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性投入理论的理论渊源

学习性投入理论的理论渊源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性投入”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库提出的。学习性投入理论也源于人们对学校教育过程与学生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其本质就是强调学生行为和院校条件的相互作用,即学习性投入除了受到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影响外,还受学校环境及氛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学习性投入”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库提出的。其提出是源于人们对学校教育过程与学生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实质上,它是对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方面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测量,可以让学生客观地看待并反思自身对学习的投入程度,理性对待学校在教学设施等学习环境方面的支持程度,立足实际,合理诉求,促进学校与学生这一共同体的发展。

学习性投入理论也源于人们对学校教育过程与学生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该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学生发展理论、大学教育影响力模型等理论的深刻影响,经过近百年的研究积累,在不同教育阶段形成了一些较为丰富的相关性支撑理论。例如泰勒的任务时间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成效成正比;佩斯的努力质量理论认为,相同学习时间内将时间用于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或有意义的生师互动和生际互动,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将更好;[3]帕斯卡雷拉的变化评定模型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直接受学生先前经验、与教师和同伴群体的交往程度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影响的,大学的结构和组织特征通过校园环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发展;[4]美国著名学者阿斯汀的学生参与(卷入)理论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投入的心理和体力的总和。他认为,衡量一所大学的好坏,主要是看其是否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去;[5]美国的奇克林和加姆森通过大量实验提出了“本科教育有效教学七项原则”: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同伴合作关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对某项学习任务投入的时间、教师及时的反馈、教师对学生较高的期望以及多元化的校园环境。这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校就读经验等。[6]

正是在前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库对学生学习性投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学习性投入除了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外,还涉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的支持力度。其本质就是强调学生行为和院校条件的相互作用,即学习性投入除了受到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影响外,还受学校环境及氛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7]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学习投入度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有效度,是学生在就读过程中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程度;另一个是满意度,是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状况和学校所提供的学习支持条件的满意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