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案例】夯实阅读指导,落实“泛在阅读”

【案例】夯实阅读指导,落实“泛在阅读”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要实现快乐阅读,材料首选当属儿歌、谜语、童话之类的书籍。在这个“泛在阅读”时代,阅读,无不存在,因此,教师得广开渠道。仅是课堂上的阅读远远不能达到“泛在阅读”时代的高密度、大容量阅读的要求,因此,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尤其重要。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和积累密不可分。我们不能不深思:在这个知识面极度广阔、信息海量的“泛在阅读”时代,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夯实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关注阅读内容的丰富性

根据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和年龄阶段特征,在充分尊重课标规定和各学段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调整并完善学生课外推荐读物目录,对课外阅读素材进行合理的选择,这样可以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二)关注阅读材料的愉悦性

在一篇关于“小学生如何成功阅读”的文章中,其作者谈到,“在浩瀚的书海中,学生究竟该读哪些书呢?最关键的是要读有用的书,这也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心愿”。大多数家长甚至包括很多教师都单纯地认为学生多读课外书,其作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写好作文,因此,作文书成了家长给孩子的首选读物,学生口袋里仅有的课外书中,几乎都是作文之类的书。尽管如此,学生的作文水平与所看作文书籍的数量却并未成正比。作文书固然有它的实用价值,但对于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这种“有用的”书的目的性过于明确,学生读来,缺少了愉悦之感,读起来枯燥乏味,使刚刚“逃离”了教科书这一痛苦深渊的小读者,又跌进了另一个深渊。因此,为了呵护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教师在给学生推荐读物时,要把读物的趣味性摆在首位,提倡“快乐阅读”。而要实现快乐阅读,材料首选当属儿歌、谜语、童话之类的书籍。儿歌是学生接触最早的文学作品,其语言天真、自然、活泼、轻快,学生阅读这样的作品,能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愉悦。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低年段的孩子,适合阅读这样的读物,他们往往对这类书籍的阅读也是乐此不疲,兴致盎然的。

(三)关注思考材料的延伸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年段,教师可根据课内教材,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不同学生情况,拓展相关阅读素材。教师向学生推荐的书目要兼顾思想性和知识性,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合理安排阅读的“量”和“质”。在小学高年段,入选教材的文章大多是一些名著名篇,可以让学生选取这些名家的作品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拓展、引导,如在学习了教材中的《居里夫人的三克镭》后,教师可以讲一讲居里夫人的其他故事及诺贝尔奖的其他获得者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去阅读《居里夫人传》和其他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名人故事的愿望;再如,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文时,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引导学生课后完整地去阅读这些作品。

不管孩子读什么书,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不要轻易限制孩子读书的内容,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就要鼓励他读下去,放手让孩子去读他自己喜欢的读物,不用过多地去担心读物的是否高雅,在少儿读物中,其思想倾向一般是纯洁健康的。

二、夯实阅读的拓展途径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话讲得可谓精妙无比!因为学生手中的图书,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在这个“泛在阅读”时代,阅读,无不存在,因此,教师得广开渠道。

(一)开展横向交流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实现“悦读”,在每学期初分发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调查问卷”或者在读书咨询活动中,应充分了解他们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及课外阅读的需求,并据此添置相关书籍,使“班级图书架”“流动书吧”“学校图书室”成为孩子们阅读的乐园。在保证一定图书数量的基础上,提倡生生互动,定期横向交流,资源共享,使之广采博闻,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量,勤采百花蜜。

(二)拓宽阅读通道

在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在分秒之间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怎样才能与时俱进?仅靠一本书,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纸质、电子等这些不同阅读资源的载体,都是学生获取信息、进行阅读的高效通道,不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语用的角度,均能让学生受益匪浅。但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阅读态势中,还应引导学生用心去甄别:哪些读物有益?哪些读物无益?并用双眼去欣赏:所读之物好,好在何处?对自己有何益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行走在阅读的高速通道上。

(三)跨越阅读时空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我们常常感叹时间流逝之快。学生亦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的阅读时间大大缩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尽量多的阅读呢?碎片化阅读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有零碎的时间、合适的机会,虽然只选取片段,精读其一点,但日复一日,阅读有了量的积累,学生的个人素养也会有质的飞跃!

