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指为保证提高工程项目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组织和管理协调的活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实现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目标,围绕着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而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工程项目质量要符合建设要求及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此管理进入了科学管理的新阶段,管理职能从作业职能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管理职能部门。

1.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概念

1)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是指为保证提高工程项目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组织和管理协调的活动。其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按既定的工期完成一定数量的达到质量标准的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方面的指导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一系列活动,并由这些活动构成质量管理的“闭环”。

工程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由业主、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质量管理主体共同参与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变更的过程。各参与者都必须坚持统一的工程项目管理方针和目标。政府部门代表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对工程项目质量进行全面监控,项目业主确定工程项目的质量总目标,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勘察设计单位则主要提供满足使用功能、符合规范和合同要求的勘察设计文件,施工单位按图施工,提交符合质量目标的工程实体和相应的服务。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针对项目质量的产品和过程两个方面,要求管理者不仅要重视用数理统计、检测和分析等技术方法来进行控制,也要重视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抓好质量控制程序,平衡项目的三大目标以及做好质量监督、诊断等工作,进而保证技术工作的有效性和完备性。

有效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诸多特点,依靠系统的质量管理原则、方法及过程而展开。

2)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实现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目标,围绕着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而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承建方的自控,二是建设方(含监理等咨询服务方)的监控,三是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其中,承建方包括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单位等,咨询服务方包括监理单位、咨询单位、项目管理公司、审图机构、检测机构等。

因此,我国工程建设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与检测、企业自控”的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但社会监理的实施,并不能取代建设单位和承建方按法律法规规定的应有的质量责任

3)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要符合建设要求及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工程质量控制(project quality control)是指为达到工程质量要求,也就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满足工程合同、设计文件、规范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手段。工程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为了使产品、体系或过程的固有特性达到规定的要求,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对各个过程实施控制。

工程质量控制应贯穿在产品形成和体系运行的全过程,围绕每个阶段,对影响质量的人、机、料、法、环(4M1E)的因素进行控制,对质量活动的成果进行分阶段验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査明原因,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防止不合格工程的发生。

2.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原则

1)质量第一

建设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项目监理机构在进行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控制时,在处理三者关系时,应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工程建设中自始至终把“质量第一”当作对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预防为主

工程建设工序繁多,施工周期长,控制工序质量时,以预防为主尤为重要。工程质量管理若与控制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应事先对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不能是消极被动的,等出现质量问题再进行处理,则已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必须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事先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种种不合质量要求的因素,重点做好质量的事先控制和事中控制,以预防为主,加强过程和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和控制。

3)以人为核心

人是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操作者。工程建设中,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质量水平和完善程度,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工程质量。所以在工程质量控制中,要以人为核心,重点控制人的素质和人的行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

4)一切为用户服务

用户指的是工程使用者或下道工序的用户。一切为用户服务是质量管理系统运行的基本目标,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就是要把为用户服务的原则,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出发点,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就工序而言,树立“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思想,是不给下道工序造成麻烦和隐患,保证本工序的质量;就产品而言,就是提供高质量的建筑工程,满足用户对质量的要求。

5)坚持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以数据为依据。因此,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必须依靠反映客观实际的数字和资料,否则就谈不上科学的管理。用数据说话就要求我们必须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工程质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从而发现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各种原因,找出控制质量的规律性,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3. 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质量管理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工业时代以前的管理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以前,主要存在于工业和个体生产方式,依靠生产操作者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此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时期。但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直接导致了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在工厂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比如零部件的互换、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进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促进了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

20世纪以来,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20—40年代)——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管理的革命。美国的管理学之父泰勒(F.W.Taylor)研究了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工业生产的管理实践,并于1911年发表了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创立了“科学管理”的新理论。他提出了计划与执行、检验与生产的职能需要分开的主张,即在企业中设置专职的质量检验部门和人员,从事质量检验。由此管理进入了科学管理的新阶段,管理职能从作业职能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管理职能部门。这种管理制度把过去的“操作者质量管理”变成了“检验员质量管理”,标志着进入了质量检验阶段。按照现代的观点来看,这种质量的末端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必要环节,但其管理的效能是有限的。

此后,美国统计学家休哈特(W.A.Shewhtar)在1924年提出了“预防缺陷”的理念,即质量管理除了事后检查以外,还应做到事前预防,在不合格产品出现苗头时就应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他还把统计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领域来,创造了统计质量控制图。此外,另一些统计学家提出了抽样检验的方法,把统计方法应用到质量管理领域,使得检验的成本降低。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得到当时人们的理解和认同,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

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40—60年代)——统计质量管理

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对大量产品,尤其是军用产品的需要,由于事先无法控制质量,以及检验工作量大,军火产品常常延误交货期,影响前线军需,同时,军需品的质量检验大多属于破坏性检验,不可能进行事后检验。因此,美国国防部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客观需要,组织一批数理统计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先后制定和公布了《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即《质量控制指南》《数据分析用的控制图》《生产中质量管理用的控制图》,强制生产企业执行。战后这些方法在生产民用产品中仍然得到应用,逐渐形成了质量管理的统计管理阶段。实践证明,质量管理从“事后”转到“事中”,质量管理以预防为主,比单纯的质量检验前进了一大步,为各公司带来了巨额的利润。但由于过分强调数理统计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而忽略了广大生产与管理人员的作用,结果是既没有充分发挥数理统计方法的作用,又影响了管理的发展,把数理统计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推向了极端。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60年至今)——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质量管理也面临一些新问题:一是质量控制难度加大,一些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要求较高,以及高科技、高价值的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对各种影响质量的因素加以控制,才能达到设计标准和使用要求;二是人们对控制质量的认识有了深化,检验质量的标准与用户所需要的功能标准之间也存在偏差,因此,单纯靠统计检验手段已不能满足要求;三是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更加注重对行为科学的研究,重视人的因素,主张改善人际关系,来推广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和目标管理等新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奠定了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概念,最早是由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经理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作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三全、一多”,即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多方法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是全面质量的观点、为用户服务的观点、预防为主的观点和用数据说话的观点,把产品质量建立在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的基础上,用科学技术和高效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面质量管理首先在重视人的因素的日本见效,创造了日本式的全面质量管理,以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应用为中心,日本依靠它实现了经济飞跃,并向更广泛的领域展开,把开发新产品、节约能源消耗、降低成本、销售服务等涵盖在全面质量管理之内,此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跨国公司在经济中的作用凸显,企业与其产品的跨国界流动,必然带来与之相关的质量保证和产品责任问题。为了避免或消除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技术经济合作交流与贸易往来上的质量管理冲突,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能够统一认识和共同遵守的质量管理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