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反依赖行为研究

父母对孩子的反依赖行为研究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目前我国已进入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时代,新的问题开始出现,父母对孩子的“反依赖”现象在年轻父母中大量存在。一般而言,“依赖”一词几乎都是用于子女对父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身边父母对孩子的“反依赖”现象并不鲜见。父母对孩子的“反依赖”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依赖,源于爱,过分地关注,过度地保护,自我的缺失。父母对孩子的“反依赖”行为很容易被大家忽视,往往被认为

何 英[1]

[摘 要] 目前我国已进入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时代,新的问题开始出现,父母对孩子的“反依赖”现象在年轻父母中大量存在。本文旨在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 反依赖;过度关注;自我缺失;重建;家庭关系

一、新时代新问题

一般而言,“依赖”一词几乎都是用于子女对父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身边父母对孩子的“反依赖”现象并不鲜见。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会出现一些之前未曾出现过的新问题,“反依赖”行为就是其中之一。

二、现象及问题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下面几个家庭:

A家庭:一对年轻的夫妻生了一个小公主,女儿可爱乖巧,母亲很“依赖”她的女儿,随时都想看到她,微信朋友圈里全是孩子的照片、视频,笑的、哭的、闹的……感觉她的世界全是她的女儿。女儿的事情交给别人做怎么都不放心,特别是女儿生病及愈后整个过程,时时关注到哪个阶段了,按摩,喂药……通通亲自来。她很喜欢和女儿同床睡觉,依恋那种和娃娃一起亲密相伴的感觉,结果一直没有分床。后来,二胎政策出台,他们趁年轻又生了一个儿子,小儿子出生后她不得不与女儿分床而睡,结果五岁多的女儿反应很大,一睡觉又哭又闹,天天为此事和父母争吵,无法入睡,甚至半夜惊醒,脾气越来越差。

B家庭:身为“70后”的父母事业比较成功,忙于工作,再加上想给孩子更优质的教育,将孩子送离身边住校,结果每天忙得晕头转向,手机无暇接,短信顾不上回的情况下,却随时挂着手机QQ,关注着孩子班级的一举一动,总是对QQ群里的动静快速做出回应。没有孩子的信息就很不安,时常呼吁其他家长多放些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照片。开口闭口都是孩子,为了孩子不吃不喝都行,生活娱乐完全以孩子为准。转学已经几个月了,还在纠结该不该转学,对学校的硬件、教师的素质、课程的开设、活动的开展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显现出追求美的倾向。

C家庭:父母都比较关注孩子,常常陪伴在孩子身边,一个给孩子讲故事,一个就给孩子洗衣服,周末几乎都带着孩子各地玩耍,可谓模范夫妻、模范父母。调查时问:你们是否对孩子有依赖心理呢?母亲不好意思地承认了,说随时都想和孩子在一起,除了必要的工作和孩子上学外几乎都守着他。开学了,夫妻俩都在教室门口张望,久久不愿离开学校,但是孩子的情况却出乎他们的意料,脾气非常急躁,和同学相处稍不顺意就要扔东西,甚至大打出手。对钱也不屑一顾,钱掉了同学帮着捡起来,他却说不要了,自己有钱,还有卡。

三、调查分析

在进行调查时,有70% 的年轻家庭,主要是“70后”“80后”表示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这种反依赖行为并不只在孩子小的阶段才有,也有一些家庭孩子大了,甚至结婚了,还时时恋着孩子,希望常常在一起,孩子到哪儿发展自己就去哪儿。一些父母一旦有点轻微的病痛便要求子女守在身边,不然不吃药,不接受治疗。

通过整理我们寻找出了一些规律:母亲的状况会比父亲严重,对女儿的依赖相对要多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父母相对更容易发生反依赖行为,尤其是孩子年幼的时候,所产生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有些“反依赖”行为短期存在,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有些反而对人是有益的,例如:D家庭,父母在孩子刚一岁时就离异了,家庭一下失去平衡,母亲常常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偷偷哭泣,感觉自己和孩子就像一场地震过后,房子倒塌了,大雨中她和孩子孤独地站在瓦砾废墟里。在那段时期里,她对孩子异常依赖,孩子也给了她生存下去的勇气,随着孩子的成长,时间的流逝,她很快走出了阴影,和孩子愉快地生活,那段时期的依赖行为,不但没有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反而令母子感情更加深厚。而有些“反依赖”行为却持久地悄然地存在,并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家庭的关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将此问题提出来研究,就是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了解“反依赖”心理的成因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及时疏导,保持健康的家庭亲子关系。

“依赖”原本是指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引起的一种心理生理过程的依赖性。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引起特定的心理生理变化,使个体对它产生心理上的嗜好和(或)生理上的瘾癖,非要经常应用不可,否则便无法解除心理上的渴望。“依赖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比如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部分人群对网络游戏的依赖,病人对药物的依赖,子女对父母的依赖等。

父母对孩子的“反依赖”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依赖,源于爱,过分地关注,过度地保护,自我的缺失。尤其是“70后”“80后”,生活压力不是很大,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孩子。

“依赖”的反义词是“独立”,在父母反依赖的影响下,一部分孩子无法独立,缺乏自信心,对周围的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A家庭就是这种情况,因为很依赖孩子,舍不得孩子离开一会儿,常常把她带在自己的身边,结果现在都不敢让孩子下车买个面包,误认为只要是陌生人就都是坏人,什么也不敢干。母亲非常后悔,觉得自己带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以同样的东西回报给她。一部分孩子产生了很强的叛逆心理,如C家庭,曾有一段时间,外出时只要父母一松手,他就用脚踢路旁的车,搞破坏什么的,父母不得不一人抓一只手。性子也比较急躁,爱动手。还有一部分孩子迷失自己,很多事情无法自己做判断,处处征求家长的意见,B家庭的孩子就表现出了这方面的问题。

四、措 施

依赖心理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人的意志也应该是独立的、自由的、无依赖的。父母和子女皆如此。

以下提供几个克服的办法:

一是重树自我。对他人产生依赖,其实是缺乏自我的表现,离了孩子就觉得不舒服,不自在,孩子在身边才踏实,担心孩子出事,往往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所以,培养有益的业余爱好,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丰富自己的生活,对重树自我都很有帮助。

二是建立正常的家庭关系。家庭中夫妻关系是首位的,其次才是亲子关系。家庭中新成员的出现,短期过分关注可以理解,但是从此改变了家庭关系,变为母子恋或是父女恋都不妥当。所以,重温二人世界,安排好夫妻和子女相处的时间,恢复正常的家庭关系很重要。

三是克服依赖习惯。分析一下自己是出于哪些心理而依赖孩子,清楚哪些事情应该由孩子独立完成,应由孩子自己决定,从而自觉减少参与控制。

四是清楚认识到后果。常言道,温室中长不出参天大树。父母与子女应是温暖地分离。当今社会是开放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因此,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时代变革,让孩子历练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父母对孩子的“反依赖”行为很容易被大家忽视,往往被认为是关心爱护孩子,但我们发现看似孩子离不开大人,其实是大人心里离不开孩子,所以成年人也需要“断奶”。希望在此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为新一代孩子的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 本文荣获四川省心理学会2014年学术会议论文评选三等奖,略有改动。

【注释】

[1]【作者简介】何英,成都市新津县研究培训中心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教研员,成都市骨干教师,新津县优秀青年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