送检可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

(2)特异性核酸检测:采用分子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PCR)可直接检查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且能检出已用抗生素治疗患者标本中死亡的志贺菌DNA,尤其用于细菌培养阴性的病人是较好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对标本要求较低等优点,是较有发展前途的方法。

4.血清学检查 对菌痢的诊断帮助不大,因为患者恢复前相应抗体尚未产生,不利早期诊断,只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工具,以确定已受感染过的人群范围;再由于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反应,故目前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

5.辅助检查

(1)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急性期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大量渗出、有浅表溃疡,有时有假膜形成。慢性期的肠黏膜呈颗粒状,可见溃疡或息肉形成,自病变部位刮取分泌物做培养,可提高检出率。

(2)X线钡剂检查:在慢性期患者,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黏膜增厚,或呈节段状。

(二)规范处理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症状明显的患者必须卧床休息,忌疲劳。按照肠道传染病消毒隔离至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为宜,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抗菌治疗:宜选择易被肠道吸收的口服药物,病重或估计吸收不良时加用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抗菌药物。疗程原则上不宜短于5~7d,以减少恢复期带菌。目前成人菌痢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该类药可影响儿童骨骼发育,学龄前儿童忌用。该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口服易吸收等优点,诺氟沙星(氟哌酸)每次0.2g,3~4/d;环丙沙星每次0.2g,2~3/d,口服或肌内注射,其他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也可酌情使用。但近年发现该类药物耐药株逐渐增多,耐药性可通过质粒介导。

磺胺类抗生素的应用:目前本药耐药株虽有增高但多数病人仍有较好疗效,尤其是某些边远地区和农村。复方磺胺甲唑(SMZ-TMP)每次2片,每日2次,儿童酌减,有严重肝病、肾病、磺胺过敏及白细胞减少症者忌用。

痢疾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仍敏感,但耐药率逐渐上升趋势,可用庆大霉素(8万U,3/d,口服或2/d,肌内注射)、阿米卡星(成人每日15mg/kg,儿童10mg/kg,分2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妥布霉素(成人每日160mg,分2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因黄连素有减少肠道分泌的作用,故在使用抗生素时可同时使用(0.3g,3/d)。其他抗生素:多西环素、氨苄西林及三代头孢菌素等药物也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近年来已有报道用利福平治疗细菌性痢疾、耐药性菌痢均取得良好疗效。

(3)对症治疗:有失水现象者,可给予口服补液,补液量为丢失量加上生理需要量。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溶液(ORS),如有呕吐次数较多者,应通过静脉补液。严重腹痛的患者,可肌内注射维生素K3 10mg或阿托品0.5mg。一般腹痛者,可用颠茄片8mg,3/d或654-2 10mg,3/d。高热并有严重全身症状者,在强有力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给予地塞米松2~5m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中等发热、全身症状不严重的患者可服用阿司匹林0.5g,3/d,口服,共1~2d。除了退热作用以外,阿司匹林尚有减少肠液分泌的作用。

2.中毒性菌痢 应采取综合急救措施,力争早期治疗。

(1)抗菌治疗:药物选择基本与急性菌痢相同,但应先采用静脉给药,情况好转后改为口服,总疗程7~10d。儿童可选用三代头孢。

(2)抗休克治疗

①扩充血容量:早期应快速输液,立即用低分子右旋糖酐10~15ml/kg及5%碳酸氢钠5mg/kg,于0.5~1h静脉快速滴注,以迅速扩张血容量。以后则用1/2张含钠液(生理盐水与葡萄糖各半),按20~50ml/kg静脉快速滴注,6~8h滴完;如果血压不回升,可静脉滴注甘露醇(20%)每次1g/kg,可以吸收组织间隙液体,起到扩容作用,也可以防止脑水肿的发生。休克改善后维持输液以葡萄糖为主,与含钠液体比例为(3~4)∶1,24h维持量为50~80ml/kg,缓慢静滴。

