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首要教学原理指导下的混合学习教学策略的运用

首要教学原理指导下的混合学习教学策略的运用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87年开设至今,“应用电视学”课程已为二十余届学生讲授,受益者上千人。在教学阶段的设置上,以首要教学原理为指导,全面系统地铺排问题中心、激活旧知、充分展示、尝试运用、融会贯通五个有效教学阶段,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该教材不仅在专业教学中使用,而且成为中央、省和地方等多家电视台的业务用书。

张宇丹 陈静静

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电子媒介,也是当代最具传播优势和影响力的强势新闻媒介。对电视媒介的教学研究和实作训练是当代新闻理论与业务实践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基础环节之一,因此,它在构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应用电视学”作为云南大学新闻学专业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之一,在讲授电视制作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电视影像语言表达及实务操作技能的应用价值。该课程通过观摩影视作品和丰富的实验教学、实训操作,让学生掌握电视前后期拍摄制作过程的环节步骤和技能方法,并在较高的理论和文化层面上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审美品位。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互动互益特征显著的应用性专业基础课程。

从1987年开设至今,“应用电视学”课程已为二十余届学生讲授,受益者上千人。经过二十余年的教学和实践积累,在教材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不断趋于完善,于2005年获批云南大学精品课程,2008年获批云南省精品课程。

基于电视学课程实践强的特性,该课程倡导在首要教学原理的指导下,贯彻“在实践中更深地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积极采用混合学习教学策略,促进理论与实践、动口与动手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以全面素质为核心,寓品格、知识和实际能力三位于一体,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人才的目标服务。

一、首要教学原理指导下的“在实践中更深地学习”的教学理念

首要教学原理是美国教育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梅瑞尔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教学理论观点。梅瑞尔通过对各种教学设计理论的考察,找到了五个共识性的教学原理:

(1)当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

(2)当激活已有的知识且作为新学习的基础时,才能促进学习。

(3)当向学习者展示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

(4)当学习者具体应用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

(5)当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实际生活中时,才能促进学习。[1]

首要教学原理以问题为核心、以激活旧知为基础、以整合应用新知为依归的教学理念,对改革电视学课程有着重要意义。国内外同类的电视学课程,一部分偏重对电视的技术介绍和实践操作,另一部分又多关注影视理论和批评。而广泛开设的广播电视概论类课程由于涵盖内容广,多偏于行业和理论概述,在理论方面深度略显不足,在实践层面又显得对细节关注不够。

以往,“应用电视学”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由于实验条件缺乏,教师在讲授相关课程的时候只能找一些平面的、静态的实例来讲解相关的概念,如照片等,这样的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直观认识,但是由于平面和静态构成在技术上的缺陷,所以总是很难完全达到教学应该达到的实际效果。

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善,“应用电视学”课程力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将课程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部分,将知识描述、学理阐释与实践操作相互印证、彼此整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阶段的设置上,以首要教学原理为指导,全面系统地铺排问题中心、激活旧知、充分展示、尝试运用、融会贯通五个有效教学阶段,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问题中心(Problem-centered)

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在操作层面上,要以问题为中心。首先要交代任务,明确任务水准,从较简单的问题着手,逐步深入,循序渐进地设置问题序列。

“应用电视学”课程教学设定了通过讲授电视拍摄与编辑的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基本运用原理和知识,即在探究“电视是什么”的基础上,解决“怎样拍电视”的问题。在不同情境下,以“怎样拍电视”为中心问题,注重电视表达语言及实务操作技能的应用价值。

如第三讲“电视的技术美学特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技术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关系,掌握电视的技术美学特征。本讲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但“问题中心”提供了联系抽象理论与操作实践的路径。以向学生讲解拍摄的物质材料,如胶片与磁带、光线照明、镜头、摄像机的技能和编辑的技术手段,如从特技构成和编辑程序入手,让学生在熟悉操作实际的基础上,形成理论认识。

(二)激活旧知(Activation)

首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让学习者觉得他们已经部分弄懂将要教的东西;其次要提供作为新知识基础的相关经验;最后要引发需要进一步调整改造的心理模式,以确保能够将新知识整合到旧知识中。

