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查材料分析与结论

调查材料分析与结论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对新课程改革的总体适应情况良好,稍呈负偏态分布。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显示,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状况,在性别、学历和教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学校类型方面则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适应现状依然堪忧。通过访谈可知,尚有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心存疑虑,质疑新课程改革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对新课程改革的总体适应情况良好,稍呈负偏态分布。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显示,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状况,在性别、学历和教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学校类型方面则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学的思想品德教师适应性较好一些,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将在后面进行论述。访谈和课堂实录情况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欢迎、理解和认同的态度,但亦有少数教师持观望甚至抵触的态度;在理念适应、能力适应、行为方面,尚有部分教师表现出一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适应困难。

一、教师对新程理念适应状况

新课程改革赋予每一位教师神圣的历史使命和职责,教师肩负着课程开发、实施和研究的重任,对教师而言,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调整和更新自身的理念和行为,对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尤为重要。就问卷调查、访谈、课堂实录情况来看,教师对课程理念的适应状况良好,具体情况见表3-1。

表3-1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适应状况表

续 表

同时,在访谈过程中,笔者还了解到了一些值得肯定的观念。

当笔者问到“您认为作为一个思想品德课老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什么?”被访老师回答:

“作为一个教思想品德的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并让他们了解一些简单的法律常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以前的课本叫《思想政治》,现在叫《思想品德》,并且课本上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变动,像一些政治问题都是到高中才学,初中主要是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学会怎样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的紧密。”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修身养性,做一个思想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公民。”

当笔者问到“您对目前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有什么看法?这种考试方式是否影响了您的教学?”被访老师回答:“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已经有22年了,开卷考试应该说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是:克服了死记硬背,学生可以不再为了考试背课本,当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更高了,开卷考试更考学生的自主能力,开放性试题的比重也增大了。弊端是:学生认为是开卷考,就放松对该门学科的重视,考试的过程中只知道抄书,结果抄了半天得分很少。开卷考试,有时更多的是在考老师,老师的引导对学生的答题方式有很大影响,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开卷考试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开放性试题更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性。”

然而,在理念适应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值得警醒的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2%的教师依然不太重视学生的自身反思学习能力,11.1%的教师认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对于自身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适应帮助不大或是没有帮助,还有1.6%的教师认为课程开发仅仅是课程改革专家和学者的事,与教师无关。由此可见,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适应现状依然堪忧。

总的来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观念正在发生着转变,相信他们将逐步接受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变迁。

二、教师的态度适应状况

表3-2 教师态度适应状况表

续 表

由表3-2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的挑战确实带来了教师态度适应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尽管很多教师努力想办法与改革的要求保持一致,但很快发现自己对这一新鲜事物的到来缺乏必要的准备,并在对这一新生事物的适应上表现出差距。

依据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情况,可以将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态度表现,区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自信主动型。这些教师主要是学校中的教学骨干。他们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知识和专长,取得过优良的教学效果,同时拥有较强的教育效能感,对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保持足够的敏感和关注,并为之兴奋。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技能支撑,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一开始就能站在专业制高点上,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如在访谈中,被访老师指出:“对新课程我们还是有信心的,现在虽然有很多问题,但它的一些理念、要求,确实是很好,对学生今后发展很有好处,我们现在就是要尽量克服问题、困难,把能做的做到最好,不能做的也要创造条件。”这种态度正是教师真正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首要条件,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条件。

二是自觉困扰型。这些教师主要是学校中的一般教师。他们面对新课程改革,感到压力较大,忧虑较多,自信心不足。他们虽然对新课程改革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但在自身素质、专业水准方面,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尚存在一定距离。他们主观上有着较为强烈的胜任工作的需要和意识,但这种需要和意识,明显超过自身能力的阈限水平,造成了一定的自我心理压迫。

当笔者问到“您是否特别关心新课程改革并阅览有关书籍和资料”时,被访老师回答:

“很少看,没有时间。”

“有关书籍和资料的理论太深了,不太看得懂。”

“不太关心,这么多年一直这样过来,效果也不错,学生成绩也挺好。”

三是盲从型。这些教师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主动和自觉,以管理者的取向为自己的行为指针,简单地跟风盲从,缺乏自己的主张和个性,不能体现出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和独特品质。

当笔者问到“您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内容了解多少?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被访老师回答:

“很少了解(几乎所有的教师这样回答)。”

“上面颁发文件,要使用新教材,就这样一方面搞培训,一方面了解。”

“我们的教材用了多年了,该换了。”

“国家的需要。”

四是抗拒型。少数教师由于各种原因而情绪消极;另一些教师则是因为在新课程改革开始后自身素质欠缺且放弃努力而产业抗拒心理的。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抗拒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抗拒表现为直接的对抗,如言语上“唱反调”,行为上依然如故,我行我素;隐性抗拒则表现为口是心非,阳奉阴违。

在笔者问到:“您是否支持新课程改革时?”