②解除血管痉挛:中毒性菌痢主要为高阻低排性休克,宜采用山莨菪碱(654-2)成人剂量为10~20mg/次,儿童每次0.3~0.5mg/kg,或阿托品成人1~2mg/次,儿童每次0.03~0.05mg/kg,可以对抗乙酰胆碱并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注射间隔和次数视病情轻重和症状缓急而定,轻症每隔30~60min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1次;重症每隔10~20min静脉注射1次,直至面色变红润、四肢转暖、呼吸好转、血压回升即可停药,一般用3~6次即可奏效。如用药后效果不佳,可以改用酚妥拉明(苄胺唑啉)加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或用异丙肾上腺素0.1~0.2mg加入5%葡萄糖液200ml内静脉滴注,可以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对一些高阻低排的休克有一定效果。

(3)高热和惊厥的治疗:发热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可以降低氧耗或减轻脑水肿。对于高热及频繁惊厥患者可以短暂给予冬眠合剂,氯丙嗪及异丙嗪各1~2mg/kg肌内注射,必要时静脉滴注,可以加强物理降温的效果,病情稳定后延长至2~6h注射1次,一般5~7次即可撤除。还可给予地西泮、水合氯醛或巴比妥钠。当患者频繁惊厥,昏迷加深,呼吸不规则,口唇发绀,应及时采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每次1.5~2g/kg,静脉注射每6~8h1次。

(4)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中毒症状、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加强心肌收缩、减轻脑水肿、保护细胞和改善代谢。可用氢化可的松(成人200~500mg)或地塞米松(成人10~20mg/d),一般用药3~5d。

(5)治疗呼吸衰竭: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脱水疗法、严格控制入液量。必要时给予洛贝林、尼可刹米等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危重病例应给予呼吸监护,器官插管或应用人工呼吸器。

(6)其他:有心力衰竭者可给予毛花苷C(西地兰)。有DIC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3.慢性菌痢 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方针。

(1)一般治疗:生活规律,饮食应富于营养、容易消化,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2)抗菌治疗:如细菌培养获得阳性结果,应根据药敏选择适当抗生素,可采用联合用药或交叉用药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的患者应同时采用局部灌肠疗法,使较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增强杀菌作用,并刺激肉芽组织新生,一般做保留灌肠。可用5%~10%的大蒜溶液200ml或0.5%~1%新霉素100~200ml加泼尼松(强的松)20mg及0.25%普鲁卡因10ml或0.3%黄连素液,每晚1次,10~14d为1个疗程。

(3)菌苗治疗:应用自身菌苗或混合菌苗,隔日皮下注射1次,剂量自每日0.25ml开始,逐渐增至2.5ml,20d为1个疗程。菌苗注入后可引起全身性反应,并导致局部充血,促进局部血流,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也可使抗生素易于进入病变部位而发挥效能。

(4)调整肠道菌群:慢性菌痢由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常有菌群失调。限制乳类和豆制品。大肠埃希菌数量减少者可给乳糖和维生素C,肠球菌减少者可给叶酸。可采用微生态制药如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制剂治疗,以补充正常生理性细菌,调整肠道菌群。

(5)肠道紊乱的处理:可酌情用镇静、解痉或收敛药。长期抗生素治疗后肠道紊乱,可给乳酶生或小剂量异丙嗪、复方苯乙哌啶或针刺足三里。也可以0.25%普鲁卡因液100~2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疗程10~14d。

(三)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志贺菌对各种药物及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长,目前对常用抗菌药物如磺胺、链霉素氯霉素与四环素大多耐药,临床疗效相应降低。细菌可呈多重耐药性。所以对于菌痢抗生素的选择,应结合药物敏感试验,在一定地区内注意轮换用药。抗菌药物疗效的考核应以粪便培养阴转率为主,治疗结束时阴转率应达90%以上。

慢性菌痢的治疗效果尚欠满意,如有显著症状而大便培养阳性,则需隔离治疗。此外,应追查促使转为慢性的诱因,例如是否有寄生虫病、胃炎等加杂症,对有关伴发病进行适当的治疗,鉴于慢性菌痢病程较长,其急性症状常有自然缓解倾向,因此,必须反复进行大便培养,才能判断治疗效果。

(尹洪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