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没有差生,要我们教师干什么

没有差生,要我们教师干什么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差生”这一称呼的讳莫如深,并没有真正让我们的日常教育为差生做出太多的改变和改善。差生及其“差”的问题,往往就是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他们构成了我们教育人及教育学不断前进的基础性推动力。无论差生如何让我们心力交瘁、头疼抓狂,我们依然应该感谢他们。正是差生,使教师的心智变得成熟,胸怀变得开阔,情感变得丰富,信仰变得坚定。所以,有人说,差生,也是我们“教”出来的。

一定有人反感我提这个词:差生。

老师们也不敢再在公开场合提这个词。

观念的转变,可以为教育前行提供动力和方向保障,但知与行之间,总有一段较长的道路要走。对“差生”这一称呼的讳莫如深,并没有真正让我们的日常教育为差生做出太多的改变和改善。

虽然不敢公开称一些学生为“差生”,虽然开始把这些学生换了个好听的名字,比如“后进生”“潜力生”“问题生”“待优生”等,但在一些老师眼里,这些学生的身份没变,而老师们内心里对他们的态度一如既往,他们依然还是“差生”。

所谓的“差生”,通常包含这么一些特点:不爱学习,或者学习跟不上,总是拉班级“后腿”;爱捣蛋,常犯错误,比如迟到、吵闹、拖拉、抄作业等,常给班级带来负面影响;行为习惯甚至思想品德有些问题,自私自我,目无“尊长”,甚至偷盗、欺骗、敲诈等;性格有缺陷,偏激极端,或者急躁粗暴等,不讨人喜欢;心理行为有问题,自闭,抑郁,或者有暴力倾向等等。

如果学生成绩很优秀,而其他方面有问题,老师会感到非常“可惜”,也会千方百计去帮助他、关爱他,努力让他保持优秀的成绩;如果成绩不理想,老师眼里的他就纯粹是负担和包袱,要么努力“改造”他,要么就努力“冷落”他,要么就努力“排挤”他,让他主动提出转学或退学申请。

老师们永远喜欢那些不会犯错,一教就会,甚至不教自会的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老师们不喜欢那些屡教不会、屡教不改、软硬不吃、死活不怕的“差生”。前者让人事半功倍,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后者让人事倍功半,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因而,“差生”广受厌弃。

老师们喜欢优秀生,而憎恶差生,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怠惰感。

优秀学生,少让人操心,你可以很随意地上课,甚至上课不佳,学生依然会通过自学弥补你教学的不足。我就见过一位教师教学糟糕透顶,学生无可奈何,为了不落人后,只好拼命学习,或者请家教,结果,他班级中的部分学生反而较为出色。但你问问学生,他们对该教师除了摇头还是摇头。家长们则坦率地说,是靠我们家长自己或请家教教出来的。

而差生,你即便加倍努力,却依然不见效。优生如同机动车,发动之后,自己就会行走,你只需要把好方向盘,踩好刹车;而差生,则就是那上坡的自行车,你踩一踩,它才会动一动,甚至你费劲地踩,依然可能无法迫使他前进几步。总之,差生让人费神费力,不省心。

常听老师悲叹:他一个人花了我多少时间啊!有的学生从来不用我多说,就知道怎么去做。这真是盏不省油的灯!

从这个角度说,厌恶差生,源自老师一种自我与自私的本能。

假如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尽是高度自觉自律、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试问,我们拿什么去教他们?我们真的有能力去教他们吗?我们有资格去做他们的老师吗?

我们有的老师随随便便上课,随随便便说话,随随便便批阅作业,随随便便和学生交往,却容不下学生一丝的偷懒和闪失。假如他的学生真的全都足够优秀,我真担心他每天的教育生活将会洋相百出,破绽迭出——那时候,他拿什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家长的敬重?

如果我们的学生可以离开我们而自主学习,甚至学得更好,那么,每个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自行解决学习中的所有问题,学生、家长和社会凭什么还需要我们这些教师的存在?国家和政府凭什么还需要为我们支付薪酬?