三、夯实阅读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仅是课堂上的阅读远远不能达到“泛在阅读”时代的高密度、大容量阅读的要求,因此,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尤其重要。

(一)摘录批注,注重积累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读者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字、词、句、段乃至全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等,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数据库”中,为以后的写作准备丰富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已有的知识和阅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惑。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二)不同体裁,不同读法

在阅读文章时,要让学生知道不同体裁应用不同读法:读童话、寓言时,要侧重抓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读诗歌时,则要重点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读科技读物时,则要注意其应用价值和一些数据理论等。总之,阅读材料的文体不同,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阅读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三)既有精读,又有略读

精读法,就是对文章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方法。元代的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也就是说在遇到经典文章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之后,要对所读文章认真体会,以理解所读的内容,并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而略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快速浏览,以了解其大致内容。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时候运用,这样既可以省下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只有把精读和略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最需要的知识。

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是“泛在阅读”时代的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夯实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以期美好将来。

(马家堡小学 张春燕)

三、提升泛在阅读量

2013年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比较少,60%以上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26]整体来看,虽然我国国民有着比较强烈的阅读意愿,但实际上对自身的阅读量并不满意。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知识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对中小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3~4年级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提升阅读量并不意味着只是把书“翻一遍”,保证阅读效果才是最根本的要求,也是涵养学生精神谱系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一)提供适合各年段学生的阅读书目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的读物。”目前,市场上的图书良莠不齐。在名目繁多的书海中,让辨别能力有限的学生来挑选出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书实为难事。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学校和教研机构要不断挑选出适合各年段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目供学生有选择地阅读。

我们应该为学生挑选怎样的书呢?

第一,引领学生亲近经典。净化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阅读经典无疑是最正确的路子。人们普遍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美好,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激发他们对文化的向往,温暖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心中善良、温柔的一面。从这个角度看,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都应该进入推荐名单。

第二,拓宽推荐书目的领域和范围。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与否直接影响他(她)对生活事件的感知度,而一个人的底蕴和格局则将大大影响他(她)在自己所处领域取得成就的大小。一个只关注自我命运的人与关注社会、民族、信仰的人相比,谁的格局会大一些?将来谁对社会的回报会更大一些?短时间内,或许还发现不了什么,但时间长点儿,其分别一眼便知。因此,如果在童年期能有意识地通过阅读涵养儿童性情,丰厚其底蕴,拓展其格局,将对儿童当下和将来的生活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比如,一个人读了大量文学类书籍,他便会拥有善感、细腻的个性;一个人如果从小受到历史哲学书籍的启蒙,他一定会拥有比较开阔的人生视野和悲悯的情怀;一个人如果特别喜欢阅读诗歌,那么他一定会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推荐书目除了文学类的书籍外,还要涉及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的书籍,让儿童能汲取多样化的文化营养。

第三,推荐学生喜欢读的书目。一本真正的好书,一定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体,凡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并且被学生们乐于接受的书籍都应看作好书。当前,国内外儿童书刊可谓汗牛充栋,教研机构或者学校应从中遴选出学生喜爱的、有益于学生成长的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

(二)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一方面,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根据相关要求,以学校现代图书馆为依托,建构线上、线下阅读系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将成为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和阅览室建设,让图书馆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学校可以尝试建立开放式图书广场,每班配备图书架,重视超文本图书馆的建设。

例如: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利用四年时间研究制订了《人和街小学儿童阅读书目60本(必读)》和《人和街小学各年级泛在阅读书目推荐》,学校图书室在相关部门的关心下,新购置了两万多册优秀儿童读物,为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宽阅读渠道。在互联网已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的时代,回避网络教育的力量无疑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网络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在宏观层面,教育及其相关部门应该整合网络优质资源,集合公共资源力量,构建适宜本地需求的数字资源库;在中观层面,各个学校可筹建和共享各校网络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健康的阅读平台和空间;在微观层面,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尝试泛在阅读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多样化平台获取阅读资源,并进行及时反馈与交流。

(三)保证阅读的有效时间

第一,加强教研,落实“减负提质”。加强教学研究,进一步落实“减负提质”工作,为学生泛在阅读争取时间和空间。一是要保证学生的校内读书时间,即把课外读物请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学科教学要求,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精讲多练,注重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二是要保证学生的课后读书时间。教师要科学设计一些引导性的作业和活动,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做摘录;可让学生相互提问题;可让学生自办手抄报;还可让学生编课本剧、编小品等。

