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案例】我们要这样看微信

【案例】我们要这样看微信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之所以喜欢微信这个交流平台,因为它来源广,信息量大,使用也很方便。微信这个东西,既能带给我们正面的能量,也带给我们负面的消息。为了方便与家长交流,我也和一些家长互加了微信。但过了几天,又有一位家长转发了这条微信。

当微信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大街上,餐厅里,轻轨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个年轻的、年长的,全变成了“低头一族”。忙什么呢?玩微信。当然,我也是微信中的一员,我玩的是最简单的形式,每晚睡觉前必看朋友圈里大家的分享,偶尔也会发些自己的图片。人们之所以喜欢微信这个交流平台,因为它来源广,信息量大,使用也很方便。它可以综合国内外新闻大事,也可以讲述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它可以大到畅谈人生存在的意义,也可以小到生活的种种琐事;它可以大到高谈我们的教育改革动向,也可以小到学校里的个别插曲。微信这个东西,既能带给我们正面的能量,也带给我们负面的消息。

为了方便与家长交流,我也和一些家长互加了微信。我会及时给他们推送一些关于教育的文章,如关于儿童成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关于如何提高自身素质、道德修养的建议,等等。我相信,这些正面的信息对于家长在引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很有帮助的。

最近,一位家长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讲述的是一位外地人的故事:她的父母是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可是,这个孩子的成绩很好。为了让孩子的成绩更好一些,父母省吃俭用,拿着钱坚持让孩子去老师那里补习。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这个孩子就自杀了,还留下了一封遗书,说是“恨老师”,是老师让他的父母变得这样的悲惨。我当时看了之后,很为这个孩子感到惋惜。对于这位家长推送此文的原因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她作为家长,我作为老师,从表面上来看,她似乎将我们“对立”起来了。即便有了些许这样的感觉,但我也没有刻意的说什么,因为每个人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必然会造成思想上的一点儿偏差,但就整体而言,它不会引出认识本身的偏差。但过了几天,又有一位家长转发了这条微信。我立即意识到了,作为老师,我该说几句话了。

我给家长的回复大概是这样的:这个孩子的离开只能给世人留下深深的惋惜。站在理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难道我们真的应该去恨这个老师吗?并非因为我是老师才这么说的。从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在教育中,我们给予孩子的理论知识太多,而生活中怎么处理问题教得太少,以至于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只能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去解决。在这件事上,身为家长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如果作为师长的我们,能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每时每刻的情绪变化,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相信这个孩子现在依然会活得好好的。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师长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同时,我们更应该去思考这件事情带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只要我们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正确看待问题,我们才会教出更多有主见、有判断能力、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孩子!这位家长看过我的回复后,只说了一句:“有责任心的师长!”并点了一个赞。我想,我的这番话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从关心帮助孩子们的角度去说的,因此家长也能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

这件事使我深深反思,我们的教育在某些层面上真的还是有所欠缺。一位孩子的婆婆出现在教室门口,我热情地招呼她,以为有什么重要事情,原来她是给她的孙女送勺子的。这样的包办能到几时呢?其实,每个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总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啊!如果身为家长,我们能更多地教会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帮他们解决,让他们在与人交流中,适当地经受一些小挫折,明白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发展,相信他们的成长会更快。

像微信里这对农村来的可怜的父母,他们只顾着自己省吃俭用,拿钱给孩子去补课,他们有真正和孩子交流过,有询问孩子需要补课吗?作为师长,更需要我们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关注他们内心真正的感受。当他们说不愿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主动和他们交流了。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家长当成合作伙伴,当成真正的朋友。只有当社会与学校、教师与家长等各方在教育理念上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才会更健康地成长。

(周 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