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信息化、自动化的改造与探索,逐步用机器人来代替工人。许多工人面临着无“工”可“打”的窘境。据说,富士康公司就已经有一半工人被机器人所替代。有人预言,今后五年,我国有510万人工工作岗位将消失。再过几年,加油站服务员和高速公路收费员以及银行柜台服务员等许多职业,都将被计算机所替代。

而教师,并不在消失职业之列。

教师之所以无法被机器替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众多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的存在。尤其是,有着许多问题的“差生”的存在。他们的存在,让我们以“费神费力”的形式显现出教师这个职业继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专业智慧和素养,因为众多差生的存在,而得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正是基于对众多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的实证研究。

因为有不爱读书的差生,我们努力追求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因为有不能自律的差生,我们努力探索唤醒学生自律意识的方法;因为有过分自私的差生,我们竭力开展爱与合作的教育;因为有急躁冲动的差生,我们竭力寻找使人理性生活的途径。教育科学之所以无比深厚与广博,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我们幸运地遇见了多少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而是因为我们遭遇了不愿面对、也害怕面对的众多“差生”。

教育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问,恰是因为我们需要天天面对众多的“差生”。差生及其“差”的问题,往往就是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他们构成了我们教育人及教育学不断前进的基础性推动力。

假如说,遭遇问题和解决问题,应该成为任何一种职业的生活常态,那么,遭遇差生,并在和差生共舞中学会实现教育目的、履行教育使命,就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职业常态。

无论差生如何让我们心力交瘁、头疼抓狂,我们依然应该感谢他们。正是差生,使教师的心智变得成熟,胸怀变得开阔,情感变得丰富,信仰变得坚定。

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也常并不全是学生自己的过错,甚至并不完全是学生真的“差”,而是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和价值取向出了问题。

我们不能要求石榴在春天开花,也不能要求桃树在秋天结果;我们无法让金丝楠木长得像香樟树那么迅速,更无法让竹子长得像花梨木那样坚硬;我们同样不能要求鸭子和猴子一样上树,也不能要求猴子像鱼儿一样在水下畅游。

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特殊的生长规律,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特殊的生活习性。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的生命价值,这些价值常常不是他和别人相似的地方,而潜藏于他与众不同的天性之中。

我们的教育习惯于舍异求同,习惯于拿普通标准来要求特殊个体,并以此判断其优劣成败。许多差生,就这样,被我们“评”了出来,“选”了出来,“培养”了出来。所以,有人说,差生,也是我们“教”出来的。

魏书生老师曾说:“当班主任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要发现每个学生人性中最美的地方,启发激励他,让他成才。在我眼里从来没有差生的概念。”真正的教育者眼里,就该如此: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正如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我们不能轻易对学生下结论。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浙江的优秀班主任朱永春说:“学生是什么?在有远见的老师眼中,他们是提前十年与你认识的演艺明星,他们是提前二十年与你认识的博士生导师,他们是提前三十年与你认识的商界巨子,他们是提前四十年与你认识的国家领袖。”一位奥克兰大学的工程系教授,如此对拿到成绩单的学生说:“先恭喜那些拿到A的同学,相信你们以后必定会成为非常优秀的工程师。拿到B的同学们,你们以后很可能像我一样,站在讲台上教育下一届的工程界精英。拿C的同学们,不难设计出一些举世瞩目的建筑。而那些没通过考试的同学们,或许你们将是下一个比尔·盖茨。”

这种眼光是发展的眼光,也是教育的眼光。

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差生通常也是那些承受了教师最多的打击和最多的教育失误的学生,正是他们的默默承受、宽容大度,引导我们的一个个教育者由稚嫩走向成熟,从冲动走向稳健,从狭隘走向博爱。在我们厌恶差生之“差”的时候,也通常把教师最糟糕的一面展示给了学生。

我们随意向他们发火,还觉得理直气壮;我们率性地处罚他们扫地或写检讨书,还以关心的名义;我们毫无顾忌地把一些难听的词和评价砸向他们,还拒绝反省。

当我们以为他们此后会对我们心怀仇恨,第二天,在校园的树荫下或餐厅里,我们依然可以遇见他们灿烂的笑脸和恭敬的问候。而在毕业之后,当许多我们眼中的优秀生从此音讯杳无的时候,这些差生,倒还隔三岔五来个电话或者来张卡片,向你道谢,并问候你的健康。他们让你懂得,一个人可以如此豁达和善解人意,一个人可以如此心怀感恩并善于宽容。

当我们以各种主观性的标准来衡量评判学生,并想要草率地给他们贴上各种差生的标签的时候,别忘了反问自己:我们自己尽到了发现和培育学生的责任没有?我们是不是具备足够专业的眼光?是不是具有足够专业的精神?是不是具有足够专业的能力和才华?

喜爱优生,是教师的天性;厌恶差生,是教师的惰性;但关爱差生,却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该丢弃的良心。

当我们每天走进教室的时候,每天面对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差生的时候,都该深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变得冷静而理性,然后,以感恩的心态,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帮助他们,唤醒他们,提升他们。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工作,也是我们职业生活中最重要、最富有挑战,且最富有价值的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