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用教学”的大背景

“语用教学”的大背景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用学是关于语言研究运用的学科。“语用学”的由来,最初是在国外产生的。国内关于语用学的系统提出出自1980年胡壮麟先生在《国外语言学》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语用学》。但是语文教学观中的“语用教学观”是当今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它深刻地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它将语文教学重新回归到母语教育上。通过语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的目标是提高母语的运用能力。

(一)语用学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其实只有一门主要的学科,而这个学科就是语文。此处的语文是一个大类,它包含了各项内容。其中包括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哲理、道德礼教、三纲五常乃至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等。在当时,语文并没有把语言文字当作是独立的内容分离出来。但是,在清朝末期这个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西方引进的比较现代的学校教育逐渐地取代了古代传统的私塾、书院的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的编排与使用逐渐地替代了传统意义的经学教育内容,语言文字教学也成为了语文教育的主体,而这种趋势我们称之为“语言专门化”[1]。在“语言专门化”的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杰出代表之一就是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的著作《语文教育论集》中,他强调“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他一生所致力的研究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将语文中的语言文字教学、语文课程的内容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语用学是关于语言研究运用的学科。“语用学”的由来,最初是在国外产生的。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著作《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的,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语法学、语义学与语用学,他认为语用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关于语用学的系统提出出自1980年胡壮麟先生在《国外语言学》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语用学》。关于语用学的定义,可以这样解释: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的意义、听话人的理解、语境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以及语言理解与使用有关的学科。由此,语用学注入到语文教育中已经成为历史必然,它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不断探索中所得出的历史的经验总结,这也十分强调语用学的精神实质:“语用学是语言性行为的全部复杂的现象。”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语用教学观”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教学观念发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这也需要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谈到语文教学,我们第一时间应该想到的、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语文教学观。由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味的课堂对话以及一味地强调听说读写是否是语文教学观的一种新的极端呢?在大语文教学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它比较提倡人物关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生活化。在不同的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的观点都是各式各样的。但是语文教学观中的“语用教学观”是当今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它深刻地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它将语文教学重新回归到母语教育上。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有针对性地在课内或者课外进行言语的技能训练,提高语言的感知度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新课标的思想核心,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将更多精力放在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上。因此,语文课堂中教学与语用的联系应该更加紧密,更加具有关联性。

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也深知语文课堂中语用教学的重要性,他们从备课、讲课、作业设计、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入手,将随文练笔、课中沟通讨论交流、积极发言等引入到语文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构建良好的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课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使语文课堂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全面发展,构建“语用型”的小学语文课堂。因此,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也是语用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必要的过程,要在树立正确的语用观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尊重语文教学规律,打破传统的“满堂灌”、“一味传道者”的习惯,与学生去创造一个积极的、民主的、师生之间团结、合作、交流,以及愉快、轻松的教育过程。

通过语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的目标是提高母语的运用能力。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语用化的语文课堂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将学生学习指导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运用的进步。并且,五大语文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促进、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这才是真正语用化的语文课堂所要达到的目的。[2]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如何教”

在语用化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逐步积累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所形成的教学/学习习惯、所拥有的语文素养/语文知识,所形成的语文独特的能力,都是经历了从易到难,从有限到无限,从低级到高级,从有到无的一个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在语用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能力的过程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一种循环往复过程,其前途必定是光明的,但道路必定是曲折的。

语文应该怎么去教?应该如何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就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一个以言语为主轴,以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言语能力为两翼的教学体系。如此说来,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做法是让学生大量阅读书籍,多写作,多组织课堂去评议。接着,让学生做一定的有效的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时也要恰到好处地传授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知识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文教学这个大体系被定义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现在的语文教学法少说也有几十种,例如王尚文先生的语感教学法、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学法、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法,钱梦龙先生的导读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大同小异的,其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用母语去表达与理解,一切都围绕语言的表达、运用来进行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还是以学生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充分的发展。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层层推进,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渐被新型的教育模式所替代,知识与能力的统一逐渐成为教育学者、教师关注的焦点。现代教育非常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感受,提高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成为新时代的人才。与此同时,老师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从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学过程也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共同讨论、共同创新的过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用的背景下,首先要关注备课过程,寻找语言语用的重点、具体的教学点。再者,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加强课堂语言运用环节的实施。同时,也就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三个转变:第一由教学中重语形、语义向重语用转变,促进语形与语义相联结;第二由教学中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第三由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第四还要处理好一对关系,即“运用”不能离开“理解”、“感悟”这个基础,“运用”才是最好的理解和感悟;第五要创新练笔作业,巩固语言运用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成尚荣先生提出:“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其中“再语文一点”就是指的语文味,即语文课所特有的个性和本色。“语文味”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的“言”,通过语文本身语言文字内在的魅力震撼学生;第二是文本承载的“意”,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第三是“言”与“意”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行为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预感和美感。克服得“意”忘“言”,得“言”丢“意”的错误做法,达到“言”“意”兼得,力求言意融合。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老师的目光都聚焦在阅读教学中的语用理念的落实。在教学中,要关注语用,这一点已经迈出了很大的步子。那么课堂上语用的理念怎么在课后得以巩固和实践呢?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显得非常关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上语用理念的渗透再加上课后语文作业的实践巩固,方可让学生“言”“意”兼得。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下的作业,应该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构成学生课外、校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和生长点。学生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作业应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和人生需要[4]

因此,小学语文课内外作业的设计在语用教学的背景下必须立足于学生个人实际、围绕着课程、站稳于文本。其设计需要以“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带领学生去深切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让语言的学习从“理解”“掌握”走向“表达”“运用”。这也为在语用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