在系统学习“应用电视学”课程前,学生已经大量接触过各种电视节目,如何积极调动学生原有的素材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了解与整合原有的接受模式是激活旧知的关键。为此,教学团队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逐步成熟的基本教学内容框架内,及时补充当下发生的、学生普遍关注的教学案例、素材和前沿知识(如最新的专业理论研究成果及动态、业界的实践动态和热点难点问题及现象)和教改教研成果,并向学生提供有效的资料清单。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调用学生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帮助与指导。

(三)充分展示(Presentation)

展示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的中心环节。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在展示环节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做到匹配一致(match consistency),使学习的条件、学习的内容和实践内容达到连贯一致。在课程中,要求展示的理论内容与问题相连,保持理论的前沿性和科学性。以往的电视学教材,一方面偏重对电视的技术介绍和实践操作说明,另一方面关注影视理论和批评,而广播电视概论类教材由于涵盖内容广,偏重于概述,在理论方法深度略显不足,在实践层面又缺少细节描述。因此,教材改革成为提升和夯实教学内容的基础,课程负责人和主讲老师在教案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出版了《应用电视学——理念和技能》一书,将知识描述、学理阐释与案例剖析相互印证、彼此整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性,为课堂教学的充分展示教学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教材不仅在专业教学中使用,而且成为中央、省和地方等多家电视台的业务用书。

二是要注重提供指导(learner guidance)。在知识呈现阶段,容易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应更加注意使教师指导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在展示中避免单一的知识呈现和教学信息的单向化。作为一个实验环节的理论课程,形成接力式教学梯队,着眼于彼此合作协同的专业教师团队的建立,为教师指导的全程贯穿提供制度保障。教学小组吸纳了一名副教授在教室和实验室里专门讲解演示后期剪辑的操作知识与技巧;吸纳一名具有电视制作经验的实验教师进行前期拍摄的讲解和实验操作辅导。与此同时,将实验中心的专职人员也调动起来,协同实验,一切为学生训练服务。

三是要善用媒体(relevantmedia)。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另一方面,文本、影像裹挟的多媒体组合方式又会争夺注意力,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负担,降低了学生对抽象知识学习的认知投入。

以上特点在“电视学”这门课程上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在课件制作上,教师团队应仔细确定知识结构,并依据其确定知识呈现的表征手段和展示方式。将理论呈现、案例呈现、讨论与指导分别设置教学环节,在理论和讨论环节,主要依靠教师讲解配合文本呈现;案例主要依靠影像呈现。经过多年的建设经营,课程形成了完备的观摩作品库,不仅辅助课堂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学生还能自主检索在线点播观看库中作品,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课下学习。

(四)尝试应用(Application)

尝试应用阶段是教师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布置特定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新知的检验和初步应用。电视摄像和编辑是应用电视学的两大基础环节,同时又是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教学内容。该课程将教学内容明确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训练”两部分,前者占34课时,在课堂上完成,主要包括“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和“作品观摩与讨论”;后者占20课时,在实验室完成,主要包括“前期拍摄训练”和“后期编辑操作”。

实验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验证和深入理解所学的电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实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从技术层面看,是要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电视摄制工作;从艺术层面看,是要掌握一种电视的思维方式,一种驾驭声画语言符号的方法。

基于以上考虑,该课程设定了对学生实验训练的基本要求,即能正确使用摄像机、线性对编设备和电脑非线性编辑系统,能顺利采集合格的声画素材,能完成常规的电视后期编辑,能具有初步的电视摄像和编辑意识。应用电视学实验就是根据教学和电视台采编工作的具体要求,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实验课程的设计中,该课程注意贯彻三个原则:一是一致练习(practice consistency),即操练要与目标匹配,将实验项目与理论教学进度紧密配合。二是渐减指导(diminishing coaching),逐渐减少教师的指导量并转向对学生的监控。实验课分为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两大部分。其中,在前期拍摄部分进行摄像机的操作训练和针对现实场景的素材拍摄训练;在后期编辑部分进行电视编辑基础训练、线性对编机操作练习、针对特定素材的非线性编辑训练和优秀作品(片断)观摩。一方面,在前期拍摄阶段,教师从拍摄选题、脚本写作到拍摄过程对学生予以充分的指导,在后期编辑部分,又对编辑技巧及进度予以实时跟进;另一方面,也注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热情,通过小组自主讨论、拍摄和剪辑,逐渐加大学生对实验的介入性,与此同时逐渐减少教师的指导。三是注意提供在变式问题中运用新知识和技能的多种适当操练机会。电视节目体裁众多,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在不同情境和任务环境下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的机会。在实验设计中,教师充分调用不同的实验情境,使学生能够多向度地运用所学知识。