一位老师认为,目前的教育体制根本上还是应试教育,新课程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故他并不支持新课程改革。

三、教师的行为适应状况

表3-3 教师的行为适应状况表

由表3-3可以看出,部分教师表现出保守的教学抵制行为。通过访谈可知,尚有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心存疑虑,质疑新课程改革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有的教师存在不经意的态度,继续按原有的行为习惯安排自己的教学,也有的教师只是根据新课程改革考试内容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但其课堂呈现的教学行为仍没有丝毫的改变。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很多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相信新课程改革与新课程理念是先进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和不愿“冒险”,害怕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他们宁愿按照原有的方法进行操作,而不愿意跨越在多年经验积累基础上形成的心理防线。

当笔者问道“您能简单说一下您是如何上思想品德课的吗?”被访老师回答:

“我上课时,总是先讲一些跟课文有关的故事,让同学们在其中学习,然后让同学们说出从所讲的内容中得到的启发,然后再与课本上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讲解。”

“在进入新的一个单元时,我首先是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让他们讲出这一课大概讲的内容,讲完之后我再总述每一段讲什么,在讲课过程中尽量引经据典,使同学们能对该课程有更大的兴趣,最后划分出本文的重点,或是补充某些问题。”

“我上课时,首先是让同学们不要看书,而是联系实际的学习、生活让同学们了解课文中将要讲的东西,讲完之后让他们记一下,然后再提问,最后带领他们对课文上的重点作标记,把习题做完。”

当笔者问到:“上课时当学生提出与您不同的意见时,您是如何处理的?”被访教师回答:“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的意见与自己意见不同的情况是经常会遇到的。由于现在传播手段非常先进,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多,甚至有些是教师还不知道,学生就知道了,所以教师与学生意见不一致是难免会发生的。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有时候,学生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师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观点,再和学生进行分析,合理不一定就正确,也并不一定全面,只要这样和学生耐心地解释,一般情况学生都能接受。但也有一种情况,有些学生非常爱钻牛角尖,你说这个,他偏要说那个,并且举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和教师作对,这种学生纯粹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逆反心理,顺便引起别人的注意。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对学生说,我们现在讲课只讲一万,不讲万一,只讲普遍的,不讲特殊的,当然,你自己有保留意见的权利。这个时候学生也许就不会再争执下去了。”

由此可见,虽然现在的教师还未能完全改变某些保守的教学行为,但他们已经开始在尝试着用新的方法去向学生传授知识,试着去认同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转变。

四、教师的能力适应状况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就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实录的情况来看,不少教师与这些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问卷调查显示,在备课时,23.2%的教师对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非常明确,50.2%的教师比较明确,26.6%的教师有些不明确;30.9%的教师感觉以自己现有的专业素质来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要求没有困难,66.4%的教师感觉有些困难,2.7%的教师感觉比较困难;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14.5%的教师认为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有关领导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较低,45.3%的教师认为一般,37.5%或2.7%的教师认为要求较高或太高;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自己应当做些什么,38.6%的教师很清楚,40.5%的教师比较清楚,20.9%的教师有时不清楚;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经验水平,19.4%的教师非常了解,48.2%的教师比较了解,32.6%的教师有点不了解;对于设置相应的道德学习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的道德实践,31.9%的教师觉得没有困难,52.8%的教师觉得有些困难,15.3%的教师觉得比较困难。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密切相关。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前者表现在对学科专业知识及其结构体系的把握上,能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并加以灵活、创造性的发挥;后者侧重于对有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新课程改革的创新性、综合性特点,要求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最新的科学前沿知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但要拥有这些知识,而且要不断开发创新知识,要具有对已有知识的批判能力,并且能将内隐性知识转化为外显性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获取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但是,从访谈中得知,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仅局限于自己任教科目的领域,无法更多地去获取其他知识,对于知识的批判和创新更是少之又少。从课堂实录中可知,即使学科专业素养较好的教师,其教育专业素养也较为薄弱,他们尚不习惯新的角色转变,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及交往沟通能力都不甚了解,导致课堂师生互动经常无法顺利进行,教学效果不佳。

第二,驾驭教材能力的欠缺。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为此,教师应深入细致研读新课程标准,吃透课标要求,对课标提出的要求,应多加思考,细细品味,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涵,真正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并以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领悟教科书中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时,47.3%的教师觉得没有困难,36.5%的教师觉得有些困难,16.2%的教师觉得比较困难。

一位老师在接受访谈时说:“我主要感觉自己可能真有点跟不上形势了。比如就教材来说,原来我上课甚至都不用拿教材,都能背下来,但新教材增加了很多别的学科的内容,好多自己原来也没有学过,上起课来就怕学生问,心里很着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像这位老师一样,切实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上述要求相差甚远,而通过接受培训、自学等方式进行提高又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这就使很多教师感到焦虑甚至自卑,阻碍了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

第三,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欠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学媒体的运用和操作,34.1%的教师非常熟练,48.3%的教师比较熟练,12.1%的教师有点不熟练,5.5%的教师完全不熟练。这意味着很多的教师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运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

根据调查资料的分析,城市中学的教师在能力适应上优于乡镇中学的教师,一个方面是因为在教师招聘的过程中,城市中学通常要求更高,以保证师资力量更强。

当笔者问到“新课程实施中遇到哪些困难”时,被访老师回答:

“现在讲课不好讲,很多知识对我来说是新内容,讲课时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凭借单一学科知识很难讲好一节课或一门课。”

“最难上的是实践活动课,课内内容和课后练习不好联系起来。”

“现在的学生知道的东西多了,有时候真的不好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当笔者问到:“为了更好地适应德育新课程的要求,您最需要什么”时,被访老师回答:“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认为现在教师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只有充实了自己,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学生才会接受老师,以至于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教,是说服不了学生的,这也正符合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相信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都体会到了这位老师说的这一点,因为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时,如果教师没有“一桶水”,是无法给学生“一碗水”的。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笔者还发现教师的年龄层次对其理念、态度、行为、能力等方面的适应程度都影响较大,主要原因是:第一,年纪大的老师教学观已形成,较难轻易发生改变,而年轻教师的教学观正处于塑造期,更易接受新课程;第二,绝大部分年轻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训练,且本身文化素质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