第二,将泛在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一是要利用好每天晨读的十分钟。早晨是人一天里记忆力最好的时段,所以晨读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事半功倍。从学、记、说的角度来看,晨读的好处有很多,它是增长知识,积累语言的大好时光,长期坚持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学生时时读、处处读,将会使其受益终身。二是在校本课时计划中安排班级读书会。由专职教师任教的班级读书会,将阅读策略指导落到实处,这样可以极大地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三是在学校自主课程中开设阅读欣赏课,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这也是对语文综合性知识的拓展和丰富。比如,人和街小学目前的自主课程活动就开设了以对对子、猜谜语、背儿童诗、读犹太文学经典与儿童成长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的自选课程,深受儿童的喜爱。

第三,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联系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泛在阅读渠道。学校是学生泛在阅读的起点,家庭和社会能为学生的泛在阅读提供更大的空间。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想要达成的阅读目标。学校应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掌握正确的方法,让社区也积极地参与进来,从而为学生全力营造浓郁的家庭和社区阅读氛围。

比如,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和“学生喜爱的书”的调查表,让家长明白泛在阅读的重要意义;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读书活动、班级读书会,分享学生的读书收获;请家长介绍学生的读书经验,举办“书香家庭”专题讲座;引导家长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争取广大家长的支持,等等。

人和街小学于2011年和2013年分别将薛瑞萍、曹文轩、杨红樱请进学校来给家长举办“亲子阅读”讲座,受到家长的热烈欢迎,极大地改善了该校儿童阅读的外部环境。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增加泛在阅读量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尊重学生阅读需求。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离开学生,我们提倡的泛在阅读就显得毫无意义。学生因为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特点和学段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的需求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段学生的阅读内容应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小学高年段学生则应以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书籍为主;女同学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男同学则对史地、体育、军事、科学方面的书感兴趣。所以,教师推荐的读物应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其次,开展读书鉴赏课、汇报课等。开展各类读书课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儿童都比较喜欢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习得阅读技巧,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并由此变得更加热爱阅读。

最后,邀请作家或者阅读推广人举办读者见面会、阅读沙龙等活动。这种活动的效果非常好。当学生看到自己崇拜的作家或者名师来到自己身边,会惊喜万分,会对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

(五)重视阅读评价的引领作用

前文已强调,提升阅读量并不意味着只是把书“翻一遍”,保证阅读效果才是最根本的要求,也是涵养学生精神谱系的基础和必由之路。那么,我们如何知晓学生泛在阅读的情况和质量呢?这就必然说到对泛在阅读的评价。对泛在阅读评价的研究不仅仅能够检测学生的泛在阅读质量,同时它也为进一步诊断、改进与完善泛在阅读方法和策略提供了依据。但目前我国在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实践中却存在种种问题,如阅读文本缺乏选择标准、评价标准单一等。[27]

泛在阅读的评价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既包括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包括考察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国际范围来看,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以及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项目(NEAP)是国际上三个比较著名的阅读水平评价项目。[28]这三个项目都是围绕阅读素养展开评价(估)的。

PIRLS提倡阅读各类型有价值或经典的书籍,以阅读为纽带参与学习、日常生活等,从而进行意义建构。[29]PISA强调学习动机与学习反思,能够实现书本材料与现实实践的良性互动。[30]NEAP认为,阅读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力,也能恰当地运用意义来满足不同的文本类型、阅读目的和阅读情境的需要。[31]

由上述分析不难发现,不同的阅读评价(估)项目对于阅读素养和能力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点,但是它们都强调要通过阅读行为,联通书本内容与现实实践,在二者的互动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与实践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因而,我们在构建阅读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当反映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并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为目的。

此外,要将评价(估)目的贯穿于阅读评价始终。明确评价(估)目的是构建青少年阅读评价体系的基石,因为评价(估)目的决定了评价主体的选择以及评价内容、评价对象、评价方法的确定。[32]我们认为,泛在阅读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同时在泛在阅读过程中强化阅读与实践的互动性,这也是泛在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激发学生的泛在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泛在阅读方法直至泛在阅读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紧扣这一目的,使阅读行为与阅读评价相互补充,结伴前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爱好,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最后,要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如真实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是指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评价学生的阅读表现。表现性评价是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定期观察和评价学生的表现。无论是真实性评价还是表现性评价,两种评价方法都需要考虑阅读者、阅读环境和阅读内容三者关系,才能进行有效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