(五)融会贯通(Integration)

这个学习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反思完善和创造革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习者展示表现其新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让学生反思、质疑、辨析和分享他们已经学习的内容,并能够创造、修正、编校、综合以及重新聚焦,最终能够个性化地予以灵活运用。

在课内教学中,在平时作业和期中考核甚至期末考试中适时采取实作的方式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到各实习电视台亲身体验、运用、反思所学内容。在校外设立云南电视台、昆明电视台和玉溪电视台等三个具有较强实习教学条件的实习基地,并推荐学生到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曲靖电视台、楚雄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基础知识与科技原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二、混合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

在教学设计上,改变原来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全面推行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教学策略,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并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

混合学习是新兴的、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的教学策略,涵盖了在线与离线学习、自定步调与协作学习、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学习、特定的学习材料与灵活性的学习材料的学习、“工作”与学习等维度。在教学设计中,本课程充分运用了这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联系本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教学互动的优势。[2]

以下是本课程中一个具体的混合教学设计例证:

2008年5月,教育部主办的第八届“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活动首次进入云南,由云南大学具体承办。本次活动由20所省内外高校参演,演员超过600人。作为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该项活动在全国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文艺演出活动之一。本课程2007—2008学年下学期的教学活动,配合教学内容,以该项活动在云大召开为重要契机,开展富有成效和社会效益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设计要点

规划教学单元——以对该活动的电视报道为纽带,配合教学课时的分配,安排课余时间和8次实验学时完成整个活动的分组拍摄和后期编辑实验。

设计策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确定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确立拍摄主题和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实践活动。

设计活动——形成了详细的学习活动设计,规划了课程实践环节的学习活动序列,确立了教师学生互动的渠道和频次。

确保实践的可操作性——积极与学校宣传部沟通,获得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支持。本次教学实践获得了学校宣传部的委托,由修读该门课程的学生摄制20余部关于各个参与院校的纪录片,作为学校资料和赠送礼物赠与各参与院校。不仅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障,也为该教学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奠定了基础。

设计评价——确定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方法和在课程整体评价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本实践教学活动中,采取举办观片会、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共同确定该环节成绩,并占课程总成绩的30%。

(二)活动序列

课程导入(面对面教学)——确定研究与实践目标,分组安排学生,帮助学生综合分析材料和实践环境,明确具体的学习和实践任务,确定教师与学生互动渠道、方式。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逐步分解任务,由小组中的具体个体完成各自任务,期间教师提供指导,并注意随时解决任务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面教学——教师对学习者较难处理的内容进行面对面讨论、小组汇报、小组间互帮互助。

评价——对实践教学成果的复核,对小组汇报成果给予评价,共享学习课程、学习方法、学习经验。

本次实践教学活动成果突出,学生分为23个小组,每组2~3人,针对特定专题进行报道拍摄,各提交了时长20分钟的纪录片,总长超过400分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实验设备、条件,抓住具有显著性的新闻事件,使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相互结合,营造了生动活泼、学以致用的开放式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研究的积极性,较大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相长的效果明显。

对学生实践成果的考核评价方法,采取“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的“三自”模式。由学生自主决定拍摄内容和主题,完成从前期拍摄到后期编辑的各个环节的工作。成绩考核评价采用看片会的形式,一方面由学生自主互相讨论评价,另一方面邀请教学团队和新闻系其他老师参与看片会,讨论并评比,最后结合两方面的意见确定最终考核结果。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深度介入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

将首要教学原理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方法和特定教学环节中运用混合教学策略,本课程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互契合,将知识描述、学理阐释与实践操作相互印证,彼此整合,加强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性,对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M.David Merrill著:《首要教学原理》,盛群力、马兰译,《远程教育杂志》2003年第4期。

[2]盛群力、马兰:《“首要教学原理”新认识》,《远程教育杂志》2005年第4期。

[3]杜杉杉、文继奎:《首要教学原理——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研究》2005年第4期。

[4]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5]张豪锋、卜彩丽:《混合学习的优势与运用探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作者1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2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注释】

[1][美]M.David Merrill著:《首要教学原理》,盛群力、马兰译,《远程教育杂志》2003年第4期。

[2]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