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发展的现实与理论平衡

课程发展的现实与理论平衡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既是遍布全国的、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并为之服务的院校自身的发展转折点,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叶新的出发点。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发展的实践混沌现状,发挥课程研究优势,对课程价值进行前提批判,对课程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便成为其义不容辞的使命。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既是遍布全国的、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并为之服务的院校自身的发展转折点,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叶新的出发点。无论是从宏观角度,从中国教育总体上看,还是从微观角度,从地方教育的视角来看,地方院校构成了一个不断进化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经历调整后,总的趋向于“稳态”,这种稳态,是不断自我修正和调适的。系统内部,教师、学生与课程之间以及系统外部的“产学研”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并且协同变革、进化,从而创造了一个拥有多样性生命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系统,这个自系统扎根于地方,进而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

面对课程发展的现实与理论问题,课程发展研究如果只能外在地引进一些观念、思想和素材,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做一些只触及表象的解构以及对人才培养目标只发些无关痛痒的评论,那么,这样的课程发展研究就是不成熟的。

在课程发展理论意义层面,从发展哲学和实践逻辑的维度来研究高校的转型问题,充分运用哲学的“价值批判”思维方式,体现课程发展研究的“价值判断”的思维品格和“价值排序”的工具价值。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发展哲学价值”,就是指蕴含在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那些引导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的价值理念、原则和尺度。霍克海默认为“价值批判”是指一种价值意义上的“解蔽”和“超越”,其目的在于协调当下的秩序与其价值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区别现象与本质的努力,是考察事物的基础的努力。任何一所本科院校的课程发展,总是承载着对“大学使命”的价值承诺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假设,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自然发展的价值理念、原则和尺度的范式指引下进行的,并直接作用于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选择、目标设计和模式建构,塑造了课程发展的品质、特色和层次,并因此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终极结果产生关键性影响。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发展的实践混沌现状,发挥课程研究优势,对课程价值进行前提批判,对课程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便成为其义不容辞的使命。所谓“课程发展价值判断”是指,以对课程发展本质的深度认识、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处历史地位的准确把握为基础,批判性地对现存办学理念和人才观进行梳理和筛选,排除那些与课程发展特有情境错位、与高等教育和社会现实相冲突的价值理念,凸显并清理出符合课程发展本质旨趣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的评价。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各个院校在课程发展过程中都会碰到很多困难,然而每所学校的历史发展不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同,所面临的具体困难也不尽相同,因此,课程发展的方式不能一刀切,而应采取多种转型方式和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