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外王理想”到大学生责任心和公益心的转换

从“外王理想”到大学生责任心和公益心的转换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观孔孟倡行“道为己任”的王道理想,虽然是基于对君主政体政治责任、权力的认同和依附,但孔孟力行“仁治”的理想政治模式,仍可为当今借鉴。而传统士人“平天下”的政治责任和理想,则可转化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和公众利益的认同与担当。所以,传统士人的“外王理想”和担当意识,须转换成大学生高尚的志向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是一个关系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话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果敢接棒。回观孔孟倡行“道为己任”的王道理想,虽然是基于对君主政体政治责任、权力的认同和依附,但孔孟力行“仁治”的理想政治模式,仍可为当今借鉴。而传统士人“平天下”的政治责任和理想,则可转化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和公众利益的认同与担当。换言之,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培养,应当以人类社会普遍利益为基准,其中蕴涵对人类整体的忠诚。所以,传统士人的“外王理想”和担当意识,须转换成大学生高尚的志向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如培养对文化的敏感、对政治的关怀、对于忧患的反思、对于社会的担当等。尤其当人们感叹,如今社会道德沦丧、人心败坏时,大学生尤当胸抱“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高扬孔孟“仁义、博爱”思想,培育“道为己任”的社会“公益心”;继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1]的大同理想。孔子曰:“君子欲于义,小人欲于利。”大学教育自当培养有社会担当、有奉献精神的“大人”,而非培养只关注个人蝇头私利的“小人”。因此,文史哲一类的课程教学,大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研读经典,培养大学生“天下己任”“民胞物与”的社会关怀,培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为构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42]的理想社会奉献一己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